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打造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桥头堡,是与上海城市发展的新目标、新定位相匹配,与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相协调的,也是不断提升上海城市竞争力的重要领域。2017年期间,从中央到地方,医药健康领域政策频繁出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持续推进,发展中医药也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进行顶层设计,预示着行业迎来蓬勃发展的机遇期。从现实看,上海中医药“十三五”开局良好,总体特征是稳中有进、产业发展和贸易转型同步提升。区域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平台建设进一步积聚,自贸区发展进一步成熟,自由贸易港建设蓄势待发。展望新时代服务贸易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中医药资源优势,创新中医药服务贸易形式,发挥平台枢纽作用,提升中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是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目标方向。
一、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新机遇
上海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面临着极佳的历史机遇:“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为中医药发展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创造了空间;跨境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为中医药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难得的助力;而通过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推进,也能够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实践过程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软实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看,新时期发展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一)提高中医药服务贸易水平,是优化服务外贸结构的重要领域
作为中医药发展关键内容的中医药服务贸易,早在2007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就强调,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这是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2012年,商务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14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促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更提升了我国政府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重视程度。2014年,北京、上海、广东、广西等全国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被纳入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试点区域,以探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品牌示范效应。此后,随着2016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和《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发布,再到首部中医药专门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和实施,再到2017年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中医药服务贸易已经进入全面发展新时代,中医药的海外发展也从民间自发的贸易行为,转而进入政府引导、国家推进、各方面力量参与、各地纷纷试水的新阶段。
从上海的现实情况来看,上海服务贸易产业结构比较依赖传统型的运输、旅游等行业,这些行业附加值较低且国际竞争激烈、服务逆差大。服务业产业结构的层次较低,产业能级偏弱,服务功能有待提升。改善和优化上海服务贸易产业结构,需要提升传统服务行业的产品附加值,同时大力发展高科技类型的服务贸易产业。而借助于中医药医疗、科研及教育高地所集聚的各种资源,上海在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方面具有重要的竞争优势,有必要也有基础来着重打造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桥头堡。
(二)提升中医药货物贸易能级,是促进中医药产业协同发展的抓手
中医药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具有促进、支撑作用。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范围广,涉及医疗、教育、科研、商务、养生旅游等服务内容,可以通过促进中医药医疗、教育、文化交流,从而带动货物贸易的发展。目前很多在海外拓展比较成功的企业,均采用了“以医带药”的发展模式。如三九药业收购兼并重组海外零散的中医诊所,以医带药,将中医药推广到海外。北京同仁堂也凭借“以医带药”模式在海外取得巨大成功,已在海外2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1家公司,115家零售终端、中医诊所和中医养生中心,在海外累计诊疗的患者超过3 000万人次。一些中医药服务产品贸易独立于货物贸易而存在,比如中医按摩、推拿等。这些效果确切、简单价廉的中医服务可以加深外籍人士对于中医药的了解,增加他们尝试使用中医药物治疗的概率。
中医药服务贸易倒逼中医药货物贸易提升质量。中国的中药类产品总出口额从2008年到2015年一直持续增长,但出口长期以中药材及饮片、植物提取物为主(2017年其比例分别为28.07%与57.38%),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位于中药产业链的最底层。长期出口初加工或半成品,造成了我国中药的国际竞争力持续下降,贸易竞争力指数从1998年的0.72下降到2010年的0.48。[1]中成药、保健品等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中药产品出口额一直徘徊不前,占总出口额的比重逐年下降(2017年其比例分别为6.94%与7.61%)。美、韩、德、日等国家进口我国经过初加工的中药材和半成品,将其加工成高附加值的成品药,再以高价返销我国,高额利润就直接被其垄断了。
(三)依托中医药服务贸易平台,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
上海是近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中医药发展在全国一直拥有领先优势,在已有基础上,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发挥好中医药独特优势,携手推动沿线国家在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在医药卫生领域的开放、交流、融合,带动中医药产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可以更好地助力上海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行动实践。
作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学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开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在快速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同时,可以推动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和发展;通过中医药服务贸易开展有利于展示并传播中医药科学理论和文化内涵,推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将弘扬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走出去相结合,可以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提升国家软实力。
二、 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及变化
从全球健康服务业发展趋势来看,当前健康服务业正呈现出持续发展的态势;同时,由于老龄化、医疗创新等因素的促动,健康服务业也正面临着变革。在这种整体趋势下,健康服务业不仅成为市场发展、技术进步的重要领域,更成为国家竞争的主战场之一。而世界健康服务业的发展与变革,也为我国以及上海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一)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内涵与形式
1.国际经济组织对服务贸易的定义与认识
1972年9月,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在《高级专家对贸易和有关问题报告》中首次提出服务贸易(Trade in Services)概念。
由于服务贸易交换形式各异、内涵复杂,目前为止,国际上尚无一个精确的定义。现有的比较有代表性的说明性定义是世界贸易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简称GATS)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定义。服务贸易是指以下四种方式提供的服务交易活动,即跨境交付(cross-border supply)、境外消费(consumption abroad)、商业存在(commercial presence)以及自然人流动(presence of natural persons)。
世界贸易组织将服务贸易分为12个类别,155个分部门。在实际操作中,服务贸易统计(BOP)是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行业分类目录《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进行的。《国际收支手册(第五版)》将服务分为13类,运输、旅游、通信服务、建筑服务、保险服务、金融服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广告宣传、电影音像、其他商业服务,以及政府服务(世界贸易组织除外)。
2.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内涵
根据对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定义的理解,本报告认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可以理解为以中医药为内涵的服务和服务产品的进出口,其中既包括“无形”的中医类服务,也包括“有形”中药产品贸易中以价值形式体现的服务含量。根据服务贸易统计的分类,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内容大体可以分六大类:
商务服务,即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有关的内容,包含专业性(含咨询)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及其他服务。教育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短期培训,资格认证、国际考试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务交往,如派遣、接受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等。健康及社会服务,指与中医药相关的医疗服务、其他与人类健康相关的服务、社会服务等。旅游及相关服务,指与中医药治疗、康复、养生相关的旅游,以及相关的住宿、餐饮服务、药膳服务等。文化、娱乐及体育服务,指的是不包括广播、电影、电视在内的一切文化,如娱乐、文化出版、报纸杂志、图书馆、博物馆、体育服务。具体的如中医药文化交流,气功表演以及参观中医药博物馆等服务。其他服务,指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与中医药相关的上述几类没有包括的服务,如远程诊疗服务等。
3.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主要形态
根据《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对服务贸易的界定,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要形态包括四方面,即跨境交付、境外消费、商业存在以及自然人流动。
图1 中医药国际服务需求
中医药国际服务的需求符合长尾无头的幂律分布。在阴影区域,特点是多批量、差异化和多样性,少数国家或地区(20%)就可以创造较大(80%)的服务贸易规模,或者说提供较少的服务产品(20%)就可以获得较大(80%)的收益;而在右边区域则相反。这两个区域有着差别很大的市场环境,因此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区别对待,才能使政策产生效用和效率。
(二)全球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态势
1.全球中医药服务贸易快速发展
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2014—2020年传统医学战略》显示,全世界对传统和补充医学实践和技术服务提供者的需求很大,市场潜力巨大。在2012年,中药产值估计达831亿美元,与前一年相比增长了20%以上。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中医药产品及服务贸易在近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增长。从全球来看,中医药服务贸易正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主要体现为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需求上升,中医药开始进入许多国家的医疗保健体系,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各国政府纷纷从法律、标准以及市场准入方面加大了对中药在内的传统药物产品的支持。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中国内地除外)目前受过培训的中医药人员约50多万名,中医教学机构1 500多所,经营中医药产品的贸易公司3 000多家,产品出口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不仅如此,近20年来,国外的中医诊所也有新发展。韩国、美国、越南、法国、巴西等国在政府开办的西医院开设针灸科室。甚至在只有2万人口的基里巴斯也有2个中医诊所。此外,有的诊所举办针灸、中医教学,有的成为当地医学院学生的实习诊所,既为当地培养了中医、针灸人才,又提高了诊所的学术水平。
2.全球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竞争加剧
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加剧。随着植物药在欧美日益受到重视和青睐,国际制药企业纷纷把注意力投向了中医药,并把总销售额的15%—20%用于研发。如默沙东一年的研发费用就超过我国任何一家制药企业的年销售额;排名在全球前5位的跨国药业巨头阿斯利康,每个工作日的研发费用高达1 400万美元;德国、日本等国每年在中医药研发上的费用占到产品销售额的30%左右。此外,这种国际竞争还以贸易壁垒的方式呈现,中药作为中国的传统医药,由于在生产、加工以及成分鉴定等方面存在一些技术欠缺,就更容易遭遇到绿色壁垒。目前,美国、日本、欧洲等地在制药行业采取的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健康、安全和环保管理体系,FDA在2000年颁布的《植物药指导原则》中推荐使用的GAP和ISO14000系统以及欧盟《欧盟传统药品法案》等,对进口的中药质量提出了严格的规定,其内容涉及剂型、规格、包装、质量标准以及农药残留量限制等方面。
还需要指出的是,目前一些国家存在着异化中医药以及将中医药学“去中国化”的倾向。这些倾向如果任其发展,中国将失去中医针灸发源地和原创国的地位和优势。由此可见,当前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领域中存在着激烈的国际竞争。
3.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国际立法与标准正在形成
正由于此,各国对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立法逐步完善及国际标准正在形成。面对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的竞争已经上升到国家层面,西方国家对中医药的相关立法和标准也成为竞争的重要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传统医学实行立法管理或保护,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已于2016年12月25日发布,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弥补了立法上的短板。
在立法竞争的同时,西方国家对中医药服务标准的制定方面也是不遑多让。虽然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其中,主要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WHO以及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WFCMS)三大国际组织单独或合作发布中医药国际标准最为权威且影响力最大。如WHO于2008年发布的《WHO针灸穴位西太区标准》及2010年发布的《中医药培训基准》,WFCMS于2007年发布的《中医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2010年发布的《世界中医(含针灸)诊所设置与服务标准》和《中医名词术语中葡对照国际标准》,2011年发布的《国际中医医师专业技术职称分级标准》等。2009年9月,在南非召开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局(ISO/TMB)会议上,成功通过了中国的提案,成立了中医药技术委员会(ISO/TC249),并将秘书处设在中国上海,WHO和WFCMS是ISO/TC249的A级联络组织。ISO/TC249自成立至今,分别于2010年和2011年在中国、荷兰召开了第一、二次全体成员大会,2012年第三次会议在韩国召开,新提案21项,2013年第四次会议在南非召开,新提案16项,涉及的国际标准领域涵盖中药产品、中医药器械、中医药基本名词术语等,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正进入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建立完善的中医药国际标准化体系是提升中医药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必要途径。尽管如此,中医药在国际范围内却缺乏统一的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我国在抢占标准制高点的行动中,缺乏有组织的努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既制约了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又难以掌握我国对中医药发展的话语权。
(三)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不断提升,进出口贸易量也持续攀升,2013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大国,服务贸易总额稳居世界第二位。然而,尽管我国服务贸易总额持续增长,但其发展的品质、服务贸易的总额以及占全球的百分比相较于发达国家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尤其是其结构仍有待优化。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依托我国的比较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服务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
1.中医药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同步增长,相互支撑
近年来,无论是从中医药贸易的规模以及服务人次、营收等方面,都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2006年,中国中药出口首次突破了10亿美元大关,出口总额达到了10.9亿美元。2017年,我国中药类产品出口额为59.68亿美元,同比增长57.5%。在服务贸易方面,据2015年商务部对境内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典型调查显示,288个中医药服务机构和企业共接诊外籍患者约20万人次,接收住院2.5万人次,营业收入达10亿元。超过60家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办中医医院、中医诊所、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药研究中心等,年接诊当地居民25万人次。目前我国每年派出中医临床医师2 000人,占外派医疗劳务人员总数的60%。
图2 2006—2017年我国中医药产品出口发展态势
需要指出的是,我国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成为国家对外战略的重要抓手,并由此获得了长足的发展。201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药类贸易额为25.43亿美元,相比2008年的7.81亿美元,增长了2.26倍。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药类产品出口19.39亿美元,同比增长22.79%;进口6.13亿美元,同比下滑8.6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中,中药类产品需求最多的为东北亚地区和国家,占“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出口总额的38.22%,出口产品主要为提取物和中药材及饮片。
2.跨境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贸易不断扩展
随着我国服务贸易的加速,以商业存在和境外消费为表现形式的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贸易也在不断扩大。此外,我国许多中医药企业还积极拓展海外健康服务市场。如同仁堂已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加拿大等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85家零售店铺,销售的中药产品多达2000余种。2012年在波兰新设立全资子公司,首次进入欧洲市场。而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中心(NGO)以服务贸易的方式推进中医药国际化、产业化,其打造的以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为技术支撑,将线上与线下行业优质资源及业务有机结合的跨境服务窗口——“海上中医”国际健康服务平台,已经在阿联酋、瑞士、奥地利、意大利等国家落地,并不断拓展跨境健康服务的领域和范畴。
3.国内医疗机构、科研机构对外交流合作不断深入
国内在中医药医疗、教育等方面具有领先地位的一些机构已经纷纷和国外展开了交流和合作。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其附属医院已与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开展了科技合作,承担国际合作项目达20项,已为世界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 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80多项合作协议,与世界卫生组织共同建立了临床研究与信息、针灸、中药3个传统医学合作中心,在国际传统医学界有很大影响。在第二届京交会期间,中医药主题日启动仪式上,就签署了6项中医药服务贸易合作项目。上海市在中医国际教育方面每年的收入已达2 000万元,中医国际医疗服务方面的年收入达6 300万元。
三、 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及挑战
作为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的地区之一,上海市立足中医药特色优势,在实践中注重培育市场主体、服务模式创新以及拓展海外渠道,积极探索建立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在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此同时,上海在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方面还存在着一些现实的“短板”,亟待在体制机制方面有所创新和提升。
(一)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态势
对标国内其他省市,上海市在中医药服务贸易领域优势明显:一是基础创新资源集聚。上海拥有众多高校、专业研究机构、国家级研究中心、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等。二是临床机构资源丰富。拥有众多医学、新药临床研究基地和临床试验机构。三是“四新”经济发展迅猛。近年来,上海在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逐步形成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上海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中医药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作为国内中医药事业和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上海已形成了完整的、现代化的中医药教育、医疗、科研、中药产业体系。
首先,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基本覆盖全市。全市现有公立中医或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23所、民办中医医疗机构307所,有187所综合性医院和22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中医、中西医结合科。共有中医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7 505人,占全市医师数11.3%;中医类床位6 660张,占全市床位数5%;中医门急诊、出院人次数分别占全市门急诊、出院人次数的13.5%和6.9%。
其次,中医药继承和创新工作取得较大成绩。在全国率先开展“名中医工作室”建设,加强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有10个项目入选全国“十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32个项目入选全国“十二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项目。
第三,中医行业管理和规范化建设稳步推进。成立上海市中医医疗质量控制中心、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和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研究中心,完成21个综合性医院示范中医科建设、开展13个综合性医院达标中医科建设。修订并全面推广应用《上海市中医病证诊疗常规》《上海市中医病证护理常规》,制定并实施《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管理基本规范》。开展106个病种中医诊疗质量控制标准研究。
第四,中医药国际标准化建设取得进展。世界ISO质量组织成立中医专业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上海,上海也是WHO中医疾病分类标准的研究基地,上海正在成为世界中医标准化研究的中心。
2.中医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上海是近代中医药发展的重要基地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4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都设有中医、中西医结合院系或专业。在教育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在以上学科中均排名全国第二。上海还拥有1所中医药研究院、30余个中医药研究所(中心)以及一大批中医药科技创新型企业,具有高水准的中医药创新能力,在承担国家中医药重大科研项目及获得科技成果方面一直名列全国前茅,已转化形成了一批效益突出的中医药产品。
3.拓展远程医疗服务市场
在提供诊疗服务方面,上海中医药医疗机构除了服务于境外来沪人群以外,还积极拓展跨境医疗服务的实现方式。近年来,全国首家中医药服务贸易专业服务机构、商务部和上海市政府重点建设项目——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NGO)建立了“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开展中医药健康服务产品开发、服务规范化的实践和尝试,初步形成了一套相对规范的技术体系和服务模式。该平台主要打造五大服务功能,包括公共服务、资源整合、国际交流展示、国际合作渠道集成等。
通过探索跨境健康服务的实现路径,上海中医药服务机构积极推动海外远程医疗的境外落地与有效运作。在实践中,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平台,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集成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信息服务和交易服务,实现了线上与线下、国内与国际交融互动。如“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自落户德国以来不断向海外市场拓展,2017年已经完成迪拜和瑞士项目的一期建设,与意大利、奥地利等相关机构合作的远程医疗项目正在加紧运作。
4.国际教育和培训的快速增长
上海中医药教育起步早,是全国最早接受海外中医培训任务的城市。上海中医药国际培训的发展目前主要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所属的附属医院承担,其他大学、机构开展文化交流活动中,有零星的中医培训内容。
创立于1956年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目前,学校各类在校生有9 300余人,其中博士生400余人、硕士生1 100余人、本专科生(包括高职)5 300余人,成人教育1 700余人,长期外国留学生800余人。另外,目前学校已与1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合作关系,有来自日、韩、俄、法、英、美、德、意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短期留学生每年1500余人次。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在国内率先获得ISO9001:2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获得了中国CNAB证书和美国RAB证书。
5.对外合作交流快速发展
除了前述“海上中医”为代表的跨境医疗平台建设之外,上海在拓展中医药科研、医疗机构的对外交流方面也卓有成效,并且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成熟的跨境合作模式。除了政府主导的公益模式、商业属性模式以外,近年来兴起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公益和商业的合作伙伴模式成为上海中医药探索的主要方向。如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第一个医疗项目,2015年9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与捷克赫拉德茨克拉洛韦市大学医院合作建立的中医中心门诊部(捷克);2015年11月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和马耳他大学合作建立、由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负责建设的马耳他中医中心(马耳他),等等。通过伙伴关系、利益共享以及风险共担等机制,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对外合作交流的拓展。
与此同时,上海还探索中医药跨境教育的有效实现方式。如上海中医药大学致力于建设“全球中医药中心”,组建国际联合实验室,推进全球高端人才集聚,打造中医药标准研究等国际平台,着力提升中医药科研水平。2017年5月“上海—渥太华联合中医药学院”正式入驻全球合作伙伴中心。通过这种跨境教育的创新形式,上海不断拓展海外合作交流范围,与毛里求斯、以色列、摩洛哥、马来西亚、泰国、芬兰等国家政府、医疗集团和大学建立友好合作关系,进一步推动了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海外拓展。
(二)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瓶颈
总体上,我国中医药健康服务刚刚起步,服务贸易对中医药行业来说还是一个新概念。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面临着东西方文化差异,缺乏知名品牌以及规模化、集团化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实体,中医药服务体系、产品规范尚未完善等诸多挑战。反映在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这些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影响和制约着服务贸易规模和质量的提升。
1.服务贸易产业链不够完善,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
从总体上看,上海的中医医疗、教育领域的国际服务贸易虽然有一定的发展,在全国有一定的领先优势,但总体还处在初级起步发展阶段。与国内其他城市类似,上海中医药对外贸易尚以中药成品或原材料出口为主,缺乏医疗品牌,且中医药服务贸易缺乏有效的海外网络,以往走出去的,都算不上商业概念,更多的是展示和交流。如从目前上海十一家服务贸易试点单位上报的服务项目分析,服务内容缺少市场的差异性,服务模式单一,缺少完整的服务产品,尚未形成包括模式、流程、人员、成本、标准、定价等基本要素的规范,没有明确的产品分销模式、渠道,运作方式几乎基于传统的小作坊式循环。更为关键的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必须依托“技术—服务产品—服务机构—市场营运—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运作,但就目前而言,上海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从技术开发到产业化发展的各个环节缺少内在联系,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发展链。
2.在人才、技术、空间等资源要素有效整合方面仍存在体制障碍(www.xing528.com)
当前,上海医疗卫生、教育服务供给的主力军依然是政府,上海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体仍是国家事业单位,无论是管理理念还是运行模式都与开展服务贸易市场化的运作格局不相适应。各单位的技术、人力资源分割在不同条线内,优质资源不能有效转化为产业要素并根据市场原则自由流动,从而难以在服务贸易项目上有效集中并形成市场优势。
其实,自2009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医疗体制改革、鼓励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政策,上海也推出了一系列有利于社会资本举办中医医疗机构的政策,但实际上有不少政策障碍仍以“玻璃门”“弹簧门”形式出现。如公立医院医生到中医门诊部、诊所进行多点执业的渠道不够通畅;同时,国家关于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收入分配等的相关政策难以落地;以及科研成果转化为标准化的商品和服务尚缺乏成熟的产学研模式,等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资源要素的活力激发。
同时,产业间的价值链整合也缺乏系统推进。对上海发展医疗旅游进行简要SWOT分析显示,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医疗旅游是形成服务贸易顺差的重点领域,医疗领域核心资源是医院、景点,但不是医疗和旅游的简单叠加,要使医疗旅游向产业化方向发展,必须建构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做支撑,旅游、医疗、交通、酒店、医疗旅游中介、保险公司等各模块协调发展,形成内在有机联系的整体,衔接配合,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表1 上海发展医疗旅游的SWOT分析
3.国际服务贸易所急需的综合性人才依然较为缺乏
近年,在上海接受治疗的外国人比例不断上升,更加凸显了对专业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等综合性人才的需求。在中医药领域,上海缺少从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高素质人才,中医院校教育结构中也缺少此类人力资源培养的资源。同时在中医药领域的各层次专业服务人员中(医生、护士、现场服务人员等),外语沟通能力不强。同时,上海涉外服务场所缺少相应的语言环境,直接影响服务的推广。
4.中医药的国际营销网络有待拓展
图3 2015年上半年上海中成药出口市场分布
中成药出口情况是中医服务国际化进程的风向标。药品的出口必然催生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数据显示,目前我国70%—80%中药是注册药品在境外销售,亚洲地区是我国中药出口的传统市场,也是主要市场。2017年前三季度,我国中药对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额为15亿美元,同比微降0.06%,占比达到57.73%,以美国、日本、中国香港、东盟和韩国为主。由于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东盟地区成为中成药出口新增长点,是最有发展潜力的地区。从上海来看,其进出口均在各省市中排名第五位,低于广东、浙江、安徽与山东。
5.国际服务贸易促进体系的基础工作还需加强和完善
对于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来说,基础性的工作如标准体系、统计制度等,都是确保服务贸易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但相比之下,上海乃至我国的相关工作均处于起步阶段。如中医药服务贸易体系建设所必需的标准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不利影响体现为:在国际贸易中,发达国家设置了一些非常严格甚至苛刻的标准,我国为了达到其市场准入标准,生产、加工成本均大大增加,降低了我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制定、实施标准化战略是我国建立技术贸易保护体系、维护国家利益、跨越技术壁垒的重要途径。此项工作,尚处于规划起步阶段。
同时,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相关行业统计信息缺失,信息支撑体系不健全。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数据不仅对相关政策制定、多双边谈判有重要意义,对服务企业开展市场调查和出口经营决策是不可替代的依据,有重大影响,是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基础性工作,但就目前而言,中医药服务贸易统计目前仍处于缺失状态。
四、 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提升路径
对于上海来说,要能够在国家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践中占据主导地位,就必须着眼将来,调整发展理念和创造政策环境,推动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做大做强的同时“走出去”,在国家战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和水平。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将在分析日韩、东盟等国家或地区的实践经验,以及我国北京市、南京市以及海南等省市的创新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和思路。
(一)世界各国医疗服务贸易发展的经验借鉴
近年来,随着全球健康产业的快速发展,医疗服务贸易在全球的发展极为迅速,逐渐成为服务贸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医疗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各个国家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实践经验,值得上海乃至我国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过程中加以借鉴。
1.韩国医疗服务贸易发展的实践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游客海外医疗旅游的首选地为距离最近的日本和韩国。以韩国为例,报告预计2016年赴韩“医疗旅游”的中国人超过10万人次,在入境游客中占比超过30%,排名第一。在韩国医疗项目中,整形外科最受中国人青睐。日本的癌症预防与早期发现体系全球领先,做一次体检需要人民币2万到3万元,但高价也没能阻挡中国人追求健康的决心。日韩在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较为成熟,其经验值得借鉴。
韩国的医疗水平在亚洲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是世界上从事临床研究经验最多的国家之一,在心血管疾病、癌症、器官移植治疗和脊椎盘等领域有较高水平,其整容、皮肤科和牙科的技术较为成熟。在韩国医疗服务贸易中,医疗旅游成为主要的形式。2009年韩国《医疗法》修订后,韩国已经全面开始推广全世界医疗行业市场,并将其定位为全世界医疗服务中心。韩国的医疗旅游业具有世界先进的医疗技术水平,医疗价格比西方低廉,并且已经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整容旅游”“韩方治疗养生旅游”以及“健康体检旅游”的特色项目。其交通、信息等基础公共设施发达完善,其医疗旅游业在近年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具有了相当的竞争力。
2.东盟国家发展医疗服务贸易的经验
近年来,东盟国家利用本国优势在医疗服务贸易领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菲律宾凭借人力资源优势出口医疗转录服务,成为全球医疗转录服务的第二大出口国;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积极发展医疗旅游,成为医疗旅游服务的重要出口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积极推动医护人员输出,成为亚洲两大医护人员输出国。此外,东盟国家的大型医疗投资集团投资国外医疗行业,在全球范围内扩大经营网络。
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东盟国家凭借自身优势,探索形成了具有竞争力的出口模式:首先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医疗转录服务,如菲律宾拥有一支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医学知识并且英语熟练的劳动力队伍,人力资源优势成为菲律宾出口医疗转录服务的竞争优势,并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医疗转录服务出口国。其次是发挥性价比优势的医疗旅游服务,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是医疗旅游服务的重要出口国。泰国、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医疗旅游服务的竞争力,主要表现为价格优势和口碑效应。价格优势表现为,上述国家的私立医院在很多领域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医疗水平,但费用却相对较低;口碑效应是指,上述国家的许多医院不仅通过国际医疗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I)认证,而且凭借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国际上建立了良好的声誉,吸引世界各地的患者前来就医。第三是劳务输出背景下的医护人员输出,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两大医护人员输出国,他们将大量的护理和助产人员输出到世界各地。第四是跨国医疗集团投资经营的扩展,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泰国的医疗集团在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凭借地缘优势以及资金和技术优势,以合资、合作和独资等多种方式扩展经营网络。医疗集团通过扩大经营规模,降低医学研究和质量控制成本,提高自身在医药和医疗器械市场的议价能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3.印度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经验
近年来,随着印度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迅速增强,印度作为新兴大国日益为世界所瞩目,其对外发展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规章制度较健全且与我国卫生服务贸易存在一些共同点,对我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印度的医疗服务贸易包括远程医疗、医疗旅游、医疗投资以及人力资源输出等方面。首先,印度的远程医疗起步于1999年,当时印度为了提高农村及偏远地区医疗机构的医疗水平而实施了一项基于卫星通信的远程医疗网络建设,之后印度政府出台了许多政策措施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如通信和信息产业部制定了远程医疗系统的标准,卫生和家庭福利部成立了国家远程医疗小组,并为发展远程医疗的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同时,政府也积极向南亚、非洲推广远程医疗。通过医疗转录、远程病理诊断以及远程诊断等形式印度取得了非常大的收益。其次,作为医疗旅游的后起之秀,印度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相对低廉的价格以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阿育吠陀医学和悉达医学)等优势正成为全球最受青睐的医疗旅游目的地之一。2002年印度政府成立了国际医疗旅游委员会和医疗旅游协会,制定了一系列法规、政策、战略和计划推广医疗旅游。在实践中,印度政府为旅行、就医提供各种便利服务,而私立医院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还特别注重向患者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积极寻求国际医疗认证机构(如JCI)的认证。第三,印度对外商投资卫生领域的管理相对较宽松。从2000年起,印度已经完全允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于医院,但要求外资股权的上限不能超过51%。印度不仅允许外国资本投资于本国医疗机构,而且也向其他国家卫生系统投资。例如,印度阿波罗医院集团在许多亚洲和非洲国家以及他们的盟友国家有特许经营权,并在这些国家建设医院和远程医疗中心。第四,在人力资源输出方面,印度是发展中国家中卫生人力资源最缺乏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最大的医生输出国。
4.全球医疗服务贸易发展启示
上述各国发展医疗服务贸易、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成功实践,对于我国乃至于上海发展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极具启示意义。从这些国家的探索和实践经验上,在上海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要发挥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在制度建构、机制创新方面要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创造良好的环境。如在韩国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过程中,政府为其扫除发展障碍,为医疗旅游业的发展保驾护航;从印度医疗服务贸易的发展实践来看,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对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贸易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卫生服务贸易法律体系建设,等等。
其次是,要依据核心竞争优势,确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韩国的实践中,其坚定不移地发展特色,坚持打造中国医疗旅游品牌化;坚持发挥竞争优势,打造核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挖掘特色资源。如在东盟国家的实践中,发挥其在国际服务贸易中的优势和特色,也成为其核心竞争力。在印度的实践中,构建一套完整系统的卫生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也是必不可少。
第三是,要进行体制机制创新,为中医药服务贸易走出去创造必要条件。如在东盟国家的发展实践中,建立激励机制,引导医疗资源的流向;促进非公立医疗机构发展,鼓励医疗企业对外投资等极为有效。在印度的实践中,发挥了传统医药在卫生服务贸易中的比较优势,此外重视医疗卫生人才建设等方面的经验也弥足珍贵。
(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探索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中医药服务贸易日渐重视,各省市也根据自身的特点着力探索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实践模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也将北京、上海、广东、海南、广西等省市纳入到“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建设名录”,各地也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
1.北京: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全面发展
近些年,北京中医药从传统的中医服务理念到服务与国际贸易结合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形成中医药领域的新业态,为中医药事业注入了新活力,扩大了中医药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推动了中医药国际化进程。在实践中,北京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探索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境外消费方面,目前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境外消费形式的主要为教育和医疗服务。北京中医药大学等医学院校和医院为外籍人员提供中医药教育和培训服务。通过直接招生、合作办学等形式,为89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14 000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同时,北京市辖区内的三级中医院、综合医院中医科和部分二级中医院,都有国际医疗服务项目。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望京医院,北京按摩医院等中医专科医院,年平均分别接待外籍患者均在百人以上。此外,对外科研、注册代理,来京参加中医药学术会议以及中医药旅游等均占有一定的比例。
同时,北京还积极“走出去”,在境外设立中医诊所、建立中医医院、开办与中医相关的服务机构,建立销售网点等为该国提供中医药服务。如北京同仁堂国药有限公司在澳大利亚等16个国家和地区设立85家零售店铺,中药产品达2 000余种。在波兰新设立了全资子公司;在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加拿大共新开设了7家分店。同仁堂国药的零售网络主要采用“医师诊断、保健服务带动产品销售”的综合模式。在海外累计咨询和诊疗的患者超过2 000万人次。同时,也在境外建立中医机构。如东直门医院于1991年最早在欧洲建立魁茨汀中医医院,医院每年派一定数量的医务人员赴德工作,通过中药、针灸、推拿、气功等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手段,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其他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澳大利亚建立的“中医中心”、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日本兵库医科大学开设了中医药孔子学院,等等。
此外,自然人流动也是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的主要形式。如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各医疗机构等通过与境外机构合作,提供医学专家、药学专家、护理人员到境外开展中医药医疗服务、科研技术指导、讲学、交换学者、护理等服务形式,平均年出境人数2 600余人。又如自2012年开始由商务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中国(北京)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简称“京交会”),通过针灸、推拿、现场把脉、同仁堂的中医坐堂、双语养生讲座等一连串的特色服务产品,吸引中外展客商和广大媒体的高度关注。同时,京交会还围绕中医药服务创新、中医药服务贸易投融资以及中医药的服务与产品模式等进行探讨,并为中医药服务企业、投资商以及海外机构搭建平台,推动了北京乃至全国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发展。
2.南京:以构建发展体系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
2014年南京市被商务部列为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重点区域,为落实改革要求,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先试三年行动计划》,在创新工作机制、探索发展模式、搭建促进体系、加强品牌宣传等方面迈上了新的台阶,成为南京市服务贸易产业中的新亮点。
首先,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初步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四个项目”的发展体系。一个中心是南京市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中心,并以此作为协调各方面力量,推进中医药服务无贸易的枢纽;两个基地为秦淮和江宁(汤山)两个中医药服务贸易先行示范基地,依托秦淮区、江宁区(汤山)较为丰富的中医药人才、机构以及旅游文化资源,整合基地内中医药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方面的资源统筹布局,推动这些产业与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四个项目为国际中医药健康养生旅游项目、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教育项目、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诊疗服务项目、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境电子商务项目,发展以健康旅游、教育、诊疗以及跨境电子商务等为重点的中医药服务贸易。
其次,在实践中,南京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以中药产业支撑海外贸易。南京同仁堂、老山药业和海昌药业等一批企业为南京市中药产业奠定了良好基础。2016年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5.76亿元,同比增长7.3%,其中中成药加工出口1.45亿元,同比增长11.4%,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已形成一定影响力。二是以存量资源服务境外人员。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市各类中医机构服务境外人员4 000余人次,接受境外人员来宁培训学员1 300余人次,服务收入超过1.5亿元。三是以商业存在开拓海外市场。丰盛集团先后在澳大利亚和新加坡通过并购和合作方式建立中医养生基地以及中医院、中医学院和中医药贸易公司等机构。省中医院、市中医院和秦淮区中医院分别在法国、白俄罗斯和西班牙启动中医诊疗和培训合作项目。
通过中医药服务贸易体系的建构以及项目的逐次推进,南京已经初步建成了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框架,目前仍处于不断充实和丰富服务贸易内容,进一步拓展海外营销网络的实践过程中。
3.海南:以健康旅游发展提升中医药服务贸易水平
作为国务院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试点省份,海南省充分发挥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优势,创新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加强中医药健康旅游标准和认证体系建设,优化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海南从体制上创新了中医药服务机构运营模式。2016年海南省政府发布了《海南省中医药服务贸易创新试点方案》,规定公立中医医院在保障基本医疗服务前提下,允许出资设立独立法人、独立运营的营利性中医药实体机构;或者与社会资本合作成立混合所有制的营利性中医药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营利性中医药机构进行市场化经营,不受服务项目、价格政策、特需医疗比例等限制,并放开医生多点执业等方面限制,让公立医院放开手脚大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目前,三亚市中医院已建成三亚友好国际中医疗养院,并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设立了中医医疗机构。
其次,海南加强了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通过制定和实施《中医药健康旅游与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规范》,充分发挥海南“一带一路”桥头堡作用,确定海口、三亚、琼海市中医院为海南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和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建设单位,并给予每家200万元的资金支持。同时,海口市中医院与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联合举办中医国际诊疗中心,共同打造医疗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三亚市中医院深化与俄罗斯苏尔古特石油天然气保险公司等10家机构合作,积极建设中俄脑瘫儿童医疗项目;琼海市中医院充分发挥“博鳌亚洲论坛”国际平台作用,设计开发中医药服务贸易特色诊疗项目和产品。
第三,海南注重强化中医药服务贸易相关保障措施。一方面,加强中医院事业发展的用地保障和完善财税、医保政策,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的用地得以拓展;另一方面,率先在全国制定《中医药服务贸易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加强对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组织、引导和规范,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中介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此外,还进一步加强中医药服务成果的宣传推介,通过“中国(三亚)中医药健康旅游与服务贸易创新论坛”等形式,加大国内外推介力度,多次组织省内中医药服务贸易机构赴俄罗斯等国推介。
(三)推进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思考
上海要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的桥头堡,就必须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明确支撑发展战略的六大举措,并根据当前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短板着力推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九个具体项目,从而进一步探索适合于上海自身的服务贸易发展的现实路径。
1.明确定位,实施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
打造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桥头堡,有必要从顶层设计上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快速提升上海中医药服务能力和中医药服务产品国际竞争力,扩大中医药服务应用范围,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认可度,进一步促进中医药国际传播和发展;展示并传播中医药科学理论和文化内涵,推广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促进中医药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创新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模式,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科研成果、管理理念和营销模式,通过“以外强内”激发国内中医药机构发展潜能和活力,提高中医药服务的规模和质量,促进中医药领域的国际资金、技术和信息互动及共享,推动中医药行业的科学发展。
2.聚焦重点领域,推进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六大举措
(1)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统筹机构,促进政府、教学科研机构、医院以及风险投资机构之间的协同。要进一步理顺体制,形成全市各部门、各方面协同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格局。具体可以由市商务委牵头,整合政府各部门、中医药科研与服务机构、各方面专家所组成的协调机构(可设置相关的公司法人),进一步整合各方面资源,从而在推动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实践中形成合力,将有助于后续各项工作的开展。
(2)进一步整合相关政策并监督落实,积极鼓励中医药机构打破人才壁垒,用走出去、引进来等方法,加强多向交流与合作,整合人力资源,推动建立中医药人才流动机制,促进中医药人才合理流动。同时,应当创造条件,大力发展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的、多层次的、标准化的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人力资源培训体系,推动“自然人流动”服务贸易、跨境服务贸易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上海服务全国和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的新亮点。
(3)探索模式,创新服务贸易的有效商业模式。以国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为基本依据,充分发挥区位优势、依托上海服务贸易发展的整体实力,结合上海中医药产业(包括医疗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形成上海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链中的优势环节,以适当的商业模式集中优势资源,抓住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发展,提高服务附加值,提升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的竞争力和辐射力,为上海成为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桥头堡奠定基础。
(4)建构网络,推进服务贸易的国际营销网络。建立中医药服务贸易渠道的管理、控制和监管体系,建立国际营销网络。目前仅靠企业自身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分销体系是不经济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可以选择资源的共用机制,组织中医药服务贸易渠道战略联盟,它包括合资、联合研发、定牌生产、特许经营、相互持股等形式,使联盟双方均得到收益,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扩大占有率。
(5)完善链条,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中医药服务贸易整体实力的提升,离不开“技术—服务产品—服务机构—市场营运—产业化发展”的完整产业链的有效运作。要以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区建设为抓手,以上海首批中医药服务试点单位为主要骨干,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创新产业模式,培育比较完整的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链,造就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市场主体,以点带面,形成中医药服务贸易行业发展的基本格局。
(6)形成集群,打造中医药服务贸易产业集群。通过健康产业园区,实现产业聚集,形成一组在地理上集中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产业群的现象。这些产业基本上处在同一条产业链上,彼此之间是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呈现横向扩展或纵向延伸的专业化分工格局,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等资源得到充分共享,聚集于该区域的企业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效益,进而大大提高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3.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八大项目
(1)在上海市级层面形成由市商务委牵头,中医药教学科研机构、医院、风险投资机构共同参与的上海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发展协同创新中心,整合政府、企业与教育科研机构各方面资源,形成推动合力。
(2)创新中医药教育模式,依托中医药大学、公立医院以及教育机构,形成合力,打造两至三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医药教育机构,着眼于中医药商务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其国际化、社会化水平。尽快出台激励公立医院、科研机构以及相关企业单位等开放人才、技术等相关资源的政策性规定,着重理顺人才多点执业、技术转让等焦点领域的利益关系,并探索将优质资源集中于服务贸易项目的实现路径。
(3)依托上海自由贸易港建设,出台中医药服务贸易的负面清单,完善上海中医药服务贸易跨境交付的服务模式,建立适应于服务贸易相关企业在跨境交付过程中的行政监管、外汇管理等相关制度。
(4)系统总结“海上中医”等品牌的发展经验,从中医药相关服务产品入手,通过单点突破的方式,逐次孵化成形,同时也可引入风险投资等各方面力量的参与,孵化两到三个具有市场适应性和生命力的中医药商务品牌。
(5)在体制上进行探索,放开国内医院对外投资、参股的相关规定,以便于国有资本或社会资本走出去进行资本运作或合作发展,以绕过所在国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并为中医药走出去提供支点。
(6)推进上海医疗旅游海外分销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在传统医学领域技术上的绝对领先优势,加快与当地资源的结合,以资源的共用机制,以合作联盟、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拓展海外医疗、健康、技术服务,以中医服务为抓手,建立海外医疗旅游分销市场网络。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以海外市场为产业拓展重点,着力培育一批在项目策划、政策咨询、信息服务、电子商务、国际渠道资源等方面具有专业化、国际化与社会化的服务性企业。通过跨境服务、商业存在等多种方式嵌入当地市场,在国际市场上不断扩大占有率。要充分发挥上海区位优势和海外渠道优势,充分发挥在信息服务、金融服务、物流服务、法律服务、会展服务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大力发展“离岸商贸服务”,提供中医药服务贸易发展所需的授权、代理、认证、设计、技术支持、融资等商贸服务,建成亚太地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医药国际采购中心。
(7)积极推进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中医药发展办公室指导下的“十百千万”海外中医医疗服务终端网络建设工程。发挥上海在中医药服务贸易中的龙头作用,通过异地共建的方式,建设、组织基于电子信息技术的中医药服务贸易大平台,实现信息集聚效应,汇集上下游关联各方,形成辐射长三角,以长江流域和广大内地为发展腹地的大格局,做亚太地区中医药服务贸易供应链的领导者。
(8)加强整体宣传,举办国际医疗服务博览会。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对国家医疗服务水平、特点做全面推广、宣传是绝大多数国家推进医疗旅游的基本措施。通过各类大众传媒、国际传媒、出版物等开展营销,精心塑造中国上海的医疗服务形象,以改变国际特别是欧美国家对“中国制造”固有的偏见,使其认识到上海发展该产业的社会基础与潜力,并努力促成中国医疗旅游产业与世界的接轨,这对上海医疗旅游产业的整体发展至关重要。
执笔:汤蕴懿 张虎祥 于 辉
【注释】
[1]李荣、李瑞锋:《我国中药出口贸易现状及对策建议》,《商场现代化》2013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