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湖北乡村纺织业的衰落:原因与出路

湖北乡村纺织业的衰落:原因与出路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清代湖北乡村棉织业可以划分为5个较为重要的地区,其中,鄂中地区和荆沙地区分别以生产府布和荆庄大布而闻名。其三,湖北土布的衰落,既表现为产量的锐减,又表现为价格的降低,整个行业呈现出萧条的态势。是故,1930年代的湖北乡村纺织工业整体上确呈衰落趋势。

湖北乡村纺织业的衰落:原因与出路

直到抗战前,湖北土布依然大量销售于区域外市场,但整体来看,土布生产呈现出衰落的趋势,这种衰落既表现为部分知名土布产区内部的产业布局变迁,又表现为整个湖北乡村棉织业的普遍衰退。

清代湖北乡村棉织业可以划分为5个较为重要的地区,其中,鄂中地区和荆沙地区分别以生产府布和荆庄大布而闻名。进入民国以后,府布与荆庄大布仍然大量销往西北、西南市场,但从1920年代后期开始,这两种土布的产区内部出现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从前一些较有名的布产区如安陆应城江陵等县的土布生产渐趋衰落,代之而起的是孝感云梦枝江等县。在时人看来,安陆县府布走向衰落的原因包括:交通路线的变迁,山陕商人的没落,农村金融周转不灵,乡村手工业中的欺诈行为,等等[2]。1920年代末的荆庄大布产销也存在着相似的产区内地理格局变动。本来,在宜昌市场上销售的荆庄大布主要产自狭义的荆沙平原,即荆州与沙市一带,“大约在北伐战争以后,宜昌市场销售的土布,在名称上虽然还叫做荆庄大布,但实际上荆沙产品所占比例很小,绝大部分是枝江县的董市、宜都县和湖南澧县的盐井镇所产的白布了”[3]。1935年时,曾“销云南昭通”的荆州布“近来并无矣”[4]。而这时的枝江县,“靡论乡镇,纺织业仍极盛行”,并出现了生产工具上的改良,“过去土机,逐渐淘汰,均采用现时木机”[5]。枝江董市土布分白布、色布两种,每年出产约40万匹,“布匹由机户直卖买客,不经行户。运往宜昌,分销巴夔巫及宜昌乡间”[6]。两相对比,荆庄大布产区内部生产地理格局的变动也是很明显的。

然而,这些新崛起的土布产区,在1930年代,土布的生产与销售也大不如前。例如,1934年,在取代了安陆、应城府布生产的云梦县,其长江埠的土布“在常州,则与常州布争市场,在汉口又与阳逻布竞销路,于是营业更不振,去岁仅售10万余匹,约值10余万余。本年汉市业此者,只3家”;孝感的葛仙布,以前销往陕西、甘肃一带,到1935年时则“几无出产”[7]。至于在宜昌土布市场上取代了江陵县的新货源地之一宜都县,土布生产也开始走下坡路。从调查报告可知,宜都土布生产的顶峰时期在1928—1929年,而其衰落恰在进入30年代以后[8]。云梦和宜都的例子表明,尽管湖北有部分地区取代传统产区成为新兴土布生产重镇,但这些产区在1930年代初同样开始趋向衰退。

在其他地方,也能看到土布生产普遍衰落的记载。英山县的土布“往年亦可行销汉口,近因洋布价廉,土布不能出口,仅供本县之用”。应山县“土布前多行销陕甘诸省,近年仅运销河南,故农村经济,亦较前减少补助”。汉川县自明清时期就以棉纺织业发达而著称,进入民国以后,其所产土布仍“行销汉口,转卖于山陕甘等省”,然而,1930年后,“行销颇滞,布价亦因之低落,近虽秩序渐次安定,而产量仍不畅旺”,该地的岳口布因“迭受匪患”,“生产灭绝”。沔阳县土布向来“行销于川省,为地方收入大宗”,但进入30年代以后,“土布销售锐减。据各商会估计,现在出产量,仅有昔日十分之二”。枣阳“本地以洋纱织布者,散居城乡,故以铁机自职,织户台数尚无统计,惟现无出口者,仅供本地自销”。潜江县土布产销情形的前后对比也相当鲜明:“棉布系旧式粗布之一种,为家庭手工业之产品,系农村妇女农隙时手织,除自给外,过剩不多,较从前潜江布销川省,真有一落千丈之概。近数年,受创过巨,恢复之后,产量锐减,价格亦低,不及从前百分之五。棉布每匹价8角,长约2丈6尺,宽约1丈,仅能零售于本地。”[9](www.xing528.com)

整体而言,30年代湖北省土布生产的衰落具有三个特征。其一,在部分地区,衰落只是相对的,但其衰落程度又是相当大的。例如,云梦的土布在衰退之中仍能行销于区域外市场,其产量却仅有从前的1/40,故不能因其尚可行销外省而无视其衰退的事实。其二,湖北土布衰退的重要表现是区域外市场的丧失。这其中,部分产地的情况稍好,如应山,其区域外市场只是从较远的陕、甘被压缩到了较近的河南。但也有部分产地,如英山、枣阳、潜江,则完全退出了远程贸易,土布生产被迫转向仅仅供给本地市场。其三,湖北土布的衰落,既表现为产量的锐减,又表现为价格的降低,整个行业呈现出萧条的态势。

不过,有必要再次强调的是,1930年代湖北土布生产的衰落趋势虽然很普遍,但这并不排除部分地区的乡村棉织业保持着表面上的繁荣,其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黄冈地区,织布业规模在不断扩大。然而,即使黄冈地区的乡村织布业在从业者规模与技术改良两方面都保持着进步[10],其产品外销也遇到了困难。据1935年老河口市场上的调查,黄冈及其附近地区生产的景庄布“为一种木机土布,所用纱支,均在16支以下,系陕豫鄂边各属乡农衣服所需,及供河口商场棉花木耳包装之用。由黄麻帮经汉口运来河口销售,以前销额极旺时期,年达七八万捆(每捆20匹),总值约250—260万元。近岁以来,年销减至3万余捆,价值亦较前为低,总值仅80—90万元而已”[11]。这样一来,即使当时黄冈的铁轮织机数量在不断攀升,仍可以认为其土布生产的形势不如往昔。是故,1930年代的湖北乡村纺织工业整体上确呈衰落趋势。

1930年代湖北土布生产的衰落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其中既有长期趋势,又包括了某些与时代背景有密切联系的特殊因素。在1935年的相关调查报告中,湖北土布衰落的原因被解释为不敌国内机制布的竞争、外货的倾销和乡村贫穷导致的消费者购买力低下[12]。例如,曾远销川、湘、皖、豫、赣、陕及湖北各地的团风布衰落的最大原因就被时人直指为“农村破产,外货倾销”[13]。实际上,国产机制布对土布的排挤与外货倾销的效果是一样的。可以说,机制布对于土布的排挤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长期趋势,外货倾销亦属于这个趋势的一部分,只不过在30年代得到了强化。而乡村购买力的疲软也因30年代的经济危机而恶化。由于织布业是农民的主要副业,因此,湖北土布生产的衰落也更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加剧了农村的萧条,对于城市纺织工业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