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元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回答决定了诸如如何认识和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这样浅层次的问题。也正是人们对“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不同认识和回答,决定了人们对“国进民退”不同的认识和态度。一些学者根据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认为,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西方经济理论认为,诸如公共品的提供这样存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只有政府来做。当然政府既可以通过提供资金给私有企业,由私有企业来完成公共品的供给;同样又可以通过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即政府所有的企业)来完成公共品的提供。可见,即使是为了弥补“市场失灵”的缺陷,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也并非是必需的。从实践上看,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美国来说,为其提供公共安全这样的“公共品”的导弹、潜艇就是由私有企业生产的。正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我国一些学者认为,我国的国有企业要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甚至认为国有企业在所有行业和经济领域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把我国出现的“国进民退”现象,即便是出现个别的“国进民退”现象,说成是违背了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至于在最近这次金融、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为了“救市”,变私有企业为国有企业,这些学者也认为,美国政府无意创办和发展国有企业,一旦经济形势好转,美国政府就会抛掉手中的控股权。当然,历史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确实也是私有化浪潮和国有化浪潮交替进行。与上述学者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不同,另一些学者提出,我国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有着法律和制度的依据。他们认为,建立、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即建立、发展和壮大国有经济即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我国宪法赋予的。如果国有企业不断地退缩即“国退民进”,到达一定的临界条件,其不仅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无法发挥,而且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也要丧失,社会主义所要求的基本经济制度就会不复存在,社会主义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只要目的是为了发展、壮大公有制经济的国有企业,不管是适当收缩战线的“国退民进”,还是扩大战线的“国进民退”,都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制度要求和发展方向。通过上述可知,如果基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经济的经验,国有企业可以完全没有存在的必要或至少可以减少到最低程度。倘若依据法律和制度规定来说明需要建立、发展和壮大国有企业而没有合理的理论依据,即便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宪法》作出这样的规定,也容易被人指责这种规定没有合理性而有改变的必要。当然,还有几种观点用来解释发展国有企业的必要性,也都容易找到反驳的理由。为什么要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显然,从西方经济学理论和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不仅都找不到一个很好的回答,而且更多是提供不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的论据。只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理论对此问题给出了完美的解答。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发展国有企业即全民所有制企业等公有制企业是为了实现劳动平等。劳动平等包括地位平等、分工平等、决策平等、分配平等等方面,而在现阶段的条件下劳动平等最本质的表现就是按劳分配。就是说在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公有的条件下,人们只凭借自己劳动的多少来获取收入。这样,就避免了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从而保证生产与消费的良性循环,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但是,在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私有的条件下,按资分配就成为必然的分配方式,同时市场竞争中优胜劣汰机制和马太效应的作用,会造成生产资料或者说资本归属的两极分化,进而加剧按资分配与按劳分配的分野,即凭借资本相对凭借劳动取得更多的收入,因此,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是私有制的必然结果。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又必然造成有效需求的不足和生产与消费循环的断裂。作为最具代表性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美国,由于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由此造成的有效需求不足,生产与消费循环的链条就经常断裂,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发生经济危机是其最集中的表现。其虽然通过征收累进所得税、健全社会保障、发展消费信贷等措施来缓和或延缓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和有效需求的不足,但是这些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和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并没有根本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经济危机依然以短周期、相对破坏性较小的形式出现,而且更频繁地发生。所以,为了在微观经济上实现劳动平等和在宏观经济上保持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和发展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公有制企业就是必需的了。(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