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战时湖北敌占区的纺织工业探析

战时湖北敌占区的纺织工业探析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尽管日军试图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但由于武汉大型纺织企业内迁较为彻底,日军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湖北原有的纺织工业基础。换言之,整个战争期间,湖北敌占区的现代纺织工业极形萎缩,产业演化遭遇了名符其实的倒退。综上所述,中日战争时期,在湖北的敌占区,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自清末逐渐形成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荡然无存。因此,可以说,日本侵华战争给湖北纺织工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战时湖北敌占区的纺织工业探析

与国统区相比,湖北的敌占区可谓该省精华,战前的经济发展程度及工业发展水平均远远高于国统区,然而,在战争期间,湖北敌占区的工业一落千丈,纺织业亦未能幸免。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日军即对该市残留的纺织工业进行重组,利用劫夺来的纺织设备开办了10家织布工厂,共有布机80余台[40]。1939年,日本方面与武汉市的伪政权合伙开办了武汉兴业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由武汉特别市市政府出资通货50万元、田附商店出资40万元、满洲制丝株式会社出资10万元,其业务范围包括:(1)贝蚌之采集、养殖、加工及其买卖;(2)绳索、席包、麻布之制造加工及其贩卖;(3)绷带、纱布、药水棉花、棉线之制造及其贩卖,以及军用手套袜子、毛巾之制造;(4)柳藤之种植、加工及其贩卖[41]。从其营业范围看,武汉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对纺织业有所涉足,但主要是为满足日本的军需而服务。除了创办这一新公司外,日军还霸占了未能内迁的华资纺织企业。1941年11月5日,日军占领了第一纱厂,改名为泰安纺织厂,并委派原日商泰安纱厂人员担任总经理与厂长。至于原泰安纱厂的厂房,则在日军占领武汉以后被拿来当军用仓库,后改为汽车工厂[42]。尽管日军试图推行以战养战的策略,但由于武汉大型纺织企业内迁较为彻底,日军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湖北原有的纺织工业基础。换言之,整个战争期间,湖北敌占区的现代纺织工业极形萎缩,产业演化遭遇了名符其实的倒退。这一点与上海不同。上海的棉纺织工业在战争期间还曾享受过一段时间的“孤岛繁荣”,1941年前,上海民营纱厂利用此种畸形繁荣积累了资金与实力,为战后上海纺织业的重建确立了基础[43]。然而,武汉沦陷以后,大型企业迁徙一空的湖北纺织工业毫无繁荣可言。

不过,敌占区虽然缺乏大型纺织企业,城市小型织布厂却一度勃兴,其原因可能在于大企业撤出后留下了足够的市场空间。例如,1938年武汉沦陷后,该市房产经租处经理王竹如、保险公司经理王朗山、久康杂货铺老板朱伯晋、纶康布店老板陈扶久、锦章布店职员黄子庸等人合资兴办了合记和成织布厂。该厂位于汉口贫民区一栋私房内,共筹集资金1800银元,购置了人力铁木机28台,配有染纱、摇纱、导纱等辅助设备,雇工60余人,以黄子庸为经理。然而,该厂虽乘乱兴起,其经营却遭到了日本占领军及伪政权的干扰,如不定期抽壮丁,每抽1人,厂方需花100余银元搪塞。1944年,盟军对武汉发动了规模巨大的轰炸,日军亦加紧对市民侵扰,合记和成织布厂也被迫停歇,业主将动产转移至汉阳县的蔡甸,并派出心腹护厂,工人则四处流散[44]。除此类单织厂外,武汉沦陷后,汉阳西乡的毛巾织造业亦曾有限度地复苏,1940年,有新闻报道称:“该业在事变前,约达130余户,其时基于原料便宜,生产化丰,获利亦颇不恶;事变后,复归复业,乃至现在,约计70余户之多,较事变前户数减少十分之四五,生产亦较事变前约减削三分之一二,虽当此原料昂贵之际,户户尚尽可能织造,悉应武汉三镇市场之需要。”[45]当然,在殖民者的压榨下,这种有限度的复苏也是不可能持久的。(www.xing528.com)

综上所述,中日战争时期,在湖北的敌占区,纺织工业遭到了极大的破坏,自清末逐渐形成的现代纺织工业体系荡然无存。与国统区相似的是,以单织厂为代表的小型纺织企业在敌占区亦构成产业主体,同时,这些小型纺织企业同样生存艰难。因此,可以说,日本侵华战争给湖北纺织工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据1946年湖北省政府统计处所进行的调查,战时湖北共损失土布18020155匹,价值10379482元[46]。如果再加上城市纺织工业的损失,数额自然更大。更为重要的是,中日战争令湖北纺织工业付出了巨大的机会成本,其产业竞争力的损失可能是无法估量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