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共生理论的实际应用
1.共生在工业生态中的应用
共生在经济领域中的应用主要在于工业生态方面,强调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注重资源的合理利用及对环境的保护,这与当前的“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科学发展观”及“低碳经济”等发展理念相一致,这也是产业共生理论在近两年来引起高度重视的原因。正如法国总统希拉克所说的,“社会必须找到新的生产、消费方式以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这样的挑战,产业生态学(共生)是一个新的可行办法”。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的标准对共生模式进行了分类:按照产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的差异可分为依托型、平等型、嵌入型及虚拟型四种模式;依据系统产业的相互关系及共生单元之间的利益关系,将共生模式分为共栖型、互利型、寄生型、偏利型、附生型和混合型六类产业共生。随着实践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产业共生理论不应该单纯强调企业之间资源的利用、环境的保护、废旧品的再次利用等,而应该包含更深的领域。产业生态与其说是一门学科还不如说是一种“比喻”,以生态系统原理把理想、合意运作的产业系统比喻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态系统。
2.产业共生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大中小型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大企业和小企业在价值链的关键环节上展开合作,企业间形成共生网络,运用产业共生理论,实现公司规模效应。其中,小企业依赖大企业完成国际化进程正是企业之间的共生作用体现。不成熟的市场条件下中小企业和大企业之间以间歇式共生模式为主,不能达到互惠共生的双赢状态。在集群共生环境中,中小企业与大企业在经济系统中共同存在和发展应形成互惠连续的关系类型。按照共生机制的不同,不同规模企业之间的共生模式分为市场制、中间性体制和科层制三类,这本质上是遵从了共生是一种介于市场和科级的中间组织形态而提出的;按照共生体内部共生单元之间联系的紧密程度可分为偶然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四种模式。
合资企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多数学者在分析合资企业之间的关系时借用了共生的含义及其模式。王宇露和李元旭利用产业共生理论和微分稳定性理论划分了国际合资企业的两种类型:对称依赖共生和非对称依赖共生。刘照德针对合资企业所存在的合作不稳定问题,运用Logistic模型对合资企业的产生、发展以及达到共生进行了动态描述,给出了稳定共生的条件和经济解释,分析了卫星式合资企业和网络式合资企业模型。
3.共生在技术领域中的应用(www.xing528.com)
共生在技术领域中主要用于分析技术创新、技术扩散等带来的影响。技术联盟企业通过分工形式形成各种关系,以激烈的竞争维持着共生模式的稳定性。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与重要技术外包服务商之间的共生关系主要受到外包服务商的服务能力、本地中介机构能力、本地技术支持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的影响,而在一般技术外包服务领域,关系要素占主要地位。薛伟贤和张娟依据互惠产业共生理论,分析了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互惠共生关系成立的条件,并利用杂合遗传算法构建高技术企业技术联盟合作伙伴选择模型,筛选出有助于实现联盟互惠共生的合作伙伴。
4.共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除此之外,共生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也逐步得到拓展,如营销、区域经济合作等。Adler首次在合作战略研究中提出共生市场的概念,其在《共生营销》中指出共生市场这一术语用于公司之间的合作,并不是传统的市场经营者与市场媒介的关系。冷志明和张合平引入种群生态学中的产业共生理论,将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各方作为具有复杂相关关系的生态有机种群,通过分析区域经济合作的共生要素,提出区域经济合作的运作机理和对策。陈晓红和顾海峰通过建立“共生性”商品的市场扩散模型,研究其市场扩散机制,描绘出市场扩散的动态规律。张旭从共生角度分析了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立了城市内部与城市之间的概念模型,其认为城市共生模式具有多样化、不稳定等特征。
(二)产业共生理论存在的问题
本书对共生理论发展的脉络、共生的内涵本质、共生的模式及其在经济领域中具体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从已有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共生理论存在以下不足:首先,现有研究中对共生理论进行研究的方法包括理论和实证两大部分,理论上主要是运用逻辑斯蒂增长模型,实证上多以案例研究为主,而缺乏经济学方面的解释。其次,现有研究在共生模式的分析上多建立在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缺乏多单元共生模式的分析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