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分为两部分,即不同主体的审美价值识别和同一主体不同层次的审美价值识别。对于不同主体的审美价值识别所采用的方法为确定利益相关者的权重;对于同一层次所采用的方法为指标阐释。
1.充分识别利益相关者
在审美过程中,不同主体所产生的审美结果不一定都具有审美价值。对于普通大众而言,在其审美能力及审美经验尚不丰富的情况下,不能认为所有主体都能产生审美结果。因而,需要在识别时分配审美主体的权重。
要特别关注他们所属的群体类型、持有的价值观念、文化修养以及审美态度。因所识别价值的特殊性,确定审美主体在审美价值体系中的权重。例如对环境载体的识别,因涉及生物多样性、文化多样性、地质地貌等专业的评价与鉴定,应以相关领域专家为主进行识别,应赋予专家很高的权重,并且以他们所识别的结果作为审美价值识别的最终结果。而对于体验载体、情感载体则因人而异,应考虑专家、普通游客、社区居民权重的平衡与适度。
依据上文构建的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框架,“始境”阶段产生的审美结果是审美感知与成像,为山水之“形”“感”“象”,所对应的载体为体验载体。每个审美主体都能形成自己的山水审美的感知和成像。因而体验载体价值识别的主体类型广泛,包括了美学专家、风景区管理者、普通游客、特殊游客、社区居民、相关机构(非政府组织,NGOs)这6类。但并不是每一类主体在此阶段所形成的审美结果都具有价值,在这个6类人群中,审美专家、普通游客和社区居民所占权重较高。对于普通游客这类型人群的审美价值识别,应强调其群体性。
“又境”阶段所产生的审美结果是意象、象罔和情思。对应的是想象载体和情感载体。这部分载体常存在于诗书画作、游记、书启、碑帖、回忆录等记忆文献中,对于现实主体的山水审美体验,意象、象罔和情感难以捕捉。因此,这部分载体所涉及的主体多为具有权威性的现当代专家学者、古代的文人、具有典型性的游客和社区居民。
“终境”阶段产生的审美结果为观念、思想和意境,对应的载体为精神载体,存在于人们的思想意识中。要达到审美的终境阶段并非易事,是审美主体经由前两个阶段的准备,在超越形象、情感基础上实现的审美的涌现。只有自身修养和山水审美作用机制达到一定境界的主体才有可能达到此阶段。这部分载体所涉及的主体为古今文人和少数专家。
此外,我国名山风景区中多有居民居住生活,长期与山水环境融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是我国山水审美诗意栖居意识形态下形成的结果。我国很多名山风景区的建设发展与村落紧密相关,人们在漫长生产生活过程中,适度合理地开发利用山岳及周边的环境,创造出了具有鲜活生命力的生存环境,如九寨沟的九个藏族村寨与山岳和沟谷环境形成了天人和谐的关系,九寨沟因九个寨子而得名,村落成为九寨沟审美价值不可缺少的组成分。因此,名山风景区中的社区审美不容忽视。段义孚在《恋地情结》[7]中认为,社区居民更加关注与他们的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价值,关注景观之于他们功能上的意义,他们对于美景多已经习以为常,美景之于他们并不能构成审美吸引或审美注意,但与他们生活朝夕联系的景观却能引起或唤起当地人独特的情感,能让当地人作出纪念或冥想的行为。因此,社区居民眼中的审美较多地超越视觉刺激所带来的吸引,形成了与其生活要素紧密相关的审美意象与观念。且这种审美意象与观念,深藏于社区居民的情感和行为中,或多存在于口述历史、地方志等文献记载中,对其价值的评估需要在社区居民的充分参与之下进行,采用访谈、记录和历史分析的方式,在整个过程中应对社区居民的审美价值给予充分的尊重。
本书罗列了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中不同阶段所涉及的审美主体及其权重如表4-3所示。
表4-3 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识别的主体及权重
2.同一审美主体不同层次审美价值识别方法
除了上述因主体差异性而产生的不同审美价值。对于同一主体的审美认识也应识别其层次性价值。以下依据审美价值识别框架中所构建的层次,阐释不同层次审美价值的识别详细方法及相应指标,分为物象层次、初境层次、又境层次、终境层次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几个层次及相互间的作用关系所对应的载体为:环境载体、体验载体、情感载体、思想载体以及关系载体,具体阐释如下。
1)物象阶段所对应的环境载体价值识别
在物象阶段,审美的进程尚未开始。审美所面对的对象依然是客观实在。此阶段审美结果对应的是环境载体,进而所对应的环境载体的特征倾向于自然科学性质的特征。通过对国内外审美价值识别的比较研究,审美价值的环境载体识别应该包含如下内容:
(1)生态系统及各种生物类型。
(2)地质系统及特征。如花岗岩、石灰岩经过不同的地质时期和地质作用而形成的地质多样性的特点。如黄山的奇峰怪石、南方喀斯特山峦地貌等。
(3)栖息地或生态系统的特殊要素,如特殊的物种。
(4)自然某一要素的特征或组合形成的特征,如水的颜色和清澈度,峰林的多样性等。借鉴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评价经验,在评价时尽可能地找“之最”的特点,如我国最高点,最高的独立山脉、数量最多的山峰等。此结论的得出应建立在比较研究的框架上,在全国地质、生物、植被的研究框架中进行定量比较研究。
(5)生物和地质过程,如鲸的迁徙、鸟的迁徙、潮汐作用等。
(6)自然气象条件,包括自然的光景和音景。这是名山风景区的独特之处,由于山地复杂的地形条件,空气的抬升与下降,日出与日落,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这些自然景观与山岳的其余自然景观构成了壮美、神秘的景观,如黄山的飞云铺海、峨眉山的佛光等。
(7)动物的聚集和大规模的迁徙,此项应考察动物的种类,迁徙数量、迁徙时间等,通过考察上述指标才能充分论证动物的迁徙所形成的“令人震撼的审美价值”。借鉴世界遗产标准vii的评价经验,以墨西哥帝王蝴蝶生物保护为例,在进行审美价值描述时阐述了蝴蝶的迁徙区域、迁徙距离和的迁徙数量、迁徙个体,并进行比较后综合得出这一单一物种迁徙的自然现象是最高级别的自然现象。
(8)人类在名山开发建设中的艺术性创造,如所建设的亭、台、楼、阁、石刻、石窟、雕塑等。
(9)人工创造与自然要素的和谐统一。如泰山的山城关系,形成“以城显山”的格局,泰山岱顶的建筑与山体的和谐共融。
在评价上述载体时应该本着科学客观的原则进行识别,尽量依据相关领域成熟的规范和标准进行识别,以专家评价为主。此阶段的识别不仅应认识到自然现象及表现,也应该认识到自然过程与变化。
基于上述9条对于审美价值载体类型识别,构建载体识别方法和指标来辅助环境载体价值的识别。对环境载体的识别主要为定量法和比较研究法,例如判断火山类山岳景观的审美价值时需要进行全国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应选取适当的因子证明火山山岳审美的突出性价值。所选取的因子可以是岩浆的质量(流畅、从热到相对冷)、火山活动的类型、火山喷发的质料(从小到大)及规模等。不同环境载体的审美价值应运用不同的识别方法和指标,相关环境载体识别内容及指标如表4-4所示,经环境载体识别与评价后,得出高、中、低三个等级审美价值。
表4-4 审美价值环境载体识别内容、方法及指标
2)始境阶段所对应的体验载体价值识别
始境阶段是人们刚进入审美的初级阶段,此阶段是“观”“感”“性”的作用,得到的审美是“感”与“像”,所产生的审美结果为审美感知与图像,此阶段所对应的载体为体验载体。我国山水审美最主要的特点是“以大观小”,古代虽存在“张绡素以远映”透视认知,但最终形成了“徘徊移动,游目周览”的游观方式。因此,我国山水审美视觉载体价值的识别方法应该既有对象式的识别,即站在某一视点上所观景物的场景,又有游观的识别,即游览空间序列识别,更有对山水饱游饫看后整体涌现。
基于此认识,中国名山风景区初境阶段的审美体验载体是人们通过眼、耳、鼻、舌、身五感,通过审美活动对环境产生的感觉、知觉以及它们形成的特征的载体,可细分为视觉载体、听觉载体、嗅觉载体、味觉载体、触觉载体5个亚类以及它们组合的“通感”。这些载体通常通过空间或视点媒介来体现出来,在视点上的表达媒介为观景点上所看见的场景,依据场景上所见景象,又可将场景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3种尺度。在空间上的表达媒介为景点、景群、游线及空间序列。在“初境”阶段的审美作用中,还表现出审美的5种感官相互作用的结果,钱钟书称之为“通感”。“观”在前文的价值框架中解释为审美注意,在此阶段,审美主体的注意力会长时间停留在物象的形式结构本身,如对象的形式、结构、色彩等要素上,充分感受到对象“合目的的形式”。结合东西方山水审美的判断标准,此时审美评价指标应是中国传统山水审美中所形成的特征指标和西方风景审美的相关指标,如审美心理学中所产生的指标和西方形式美学原则下所产生的指标。本书以下逐个对审美价值体验载体所涉及的亚类载体构建其识别方法和指标。
对于初境阶段所产生的“感”与“像”所对应的体验载体为感官载体,载体的物质空间形式为场景、景点、景群、游览路线及空间序列。不同空间组织形式的载体所对应的识别方法为场景对应静观法,这种方法关注审美客体的和目的形式,所运用的指标为形式美学、审美心理学、中国传统审美的指标。景点、景群、游览路线及空间序列评价对应空间体验法,空间体验法又可以称为漫游法或“游观法”,此方法根植于我国古代传统山水审美,具有传统山水审美的特性。这种方法关注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的动态对客体所形成视像和场景的组合,所获得的审美体验为步移景异。对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载体的识别方式应该选择相对适合的方法。现将不同载体亚类所包含的内容和识别方法列举并详细阐释,如表4-5所示。
表4-5 名山风景区审美价值体验载体及识别方法
场景识别法是一种静观审美评价方式。场景这个词源于戏剧,最根本的源头是风景画,风景中的场景是指在一个取景框中所见的风景。在场景识别时所涉及的与人的审美体验紧密相关的要素有:视点与风景距离的远近、视点高度(俯视、平视、仰视),所涉及自然环境的要素有光线、画面中各种景象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由于场景与如绘式欣赏、静观欣赏有密切的联系,综合东西形式美学和中国传统山水审美,场景识别的关键指标为:
(1)层次性。关注主体所站立的位置与景观距离人的远近、主体的视点高度,近中远三个层次所形成的前景、中景、远景。
(2)丰富度。在风景画面中,色彩或形式构成的丰富度。
(3)吸引力。风景是否有独特的或与众不同的特征,如具有明显的地标,可以吸引大众的注意的突出之处。
(4)趣味性。在特殊的气候条件或地质作用下,风景是否能形成一种妙趣横生的现象,如有趣的形态、奇特的自然现象。
(5)和谐度。画面中各种景观要素相互搭配是否协调,人工设施的建设与自然风景之间是否协调。
(6)形式性。是指场景所表现出一定的形式感。满足形式美学、格式塔心理学美学的构成方式,如画面形成完形,画面呈现出韵律、动感等。(www.xing528.com)
景点识别区别于场景识别,景点识别具有空间维度,所考虑的是人置身于空间中的体验与感受。在识别时涉及人在空间中所的位置、人的视点、人在空间的运动轨迹;所涉及的自然环境要素为空间的围合度、空间的边界、对比大小及差异、游径与空间的关系。在识别景点时的关键指标为:
(1)开阔度(旷景)。观者在空间中所处位置较高,所见天穹面积较大,对应中国山水画中的“平远”或“高远”。
(2)闭合度(奥景)。观者所处的位置较低,周围景观的围合度较高,天穹面积小,对应中国山水画中的“深远”。
(3)幽深度(幽景)。在景观围合度较高的情况下,主体处在空间中所站视点与目之所及的尽头有一定的距离,在空间中景象的纵深较深。
(4)艰险度(险景)。是指主体所在的位置形成景观体验给人造成较为强烈的不安全感。比如自古华山一条路的“华山峪”,其中有一段路是开凿在悬崖峭壁之上,登山体验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万丈深渊。艰险所带来的审美高峰体验不言而喻。
(5)奇特度(奇景)。是指景观所给人的审美体验平常罕见,审美体验超过了人们审美经验的储备,而这种罕见的特征也呈现出特殊的美。如历史上黄山松的“奇”自明末清初以来就被广泛认可,不仅因为黄山松自身的形态各异,虬枝铁干,更因为黄山松生长海拔较之于普通松树高,看似很小植株的松树也有上百年的历史,这种现象在其余的名山风景区非常少见,因而黄山松独奇。
(6)秀丽度(秀景)。是指景观给人带来秀媚可亲的感觉,形态变化丰富,整体呈现柔美之感。如峨眉山以天下秀而闻名,是因为从审美角度,峨眉山丰富的植被软化了山体的轮廓。
(7)雄壮度(雄景)。是指景观中观者所处的位置以及和某些要素的比例在人的视点造成了一种非常伟大的效果。如泰山的山体与地平面造成的对比,拔地而起,雄伟壮阔。
(8)丰富度。在空间中构成的景观类型或要素数量较多,能够形成比较丰富的色彩、形态或组合特征。
(9)完整性。是指风景特征完整、没有受到损害,景观要素连续,没有残缺的部分影响了整体的审美体验,累积的景观效果和持续性的风景效果较强,人类的活动没有对风景的完整性造成影响。
(10)真实性。是指风景构成要素的真实,形成审美价值的要素能真实地承担审美价值载体的功能,没有虚假、伪造的信息。
(11)和谐度。是指景观与周围的人类环境协调一致,不会产生突兀的感觉。人工建设与自然环境之间没有产生冲突,形成了协调的关系,人工建设也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12)动态性。是中国名山风景区的特征所在。名山的烟霞云彩本身具有动态特征,这些动态特征为名山增添了神秘的气氛,为名山的美增加了“仙”气。
游览路线和游览序列识别是场景识别与景点识别的结合,加入了人在风景中的运动及时间要素。中国传统的山水审美强调“游观”,郭熙在《林泉高致》中阐明中国绘画的要旨是“可游、可居、可观、可赏”,古人留下了大量的山水欣赏诗文、游记、绘画创作也充分展示了游观的体验,向世人展示了在山水欣赏和游进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景象变化,听见的声音变化和感受到的气象变化等。也正是因为这种“游观”方式的存在,使得中国山水画形成了著名的“六远”理论。本书以此为基础,构建游览空间序列识别的指标应包括:
游览路线的位置,游览路线与周围景观的关系;传统中国山水审美中的游览方式(步行、船行或其余工具);游览过程中所看见的景象以及它们组成的完整序列。此外,还应包括完成该游览后对游览路线的整体涌现、总体感觉。
在景点和游赏空间识别时,应融合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四方面的审美识别,特别注意对通感进行识别。
听觉的识别与审美环境自身的声音特质以及审美主体所在的空间距噪声源的远近有关,自然声景效果好的即为最佳声景。自然声音包括鸟鸣、水声,与自然声音相和谐的人为声音如琴声、笛声、箫声,以上要素均为审美听觉载体。此外,一些以声景为主的游览路线也是重要的审美听觉载体。对于声景价值识别方法为划定安静区域或自然声音区域,应通过声音监测,划出安静区域和自然声音的边界,划定安静程度、自然声音程度的评价指标。嗅觉、味觉、触觉载体应融入景点的识别中,是人们在空间审美体验中形成审美的组合要素。将审美价值不同类型体验载体的内容及所对应识别方法、相关指标和价值对应的空间载体总结如表4-6所示。
表4-6 不同的审美价值体验载体识别方法、指标及空间载体
此外,据统计以标准vii列入的世界遗产,在审美价值体验载体识别时常用到的指标还有可能包括以下方面,可以为“始境”阶段体验载体的识别提供借鉴参考。
但在真实的山水体验中,存在着五感的混合作用,使得临场的审美效果不是1+1=2的简单叠合,而是1+1>2的化合。钱钟书先生(1962)在《通感篇》一文中有所论证,认为“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可以打通和交通,“眼、耳、鼻、舌、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颜色似乎也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有重量、气味似乎有锋芒。”孔颖达有言:“声音感动于人,令人心想其形状如此。”由此可见,对于听觉的把握不仅仅只有耳朵这种器官,视觉辅助有利于声音的感知,反之亦然。
在“始境”阶段通过指标和相应的评价方法运用,可得到的审美价值评价结果为:场景分级、场景中审美价值和载体间的关系、景点的分级、该景点中的景观要素和相互之间的关系、景群的分级以及构成景群的各景观要素间的关系,游览序列及其特征。此阶段所识别的审美价值,也将为下一阶段基于审美价值识别的保护对象的建立提供依据。
3)又境阶段所对应的情感载体价值识别
审美进入“又境”阶段,“意”“德”“心”“思”等作用,得意象、象罔与情思。这一时期产生的审美结果为审美情感,因而所对应的载体为情感载体。在此阶段,简单的行为要素已经变化成为心理要素。参与审美的心理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决定了这一阶段的审美结果。这种情感是因美感而生,混合了人们的审美判断、审美理解和审美思考而产生的情感,此阶段的载体为情感载体。
名山风景区的审美情感包括个人的情感和集体的情感。审美的情感因人而异,本书在此无法穷举和逐一研究个人的情感。本书所研究的是具有共识的、经历了时间和历史考验的、经典的、具有范式性意义的情感。比如对泰山的崇拜与敬仰,在历朝历代的审美情感描述和评价中都常常出现的词有:庄严、神圣、神秘、力量、激励和崇拜等,这些用词不仅仅局限在某个或某类型人身上,出现范围广,时间久,已形成共识。识别这类载体的方法有:访谈法、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图像分析法等。通过分析审美主体创作的诗文、画作、游记和书启等,或直接对审美主体进行访谈、问卷可了解审美主体当时的情感。但情感的产生因人而异,因主体的文化背景、见识阅历而异,因此,本书仅列举具有代表性的情感指标及其案例来探讨说明,如表4-7所示,但难以给出判断情感的具体方法。
表4-7 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情感及其指标举例
(续表)
想象载体是人们在“又境”审美阶段产生的意象和想象,这类审美结果不一定有实际的物质或空间载体。这类载体最大的特征就是存在于审美活动的过程中,识别这类载体的方法是研读审美主体审美时留下的诗文、画作、游记、书启等,即文本分析法,本书尝试构建诗文创作理法的分析方法来分析的审美的中的情感与精神,从中领悟主体彼时彼地想象与联想,从而提升对想象价值的识别。
4)终境阶段的精神载体
道、神、悟、气进一步作用,得到审美思想、意境和审美的精神。在此阶段,客观物象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意识,审美的获得已经超脱于客观事物,达到纯粹精神的满足。精神的载体是人,包含了人们在山水审美“终境”阶段体悟到的山水审美的境界,产生的山水审美精神与思想。精神载体源于审美体验却又超越了审美体验,是审美体验中的最高级别,中国山水审美的意境,是情景交融而层递出现的艺术形象(刘九洲,1987)。
意境、思想等很难用指标进行衡量,因而精神载体价值的识别难以用定量的方法。意境及思想多存在于古人的诗文、画作中,具有高度抽象性和符号性。意境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两部分构成,表层结构是情景交融的审美感觉,深层结构是“象外之象”,是一种可以到达永恒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能给人审美享受,更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实现精神和人生智慧的启迪。这部分载体源于审美体验,却超越了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将自己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等与审美感受交融提炼而产生的更高层次的领悟,对主体的人生产生了启迪。意境和思想的形成多为涌现的结果,并非线性逻辑直接生成,因而难以有固定的方法识别和评价“意境”。在我国古代山水文论画论对意境的获得和阐释中认为,意境的产生是“顿悟”“妙悟”“渐悟”“开塞”的瞬间。基于此认识,本书认为意境和思想的识别方法为“妙悟法”。
5)主体差异性审美价值识别方法的定性定量说明
上述阐明了审美在不同层次所产生的载体价值及其相对应的识别方法和指标,本小节对各识别方法在定性、定量方面加以说明。总体上讲,环境载体是以定量识别为主,辅以定性描述。定量研究指标主要参照并依据自然科学的相关指标,如种群数量、生物种类、地质年代、面积和规模等;因为识别的专业性与客观性,审美价值识别主体主要为专家,专家识别权重占到了95%。
体验载体主要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识别方法,定性的方法主要体现在通过视觉感知确定场景,通过听觉、嗅觉、味觉等确定安静区域和特殊氛围区。通过内容分析、扎根理论、访谈等定性方法识别审美情感。通过定量研究的方法测试游客的偏好度。对于情感载体、想象载体、精神载体这些难以定量的载体则以定性识别描述为主,审美不同层次所对应的载体价值的定性定量识别方法详见表4-8所示。
表4-8 各层次载体价值定性定量识别说明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