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优化

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优化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与并不乐观的环境压力,使得发展中国家不能循道A模式。[7]本研究特点正是在于针对不同阶段状态,提出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相应的改进方式。针对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城市,建议选择C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选择“扩容”方式。S模式是指城市在可持续发展区间内持续优化发展。

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优化

1.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

莱斯特·布朗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模式分为“A模式”和“B模式”两种。A模式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城市低密度蔓延、私人轿车为主导的机动化、化石燃料为基础、一次性产品泛滥等。其结果是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1/3以上的世界能源。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严重资源环境问题正是世界各国在发展道路上走A模式造成的。A模式以过度消耗地球自然资源为代价,经济增长和环境压力同步发展,经济高效率的取得以资源和自然环境巨大破坏为代价。建立在增加资源消耗和造成环境污染的城市发展A模式,在中国显然是行不通的[3]

城市发展的B模式是指由高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转向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的城市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生态投入和增长繁荣绝对脱钩为特征。城市发展B模式追求的不是更大的发展而是更好的发展,是在城市发展超过生态门槛后的退后式发展,即在城市人均生态投入超过世界人均生态投入的前提下,在降低生态投入的同时,提高或维持现有的城市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这一模式以生态经济发展为中心,强调低碳可再生能源、物质再生性利用和能效革命,构建生态经济发展新模式。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上,以太阳能、氢能为主要能源,以公共轨道系统为城市主要交通方式,多用自行车少用汽车,研发新型材料,保障粮食生产和保护森林植被,提高城市的宜居性。然而,用B模式不加区分地解决发达地区城市稳态发展和欠发达地区城市生存发展的问题显然有失偏颇。发达国家的基本需求已经满足,因此需要在生态投入上大幅度“减肥”。而发展中国家如同一个正在长身体的孩子,基本需求问题尚未得到解决,仍然需要合理的资源环境消耗扩张[4]

中国学者诸大建提出C模式。C模式是指由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转向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模式,追求的是城市发展在生态门槛极限内的跨越式发展,避免走生态投入先增加后减少或所谓“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A模式道路。这种模式追求经济增长与生态投入的相对脱钩,即生态投入不超过阈值的情况下提高城市的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稀缺的自然资源与并不乐观的环境压力,使得发展中国家不能循道A模式。同时,受限于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亦不能不顾及发展需要而一味追求B模式。C模式正是一种在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双重压力下适应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5]

选择C模式的城市,需要从生态投入与生态文明发展两方面同时进行改进。主要从新型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现代化三个领域入手,同时设法从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两个方面提高资源生产率,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完善法律法规促进城市各项人类发展指标的提高。在推动新型产业化过程中,首先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应当注重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的现代制造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其次,对高消耗、高排放的第二产业进行减物质化的改造与提升。再次,发展对生产和消费后的废弃物再加工利用的所谓“静脉产业”,将传统的资源环境压力转化为现代经济发展的动力。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注重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并坚持在空间上走紧凑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聚集群的建设,实现生活系统和生产系统的和谐共生,保证两大系统的减物质化和减污染化。新型现代化应当着眼于提高生活质量,一方面减少对一次性用品的依赖,以性能好、持久性强的产品替代“用完即弃”的一次性用品,减少物质化增长;另一方面,鼓励使用具有共享性质的生活用品和城市公共设施,如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的出行模式来替代以小汽车为中心的出行模式。

未来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两项重要的脱钩任务:一是经济增长与生态投入的脱钩,即经济增长低物质化,意味着未来城市的生产和消费必须是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二是生活质量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即要求在经济增长规模得到控制或人均资本存量稳定的情况下提高生活质量。这两项重要脱钩目标清晰地表达了以社会福利增长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和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城市在发展路径上的实质区别[6]。中国地域广阔,城市发展在区域间存在不平衡现状,东部发达地区部分城市已经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而广大的中西部城市仍处于工业化、现代化的初级阶段,因此,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上B模式和C模式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同时存在。

2. 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方式

无论采取何种模式走向可持续发展,中国城市都面临着转型发展任务。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资源环境的实际情况,决定着中国城市转型发展的多样性,应当制定不同的引导政策,实现不同的转型路径。[7]本研究特点正是在于针对不同阶段状态,提出中国城市发展模式选择及相应的改进方式。

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不能再走A模式的老路,B模式和C模式将在很长一段时期并存,在面向效率优化的改进路径上不能追求一刀切,而是因地制宜地根据城市的实际情况提出生态投入和生态文明发展的提质、扩容、优化的改进路径。

针对高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状态的城市,建议选择B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选择“提质”方式,实现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目标。所谓“提质”是指城市发展在至少不降低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的前提下,不仅要提高生态投入产出效率,还要不断降低生态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总量。

针对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城市,建议选择C模式,城市可持续发展选择“扩容”方式。所谓“扩容”是指城市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为主要目标,在生态投入阈值内,在提高生态投入产出效率的前提下,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仍有所增加,但是单位产出的资源投入和污染排放将下降。(www.xing528.com)

已经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的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城市,本研究将其发展模式定义为S模式(Sustainability)。S模式是指城市在可持续发展区间内持续优化发展。所谓“优化”是指城市进一步降低生态投入,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追求城市生态投入产出的最优效率,是未来所有城市发展不断追求卓越的共同目标。

对于高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类型的城市,B模式和C模式均不能有效达到其可持续发展目标,本研究将其发展模式定义为D模式(Dual-track)。该类城市面临两大任务,一是降低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二是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对于前者,仅采用提质路径,则会陷入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不足的困境;对于后者,仅采用扩容路径,则可能导致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总量继续增加、生态进一步恶化的困境。

把两轴-四区城市可持续发展分类评估模型与城市改进发展模式相匹配,可以进一步明确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见表2-3、图2-6。

表2-3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

图2-6 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与改进方式

Ⅰ区城市属于低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其生态投入水平低于中国城市生态投入中位值,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低于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中位值。因此,该类城市应选择提高人均生态投入水平与提高生态文明发展水平相对脱钩的城市发展C模式及扩容改进方式。

Ⅱ区城市属于低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其生态投入水平低于中国城市生态投入中位值,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已超过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中位值,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状态。该类城市应选择追求城市稳态发展的S模式及持续优化改进方式。

Ⅲ区城市属于高生态投入高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其生态投入水平超过中国城市生态投入中位值,生态文明发展水平亦超过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中位值。该类城市应减少生态投入,选择可持续发展B模式及提质改进方式。

Ⅳ区城市属于高生态投入低生态文明发展类型,其生态投入水平高于中国城市生态投入中位值,生态文明发展水平却低于中国城市生态文明发展中位值,处于城市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该类城市应减少生态投入,提高生态文明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D模式及扩容和提质并行的改进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