目前,中国国有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此阶段中,结合国内外经济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有企业的国际化绩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以下三方面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首先,在政府政策层面,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中国国有企业“走出去”,积极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国际化活动,通过深度参与国际市场充分发挥学习效应和竞争效应,激发企业创新动力,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学习、吸收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企业生产率;另一方面应为企业跨国并购创造便利化条件,如加强海外投资立法;充分发挥中国前外交官和商务参赞的作用,原驻外使领馆、外交官员、商会社团成员等外交人才不仅熟悉东道国情况,了解东道国政策法律环境、经济文化水平、产业政策以及优惠措施等信息,中国在海外有数百个使领馆的成千上万的驻外官员资源,中国政府应充分给予企业利用这一部分人才资源的机会和平台,发挥其在企业“走出去”过程中的咨询和参谋作用;增强国家间政治互信,引导境外合作;构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完善教育结构,引进高端人才;推进金融改革,完善企业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构建金融服务平台,服务企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等,大力支持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同时注重防范金融风险,加强监管审批等,为国有企业国际化保驾护航。
其次,从国有企业自身而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加深,国有企业全球化发展意识加强,主动走出国门配置资源和拓展市场。就国有企业而言,应综合考虑自身情况和投资东道国情况,充分发挥自身规模优势、所有制优势、地理区位和行业优势等,充分利用国家政府在政策、外交方面的支持,解决政策和资金等方面困难,获得社会垄断资源和银行贷款等方面优势;积极扩大海外市场,尤其是具有增长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市场,缓解海外投资面临的制度落差风险、制度风险及进入海外市场的高壁垒,充分利用东道国区位优势和制度优势,成功应对来自企业组织内部和外界政治、经济环境复杂性带来的各项挑战;强化创新意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加速抢占新技术蓝海;注重培养国际化人才,创新投资模式;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寻求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最佳位置;增强法律意识,注重监管信息和相关法律政策;树立企业责任。短期内国际化给国有企业带来的益处并没有直接体现在财务绩效上,而是影响企业生产率,获取重要战略资源,增强企业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应短视,过分看重眼前得失,因为短期内没有明显的财务绩效提升而放弃国际化战略是不明智的,应继续推进国际化进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结合自身情况通过国际化经营寻求良好的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实现企业健康持续发展。(www.xing528.com)
第三,从各种配套力量的培育来说,近年来中国国有企业积极开展国际化运营的同时,合规性隐忧开始逐渐显现。律所、行业协会等机构也应配合“走出去”、积极构建国际化团队、成立相关专业委员会扩大国内外交流,提升对外法务的服务能力。中国人才中介机构以及猎头公司在发挥中国“本土化”优势的前提下,也应积极跟随中国企业“走出去”,在海外为“走出去”企业提供人才寻聘等服务,加强人才寻访经营规范化,规范产业环境和执业环境。
国有企业国际化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国有企业跨国经营在推进国家战略实施、调节国内经济周期、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又面临国际社会对国有企业海外投资的制度压力。中国国有企业作为后发的跨国公司,中国特殊的制度环境、改革历程和市场环境赋予了国有企业特殊的所有权优势。这无疑提升了国有企业国际化的组织合法性,为企业链接外部资源创造了条件。其间,国有企业的组织学习不应间断,以保障国有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当前,唯有通过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国际化行为,使国有企业真正理解、掌握和遵循市场化规则,才能使国有企业在国际市场以更加合法合规的姿态,更有效地融入和利用全球价值链,更好地实现国家使命和企业战略目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