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态位测度
生态位的概念是抽象模糊的,人们能具体了解的是一些刻画它的数量指标,即所谓的生态位测度,如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生态位体积及生态位维数等。其中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是描述一个物种的生态位与物种生态位间关系的重要数量指标,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两个指标的估算与分析上。
(二)生态位宽度
生态位宽度又称生态位广度、生态位大小。许多学者曾给生态位宽度下定义,Slohnrlkin、Levins、MacArthur所给的定义是:在生态位空间中,沿着某一具体路线通过生态位的一段“距离”。Hurlbert则将其定义为物种利用或趋于利用所有可利用资源状态而减少种内个体相遇的程度。Kohn认为,生态位宽度是生态专化性的倒数。1965年,VanValen定义“生态位宽度”为“在有限资源的多维空间中为一物种或一群落片段所利用的比例”。余世孝等在n维生态位空间分割为分室的基础上,定义物种生态位宽度为物种在分室上分布与样本在分室的频率分布之间的吻合度。王刚认为,生态位宽度是指种Y和n个生态因子的适应(或利用)范围。此后,Levin将生态位宽度确定为“任何生态位轴上包含该变量的所有确定为可见值的点组成部分的长度”。
(三)生态位重叠(www.xing528.com)
关于生态位重叠,目前有各种不同的定义。研究生态位理论的许多生态学家把n维生态因子空间中的一点或一很小的体积的共同利用程度作为生态位重叠。Hurlbert定义生态位重叠为两个种在同一资源位上的相遇频率。Pielou提出资源位平均生态位重叠的概念,并视之为资源位上种的多样性。王刚等定义生态位重叠是两个种在其与生态因子联系上的相似性。
(四)生态位维数
虽然生态位的n维超体积模型是一个很好的模型(特别是对澄清概念),但实际应用起来却又太抽象,为了构造这样一个n维超体积,我们就必须了解有关生物的几乎一切方面,但实际上我们不可能掌握影响生物的所有因素。一般说来,生态位的有效维数可以减少到三个,即地点、食物和活动时间。迄今为止,大多数的生态位理论都是建立在一维生态位基础之上的,每个物种在其生态位空间内就只有两个相邻物种。沿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态位维,各对物种最终的生态位重叠通常会适当减弱,因此,生态位各维之间经常会发生互补。随着维数的增加,生态位可以在一个维上重叠或完全重叠而在另一个维上却完全分离,或相互邻接维数的增加使每个物种的生态位空间都具有更多的相邻竞争者,因而大大地分散了竞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