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来,中国酒店业的发展成果是巨大的,发展速度是惊人的。酒店的变化与代表性的旅游酒店数量剧增就很能说明问题。
中国的现代酒店主要为三种“出身”。一为旧饭店改造而来,如上海锦江饭店、和平饭店;二为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宾馆、饭店和招待所,如北京的民族饭店、京西宾馆;三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兴建的现代化新型酒店,这要占到绝大多数。原来的外事招待所、政府接待站早就成为历史。
以星级酒店为例:2007年已达到14000家,是1992年星级饭店初评时的13.6倍,是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外事接待饭店的100倍。2006年全国星级饭店12751家,共有客房1459836间,出租率61.03%,固定资产3957.4413亿元,营业收入1482.855亿元,税金达到108亿元。
图12-1 和平饭店(www.xing528.com)
可见,中国星级酒店发展的总态势在酒店业内最快,星级酒店中,高星级酒店的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都是以超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幅度发展,甚至超过旅游市场的增长速度。从现代酒店数量上看,这样的发展速度确实惊人。中国旅游酒店也确实可以称得上一个大的产业,不但在省会、都市,就是在省辖二线城市,直至三线四线城市,高耸的大楼中一座座的现代酒店成为城市现代化的标志性建筑,而且酒店是越造越大、越盖越高、越建越高档。截至2011年年底,遍布全国各处的餐馆旅店企业网点更是达到400万个,2007年营业收入12352亿元,为1978年的225.4倍;1991年来,20多年每年以两位数递增。
值得关注的是国际酒店连锁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截至2008年1月的统计资料,不但全球前十位的集团已全部进入中国市场,而且41家国际酒店管理公司的67个品牌已在中国管理着516家酒店,管理酒店数量位居前5位的国际管理公司是温德姆、洲际、雅高、喜达屋、万豪,管理酒店的数量分别为159家(包括110家速8品牌的经济型酒店)、69家、43家、37家、31家。像马里奥特集团就有最高档的丽兹-卡尔顿、万豪、万丽,又有中高档的万怡、新世纪、华美达品牌。万豪集团截至2012年,在中国管理的酒店已达60家,四年几乎翻了一番。雅高集团在中国市场拓展了索菲特、诺福特等品牌后将三星级美居品牌和宜必思经济型品牌引入中国。国外著名酒店管理公司不但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果,更实行较好的拓展战略,多品牌分层次开拓市场,由大都市向二三线城市扩展,总体反映出合理发展的态势。对中国整个酒店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借鉴的作用,也形成了巨大的压力。
相比之下,国内星级酒店的发展已经出现结构性过剩的现象。不少城市酒店建设存在相当的盲目性,酒店投资额和建设规模、速度都大大超过GDP 的增速和旅游的增长。有些二线城市的星级酒店已近百家,尤其是在建高星级酒店居多,客房出租率下滑的速度加快,大多数星级酒店已下降至50%以下,已在盈亏平衡线下经营,前景堪忧。使2005年以来刚刚走出低谷,逐步好转的旅游酒店企业经济运营状况有可能发生逆转(2004年全国住宿企业经营性亏损48.3亿元,2005年、2006年扭亏为盈,达到10亿元左右盈利。2007年则出现了盈利33亿元的好兆头)。
同时,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业都在以产权扩张的形式进入酒店这一新领域,从而形成酒店的新一轮投资热潮。专家已经指出这一轮投资热潮具有一些明显特点:如投资更为多元化,包括了私募基金,风险基金等形式;在2006—2007年的星级酒店经营情况中,外资酒店的经营状况普遍良好,其经营产值占全国经营产值总量的比例,是其投资额占全国投资额总量比例的两倍。而且国外大型酒店尤其是国外酒店集团往往配备或聘请专业的人士或专家对酒店投资项目进行科学的可行性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作出投资决策行为,而中小型酒店尤其是民营酒店在这方面的专业资源比较有限,再加上传统的思维方式,其酒店投资决策行为往往受不完全的信息和流程影响,投资决策大多建立在业主(投资者)自身经验与惯用路径基础上,投资分析与市场分析粗放型与简单化,缺乏应有的投资可行性分析,造成决策的偏差导致对酒店未来经营的不良影响。以前建造酒店的预期是,市场是在增长的,而且会持续增长的,然而现在的市场是趋于饱和的,而且会在一定时期内保持这种状况,因此,不得不格外提示酒店的理性投资。
酒店出租率在60%以上是正常的,2008年年中,一些旅游城市星级酒店的出租率就已经开始出现徘徊在40%左右的情况,比上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看一看香港87%的入住率,差距就更大了。说明部分地区酒店客房的增长率已超过客房需求增长率。这种状况还会有一定蔓延的趋势。国家权威部门预测,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中国酒店的出租率将出现一个低谷,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