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内战时期湖北纺织业难复苏

内战时期湖北纺织业难复苏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内战时期,湖北纺织工业的中心议题是恢复元气,然而,其复苏进程相当乏力。从人员构成上看,该筹备委员会是希望湖北各大型纺织企业的经营者均能参与其事,但整个筹备过程无疑是由政府代表何成濬主导的。除了文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外,内战时期湖北还有其他一些纺织工业建设计划,但几乎全部失败。该计划若能实现,对于湖北纺织工业的发展自然也是一种促进。

内战时期湖北纺织业难复苏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的纺织工业经历了一个极为重要的重组国民政府通过接收日伪资产,将前日本在华纺组建为国营企业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使中国的民营企业重新遇到一个强劲的竞争对手。不过,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作为一家国企,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国民政府将其作为平抑物价的政策工具使用。例如,以20支纱来说,1946年10月,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的售价与市价相差近30%,到1947年6月,则相差近40%[47]。尽管国民政府希望通过政策性国企来调节物价、补贴民生的努力最终失败,但国家资本的此项战略意图却值得肯定。不过,由于战前湖北本来就没有多少日资纺织企业,战争过程中湖北敌占区亦没有大型纺织企业组建,故上述重组潮流与湖北基本无关。内战时期,湖北纺织工业的中心议题是恢复元气,然而,其复苏进程相当乏力。

在中日战争时期,湖北的大型纺织企业绝大多数皆内迁西部,战争结束后,这些企业基本上也保留了在西部创立的基业,同时亦考虑迁回湖北复业。震寰纱厂于1946年首先在汉开工,但仅144台布机运行,1947年7月始收回租给重庆裕华的5000纱锭,开工生产。汉口申新四厂则重新订购了20000枚纱锭,于1948年先开3200锭,至1949年5月开出13200锭。期间,申新四厂还筹办了香港九龙纺织厂,于1949年6月开工生产。裕华的复厂规划则为26000锭,亦属重新订购,于1948年9月开工生产,至1949年5月开锭12000枚。未能内迁的第一纱厂复工亦较早,1946年5月即开工生产,其原有的88000枚纱锭稍有损失,陆续整修投产[48]。沙市纱厂则于1947年开车复工[49]。与这些民营企业相比,战时迁往西北的国营官布纱局恢复颇为迟缓。至1947年9月25日,在经济部召开的全国纺织工业生产会议上,才由湖北省参议会议长何成濬与裕华的石凤翔等人提案,向中央政府建议恢复湖北纱布丝麻四局,改组为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以发展华中纺织工业。该提案获得会议通过[50]。同年9月28日,由何成濬在上海牵头召开了“为恢复湖北纱布丝麻四局事谈话会”,组建了湖北纱布丝麻四局复厂筹备委员会,提出要“组织公司招募商股,定名为文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文襄”乃张之洞的谥号,以之作为公司名称,无疑是为了纪念这位创立湖北现代纺织工业的先驱者。当天出席会议的还有杜镛、浦心雅、陈启天、李璜、束云章、李国伟等政界与财界人士。会议推定何成濬、杜月笙、钱新之、束云章、李璜、石凤翔、潘昌猷、李荐廷、浦心雅、杨典章、李国伟、黄师让、徐荣庭、苏汰余等人为筹备委员,并推定何成濬为主任委员,石凤翔、李荐廷、徐源泉、卢蔚乾、谭岳泉、晏勋甫等人则为副主任委员[51]。从人员构成上看,该筹备委员会是希望湖北各大型纺织企业的经营者均能参与其事,但整个筹备过程无疑是由政府代表何成濬主导的。不过,复厂进展颇不顺利。1948年,复厂筹备委员会曾致电东北行辕政务委员会,商借纱锭,称:“各方初步接洽,均经就绪,惟纱锭金无,闻东北存有敌伪遗留纱锭甚多,迄仍尚有20余万锭未经利用,拟请借用5万锭,俾设厂开工以发展华中纺线基业,俟将来局势好转再行负责购还。”不过,复厂筹备委员会得到的答复是:“并无余存纱锭可资拨借。”[5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资源匮乏,文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成立化为泡影。

除了文襄纺织股份有限公司外,内战时期湖北还有其他一些纺织工业建设计划,但几乎全部失败。早在抗战尚未结束时,湖北省政府就曾提出过战后于武汉、宜沙、襄樊三区各设50000锭纺织厂的构想,呈送经济部,经济部的批复是:“关于分配湖北省设置棉纺织厂地点,亦已列有武汉、宜沙、襄樊等处。……将来自当依照计划逐步推进。棉纺工业依第一期经济建设原则规定,可由人民自由经营,政府应否特别重视,拨款举办,似宜视国家财政状况详细研讨,再行决定。”[53]这一回复既肯定了湖北省政府的规划,又对战后由政府投资纺织工业建设的论点不置可否。1945年9月,对于湖北省政府请求以官价外汇向国外订购纺织机器的提案,财政部则回复:“应俟中央统筹规定后,再行洽办。”[54]实际上予以了回绝,故前述于湖北三区各设50000锭纺织厂的构想胎死腹中。1947年,湖北省政府又有于武汉设立江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计划。该计划希望在武昌徐家棚或硚口宗关泰安纱厂旧址设立一个纺织厂,生产20支纱、印织布与印色布。公司以官商合办为原则,在筹备期间全由政府投资,等基础奠定以后则依法招募商股。该公司拟规定资本总额为2000亿元,由经济部及中国纺织公司、湖北省政府各投资400亿元,其余800亿元则招募商股,收足半数后即开始营业[55]。该计划若能实现,对于湖北纺织工业的发展自然也是一种促进。只可惜,湖北省政府在融资时遇到了困难。被湖北省政府寄予厚望的湖北省银行认为:“银行资金应以流动为原则,如投资于固定事业,一旦周转不灵,势将无法应付。至本行所存之生金银原为本行资产之唯一保证金,且为数有限,如以之投资,于本行信誉前途不无影响。”因此,湖北省银行表示无力投资于江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且建议省政府:“本省创设纱厂确属需要,惟纱厂系轻工业,依照中央经济政策,属民营范围,似可建议省政府如号召人民投资,当容易集事。”[56]在当时的动荡环境下,号召民间投资“容易集事”云云根本不现实,纯属对省政府之敷衍塞责。然而,湖北省民穷财尽,省银行无力投资亦属实情,江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一案遂又流产。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省政府外,湖北民间在当时亦有设厂计划。1947年,在沙市经营纱棉布业多年的郝季贞发起组织沙市乾亨纺纱公司。郝季贞“见报载中央各院部会因湖北为有名产棉区,现已准允拨付武汉30万锭纱锭和机器,以资复兴”,但他认为“就华中产棉而论,固以湖北为首区,而就湖北产棉而论,尤以沙市为要区”,故他发起乾亨纺纱公司,请求政府“于此次中央拨准30万锭纱锭中拨购5万纱锭,以示提倡”[57]。当时,连省政府欲筹办文襄公司都因无纱锭而不可得,郝季贞的请愿自然无法得到令他满意的答复。(www.xing528.com)

必须指出的是,抗战胜利后,湖北省建设厅利用其接收的12个企业的部分设备,将恩施手纺织工厂重组为了湖北省汉口纺织厂[58]。据该厂厂长王安业1946年报告,汉口纺织厂原计划利用泰安纱厂旧址为厂址,但泰安厂区被后勤部修车厂占用,以致不能照预定计划实施,为早日复工,遂以花楼街太平会馆民权路中山会馆远东巷10号及义成西里1号为厂房,次第开工。该厂开办费共计支用国币6559416.00元[59]。1947年上半年,汉口纺织厂 营 业 收 入786119110.00元,营 业 支 出611393796.34元,纯 收 益173518392.99元[60]。该厂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布匹、蚊帐布及代客抓绒等[61]。总之,汉口纺织厂虽为政府创办,但作为一家非常典型的城市小型织布厂,该厂难以构成湖北纺织工业发展的主力。而且,到1949年初,汉口纺织厂“以1948年度物价步涨,原编收支预算,均感不敷”[62],陷入难以为继的困境。

综上所述,抗战胜利后,湖北纺织工业的复苏比较迟缓。一方面,回迁湖北的大型纺织企业开工时间均较晚;另一方面,地方政府振兴纺织工业的计划缺乏必要的资源,最终流于空文。因此,湖北纺织工业实际上未能从日本侵华战争的打击中恢复过来,1949年政权鼎革之际,湖北纺织工业是疲软无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