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总报告:2017年回顾与展望

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总报告:2017年回顾与展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二)全球服务贸易区域集聚更加明显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幅达到8%。2017年,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三国出口额分别为0.76万亿美元、0.33万亿美元和0.30万亿美元,服务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分别为14.5%、6.2%和5.7%。表3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前十名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2017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6 991.1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提升6.8个百分点。

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总报告:2017年回顾与展望

上海市商务委员会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国服务出口、进口规模分别位列世界第五和第二,进入黄金发展期。上海在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背景下,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方面先行先试,围绕“五个中心”建设打造核心功能,聚焦“一带一路”建设拓展全球市场,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一、2017年全球经济贸易发展情况

2017年,世界经济增速较2016年高出0.7个百分点,达到3.8%,为201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至少120个经济体经济增长出现好转,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首次呈现全球经济增速与全球贸易增速同步好转局面。

2017年,伴随世界经济复苏,全球贸易量价齐升——201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4.7个百分点,六年来首次超过3.0%的年度增长,领先当年世界经济增速0.9个百分点。全球贸易复苏呈现加速态势,更多受新兴市场带动,传统发达国家贸易需求回升缓慢。就增长动因来看,旺盛的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是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原油等商品价格上涨是助推因素。

(一)全球货物贸易恢复较快增长

2017年,全球货物进口额同比增长10.7%,达到18.02万亿美元;货物出口额同比增长10.6%,达到17.73万亿美元。

中国、美国、德国位列货物贸易前三甲,三者商品出口总额接近5.3万亿美元;其中,中国以4.10万亿美元的进出口额超过美国的3.96万亿美元,时隔2年重回首位。中国在智能手机出口领域的优势逐渐扩大;而美国工业机械等生产设备进口大幅增长;第4名则为面向亚洲的半导体制造设备出口的日本

表1 2017年全球货物出口额前十名

续 表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表2 2017年全球货物进口额前十名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二)全球服务贸易区域集聚更加明显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幅达到8%。其中,服务进口额同比增长6.0%,达到5.04万亿美元;服务出口额同比增长7.5%,达到5.25万亿美元,其中全球运输服务出口额增长9%,旅行和其他商业服务增幅为8%,知识产权使用费用增长10%。

2017年,美国、英国和德国是三大服务贸易出口国,三国出口额分别为0.76万亿美元、0.33万亿美元和0.30万亿美元,服务出口额占全球比重分别为14.5%、6.2%和5.7%。美国、中国和德国是三大服务贸易进口国,三国进口额分别为0.52万亿美元、0.46万亿美元和0.32万亿美元,服务进口额占全球比重分别为10.2%、9.2%和6.4%。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排名前二十的国家中,欧洲占据十二席(德国、英国、法国、荷兰、爱尔兰、比利时、意大利、瑞士、西班牙、卢森堡、俄罗斯、瑞典),超过半数;亚洲占据六席(中国、日本、印度、新加坡韩国、阿联酋),美洲两席(美国、加拿大)。发达国家主导全球服务贸易格局的态势并未改变。美国服务贸易进出口均排名第一,服务贸易顺差2 427.65亿美元,是全球服务贸易第一强国。中国和印度作为排名靠前的两大新兴经济体,中国服务贸易进口额排第二,出口额排第五,服务贸易逆差超过2 000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进口额排第十,出口额排第八,服务贸易顺差达300亿美元,印度服务贸易的发展潜能不容小觑。

表3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总额前十名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表4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出口额前十名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表5 2017年全球服务贸易进口额前十名

数据来源:WTO国际贸易统计数据库。

(三)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随着周期性因素和内生增长力增强,金融环境改善,市场需求复苏,2018年全球贸易继续保持较强增长态势,且服务贸易整体态势优于货物贸易,成为拉动世界贸易回复增长的重要引擎。

但全球贸易的不确定性在增大。一方面,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推进受阻,包括因美国政府“美国优先”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的贸易投资政策、发达国家加息、减税等紧缩货币政策调整影响以及由此导致的汇市、股市动荡,势必使全球贸易摩擦升级的预计难以消解,波及商业信心和投资决策,进而引发人们对经济增长前景的担忧。如果保护主义持续加剧、政治和贸易紧张升级,恐将破坏刚刚复苏的全球经济增长势头。

就世界服务贸易发展态势而言,随着全球服务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在传统服务贸易增长态势实现微增长的背景下,高科技和新型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贸易价值链正逐渐向高端知识密集型、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延伸,知识与技术密集型服务贸易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推动全球服务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大数据处理分析技术、云计算技术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勃兴与更新,使得数字贸易和技术服务贸易逐渐成为全球服务贸易的新增长点;由于数字化极大降低了服务贸易交易成本,扩大了交易领域,为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拓展了更大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在数字经济的推动下,服务和贸易的深度融合,使整个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数字经济全球化以及商业模式创新,对现有贸易格局和贸易规则产生了强烈和深远的影响。

表6 2016—2019年世界贸易增长趋势

注:2018年和2019年为预测值。
资料来源:WTO,《贸易快讯》,2018年4月。

二、2017年我国服务贸易总体情况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与2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服务贸易往来,服务贸易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的新动力和对外开放深化的新引擎——2017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6%,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8%;在2017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货物与服务进出口总额)中,服务贸易占比为14.5%。2017年,中国服务进出口总额达46 991.1亿元人民币,较2016年提升6.8个百分点。其中,服务出口额为15 406.8亿元,增长10.6个百分点;服务进口额为31 584.3亿元,增长5.1个百分点;服务贸易逆差也较2016年有所下降,降幅为5.3%,为16 177.4亿元。

(一)服务出口增速创新高,进口规模远高于出口

2017年,中国服务出口增长5.5%,创7年来新高。在运输、建筑、金融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维护和维修服务等领域,出口同比增长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知识产权使用费出口增长3.2倍,建筑服务出口增长91.4%。

中国服务进口增速虽有所放缓,但服务进口规模仍为出口额的2倍左右。其中,旅行服务依然是主要进口来源,进口规模占服务进口总额的54.5%。留学服务进口4 481.8亿元,占服务进口总额的14.2%。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视听及相关产品许可费服务进口快速增长,增速分别达58.2%和54.5%。海运服务、电信服务、研发成果使用费、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口增速均在20%以上。服务贸易逆差规模仍保持较高水平,相当于服务贸易总额的34.4%。

图1 2017年中国分行业服务进出口额及增速
资料来源:商务部服务贸易司。

(二)传统服务贸易规模缩减,新兴服务贸易快速增长

旅行、运输、建筑三大传统服务行业进出口总额为30 810.2亿元,占服务贸易总额的65.6%,比2016年下降1.1个百分点。旅行服务贸易额为19 831亿元,较上年回落2.4个百分点,在服务贸易总额中占比为42.2%。得益于货物贸易恢复增长,运输服务进出口额增长15.5%,规模达8 784.4亿元。建筑服务进出口规模创历史新高,达2 194.8亿元,增速为55.7%,其中出口增速高达91.4%。

新兴服务进出口均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其中,电信、计算机和信息服务进出口增长22%,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增长23.8%,维护和维修服务增长16.2%,知识产权使用费服务进出口额增长34.7%。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额为出口额的6倍,逆差规模扩大至1 608.5亿元,比上年增长6%。中国的知识产权使用费进口主要集中在专利、商标、版权三个领域,前三大进口来源地是美国、日本、德国,进口额分别为71.4亿美元、48.1亿美元、41.7亿美元。

(三)“一带一路”势头良好,重点领域亮点纷呈

2017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实现服务贸易总额6 603.4亿元,同比增长18.4%,占服务贸易总额的14.1%。其中,服务出口2 086.5亿元,增长6.2%,占服务出口总额的13.5%;服务进口4 516.9亿元,增长25.1%,占服务进口总额的14.3%;逆差2 430.4亿元,较2016年提升784.9亿元,占服务贸易逆差总额的比重也攀升5个百分点,上升为15.0%。中国正成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的重要市场。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贸易合作仍以传统的旅行、运输、建筑三大类为主,2017年占比为75.5%——中国已经成为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客源国,每年吸引中国游客超过2 500万;在对外承包工程和重大对外援助项目的带动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建筑服务贸易合作成效突出;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中医药服务、服务外包等高附加值的新兴领域合作也取得了显著成绩。

(四)服务贸易发展区域布局持续改善,试点地区引领作用明显

2017年,中国东部沿海11个省市服务进出口总额达到39 986.8亿元,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9%。其中上海、北京和广东服务进出口额分别为10 200.5亿元、9 677.5亿元和8 316亿元,居全国前三位。得益于服务贸易发展新模式与新思路,中西部地区服务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8%,高于全国增速1.2个百分点,达到6 575.7亿元,其中出口增速达23.5%。

随着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深化,试点地区创新引领效力不断提升——2017年,15个服务贸易创新试点地区服务进出口合计24 405.5亿元,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分别同比增长8%、11.1%和7.4%,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服务外包发展创新高,承接离岸外包增长较快

截至2017年底,中国服务外包企业的业务范围已遍及五大洲2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执行额超亿元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30个。中国企业全年承接服务外包合同额12 182.4亿元人民币,执行额8 501.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0.1%,均创历史新高。其中,研发、设计、维修维护服务等生产性服务外包执行额2 902.6亿元,同比增长24%。

伴随着商务服务、研发服务、运营和维护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等领域的离岸服务外包的较快增长,中国离岸服务外包涨势依旧——2017年,中国承接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金额796.7亿美元,同比提升13.2个百分点。其中,信息技术外包(ITO)执行金额364.2亿美元,增长10.2个百分点;业务流程外包(BPO)执行金额129.3亿美元,增长10.9个百分点;知识流程外包(KPO)执行金额303.3亿美元,增长18个百分点。

三、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情况

在各地区、各部门和广大服务贸易企业的共同努力下,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延续了稳定增长的发展势头。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贸易总量持续稳定增长

根据外管局上海市分局统计数据,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额达到1 954.7亿美元,继续保持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服务出口524.3亿美元,同比增长5.1%。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约为29.1%,比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了15个百分点。

(二)贸易结构进一步优化

传统服务部门服务贸易所占比重下降,新兴服务部门服务领域保持上升势头。2017年,在上海服务贸易结构中,运输、旅游等传统服务出口占比从三年前的30.1%下降至2017年的24.4%,新兴服务部门的进出口贸易比重上升至30.3%。计算机和信息服务、文化和娱乐服务以及特许使用费和许可费等成为新兴服务部门的主要增长点。

离岸服务外包和技术贸易为全球创新城市提供支撑。2017年上海服务外包合同金额95.72亿美元,同比增长4.01%;离岸执行金额70.22亿美元,同比增长4.4%,位列全国第二。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推动下,服务外包企业广泛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与传统产业的跨界融合,内部管理外包服务、技术服务外包以及研发服务外包均有明显增长,涨幅分别为92.86%、80.42%和40.95%,也有望逐步形成相互渗透、协同发展的产业新生态。

表7 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进出口按类别统计数据

数据来源:外管局上海市分局。

表8 2017年上海离岸服务外包按类别统计数据(www.xing528.com)

数据来源:外管局上海市分局。

(三)服务贸易商业存在能级提升

2017年外国附属机构在上海的投资规模继续大幅增长,经营效益显著提升,特别是服务业机构增长较快。在各项数据中,企业数量36 123家,同比增长6.4%;投资总额8 907.43亿美元,同比增长57.5%;注册资本2 640.88亿美元,同比增长3.3%,从业人数144.67万人,同比增长5.9%。就经营情况看,2017年在沪外国附属机构实现营业收入41 536.34亿元,同比增长1.9%;利润总额2 843.51亿元,同比增长29.0%。

表9 2017年上海外国附属机构总体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统计局。

从来源地角度分析,2017年在沪外国附属机构的国家和地区来源以东南亚和美国为主,其中,以来自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台湾、美国、新加坡和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为多。

从营业收入角度分析,2017年在沪外国附属机构营业收入排名前十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中国香港、日本、新加坡、爱尔兰、韩国、美国、德国、荷兰、英国、英属维尔京群岛,上述国家和地区2017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 658.88亿元,占营业总收入的比重为87.1%。

从营业利润角度分析,2017年在沪外国附属机构企业利润同比大幅增长29.0%。按国家和地区排名,前十位依次为中国香港、日本、美国、新加坡、德国、毛里求斯、荷兰、英国、爱尔兰、英属维尔京群岛,上述国家和地区企业2017年实现营业利润2 402.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5.5%,占利润总额的比重为88.1%。

从行业集中度角度分析,2017年上海外国附属机构的行业集中度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个行业的企业数量占全部企业数量的75.7%,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占比为77.9%;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企业数量继续超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位居第三。

表10 2017年上海外国附属机构分行业经营情况

注:本表中金融业的数据为上海统计局提供。(说明:1.表中数据仅以调查样本为准,不代表上海所有金融企业。2.由于统计口径原因,2016年的金融数据略有调整,本文涉及的2016年金融业数据,均为2017年调整以后的数据。)
数据来源:上海市商务委员会、上海市统计局。

(四)特色服务贸易全球优势初显

基于上海“五个中心”的城市定位,上海在邮轮旅游、医药研发、技术贸易中医药服务、文化贸易和数字贸易等特色服务领域积极打造“上海方案”,整合可复制的“上海经验”。

在邮轮旅游领域,上海通过设立“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来全面推动邮轮经济发展——推动邮轮延误综合保险覆盖范围,开展邮轮融资租赁、邮轮保险、邮轮船供等模式创新,推行“自主通关、智能分类、风险选查”的智能化旅检通关模式,打造高效便捷的邮轮通关体系,设立国际邮轮港专用性保税仓库,缩短通关时间、提升通关能力。随着邮轮旅游便利度的不断提升,市场规模持续增长,2017年上海港靠泊邮轮512艘次,邮轮旅客吞吐量近300万人次。

在医药研发、技术贸易领域,上海借由切实有效的创新措施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生物医药研发业务发展——通过优化研发用材料通关的管理流程,营造良好的跨境生物医药研发合作环境;将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等事项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实现部门数据共享和定期交换;下放技术贸易和软件外包备案管理权限,进一步释放技术贸易活力;简化审批手续,节省通关时间;完善全球维修业务监管试点工作,新增一批试点企业参照保税加工监管模式,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检测维修业务。而这些措施成效明显,2017年实现技术进出口额117.37亿美元,同比增长18.8%;有6家企业纳入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试点,累计备案进口金额4.2亿美元,出口金额8.9亿美元。

在中医药服务领域,上海通过搭建我国首个跨境服务平台,破解传统中医服务技术经验个体化、难复制、难以产业化发展等难题——“海上中医”国际医疗健康服务平台落户汉堡和迪拜,它通过整合现代中医客观化信息采集技术,实现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交付的国际化、标准化及即时性,完成移动端个人客户、企业客户、医生无障碍零距离沟通,创新中医健康服务模式,已经成为我国中医药跨境服务的大平台。

在文化贸易领域,根据上海海关初步统计数据,2017年上海文化产品实现进出口335.94亿元,同比增长5.58%;其中,出口147.18亿元,增长7.25%,进口188.77亿元,增长4.31%。在进出口产品结构上,核心文化产品贸易增长较快。上海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发挥节点城市的门户枢纽作用,打造“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的良性发展格局——依托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上海)等平台,开展“上海文化海外行”活动,创新“抱团出海”“借船出海”和“自主创办”等海外营销模式,支持百余家企业参加40余个境外知名展会、10余个“一带一路”沿线文化展会,并举办文化授权交易会等自办展览论坛活动;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在伦敦设立海外办事处,全球最大艺术品保税服务中心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基本建成;文化贸易规模保持增长势头,2017年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377.4亿元,同比增长约5%。

表11 2017年上海文化产品按类别统计数据

续 表

数据来源:上海海关。

在数字贸易领域,随着全球数字贸易规模不断扩张和建设“数字中国”的不断推进,上海数字贸易进入快速发展期,2017年,上海共实现数字贸易出口85亿美元,占全市服务出口额的16.2%,上海在数字化内容和服务方面都已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优势。尤其在网络游戏方面,上海的发展速度领跑全国。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上海数字化内容出口额达到25.2亿美元,主要涉及上海较有特色的文化娱乐产业,包括图书、音乐和影视内容;数字化服务出口额达到60亿美元,以服务外包和技术贸易为主。

四、2017年上海服务贸易工作推进情况

2017年,在商务部、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指导下,在市服务贸易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上海服务贸易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迈上新台阶,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重点推进了以下七方面的工作。

(一)构建服务贸易管理新体制

完善服务贸易联席会议机制,召开市联席会议办公室会议和各区服务贸易工作会议,统筹协调推进全市试点工作的开展。不断加强市区联动发展,全面下放技术贸易与软件外包合同备案管理权限至全市各区,初步形成效率和监管并重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据统计,2017年本市登记技术进出口金额117.4亿美元,同比增长18.8%。逐步建立重点联系企业制度,发布《上海市服务贸易促进指导目录》和《上海市促进服务外包产业重点发展领域指导目录》,目前各领域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覆盖运输、旅游、计算机和信息、工程承包和建筑、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医疗、体育、服务外包等70%的服务贸易领域。

(二)探索服务贸易开放新举措

开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跨境服务贸易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研究编制工作。对我国现行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上海市地方性法规及上海市政府规章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研究与国际服务贸易通行规则接轨的开放新模式。金融业对外开放取得实效,上海市发布《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负面清单指引(2017年版)》。截至2017年9月末,吸引境外金融机构在自贸试验区内设立20家外资法人银行和80家分行。实施专业服务跟随出海战略,鼓励专业服务机构通过联营、新设等方式推动上海专业服务“走出去”,为本土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搭建专业服务贸易桥头堡。

(三)培育服务贸易新型市场主体

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不断集聚。2017年,申报了新一批市级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包括“慧谷白猫园区”等5个基地和“银行卡跨行跨境交易信息处理服务项目”等7个项目入围,在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平台类企业功能不断拓展。积极鼓励药明康德、智同医药和汇智软件等企业建设创新药物代谢分析平台、新型药物制剂研发和中试平台以及基于云环境的信息化基础资源及应用等一批公共服务平台发展。中小企业发展活力不断激发。涌现出专注于互联网教育业务的睿泰集团,专注于大数据市场营销的美库尔、贝塔斯曼,以及各具特色的中小型医药研发企业等一批业态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

(四)优化服务贸易营商新环境

完善全球维修业务监管试点工作。新增一批试点企业参照保税加工监管模式,开展高技术、高附加值、无污染的境内外检测维修业务,提升整合国际国内资源的能力。推进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将技术贸易和服务外包纳入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管理,完善服务贸易“一站式”便利化管理模式。优化邮轮船供物品通关流程。针对保税船供探索“保税船供”+“分流查验”+“门到门查验”等便利举措,设立国际邮轮港专用性保税仓库。提升自然人移动便利化水平。会同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局等部门制定2017年度“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列入其中的100余家重点服务贸易企业,可根据公安部的相关规定,为聘雇并担保的外籍行业高级专业人才申请签证和居留便利,如办理加注“人才”的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等。优化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准入许可流程。以风险评估的方式代替原有的前置审批,高风险特殊物品的评估时限已从平均30个工作日缩短为20个工作日,一般特殊物品的审批时限从20个工作日压缩为3—5个工作日,入境特殊物品通关时限缩至3.5个工作日;张江跨境科创监管服务中心也已启动运行,整体通关时间从原来的2—3天缩短至6—10小时。

(五)激发服务贸易增长新动力

加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2017年培育和支持各类服务贸易公共服务平台23个,支持各类重点国际性展会7个。扩大税收优惠政策覆盖面,出台推广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相关文件(沪财税〔2016〕103号),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295家。2017年,办理跨境应税服务零税率备案的企业总户数达到652家,同比增长17%。引导政策性金融机构持续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上海分行继续支持“服务贸易贷款业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国际航空服务等项目,支持上海服务“走出去”开展跨境合作。拓展出口信用保险适用领域,鼓励出口信用保险在服务贸易各领域的应用,目前已覆盖软件外包、工程咨询、修船服务、物流服务等多个服务贸易领域,覆盖率达41%。

(六)构筑服务贸易运行监测新体系

通过开展服务贸易运行监测与促进体系建设研究,完善基于国际收支(BOP)和外国附属机构(FATS)共同组成的服务贸易运行指标体系架构。探索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的同步监测指标,初步开展了本市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数和预警指数研究,逐步实现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查询、分析、监测和共享,力图建立上海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新体系。根据商务部下发的服务贸易重点监测企业名录,各区积极推进重点企业信息报送工作,浦东新区、静安区、黄浦区、宝山区、徐汇区上报企业数量位居全市前列,推进重点企业动态监测统计试点。建立部门间信息共享机制,将服务贸易企业相关数据在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上进行共享,并根据《上海市贸易外经和旅游综合统计报表制度》要求定期报送统计数据。通过开展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建设,支持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以服务商的要素及流程为核心,打造服务外包企业信用评价体系(OCCE),已有近百家企业通过该信用体系信息认证,打造完善信用体系。

(七)打造服务贸易人才培育新高地

依托各类专业培训机构,实施定向服务贸易人才培育,开展服务贸易各领域“通用技能+专业技能”培训,上海软件对外贸易联盟组织企业为高校提供9个月的专业辅导。推进人才培养“十百千”行动——邀请十位创新企业家进校园、支持百家企业释放人才需求和千人招聘会,从供需两侧加以引导,缓解企业人才短缺和大学生就业难之间的矛盾,目前已成功释放数千个岗位到人才市场。创新企业家进校园活动共举办15场,进一步加强校企交流和合作。2017年本市服务外包企业吸纳就业人员41.09万人,其中87.6%为大学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及培训专业化人才做出了贡献。

五、2018年上海服务贸易推进工作的主要考虑

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是“十三五”规划抓落实的关键一年,做好本市服务贸易工作意义重大。根据国务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试点期限将延长至2020年。2018年,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深化服务贸易创新试点的政策文件,以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契机,以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为引领,以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为依托,着力推动上海服务贸易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深化服务贸易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与国际服务贸易制度接轨

探索服务贸易促进、服务和监管体系制度创新,研究建立与国际贸易规则相衔接,更高效便捷、更有利于服务贸易要素跨境便利流动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加快推进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发布工作,探索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服务贸易相关领域的对外开放,形成开放和便利相融合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完善市区联动工作机制,在全面下放技术贸易和软件出口合同登记审核权限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制度化建设,配套实施登记抽查、业务培训、考核评估等措施,构建效率与监管并重的新型政府服务模式。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加强同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公共服务平台的交流互动,形成协同监管格局;试点建立服务贸易企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行业自律;推动部门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加快形成政府、协会、企业协同配合的服务贸易促进体系,完善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机制,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

(二)对标服务贸易核心竞争力,优化服务贸易结构

根据“传统领域——运输、旅游,特色领域——文化、中医药服务,优势领域——技术贸易、服务外包,潜力领域——人力资源、咨询、会计法律”的发展定位,进一步发挥市场在服务贸易领域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加强对服务贸易重点领域的宏观指导,力争做强一批运输、旅游等优势领域的龙头企业;做大一批文化、中医药服务等特色领域的中小企业;做新一批技术贸易、服务外包等优势领域的出口型企业;做活一批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会计法律等潜力领域的高附加值企业。鼓励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推进服务贸易交付模式创新,全面提高服务的可贸易性,推动传统服务贸易领域的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数字贸易、互联网金融等服务贸易新领域,提升高技术含量、高知识含量和高附加值服务在服务贸易领域所占比重。

(三)结合地区产业优势,增强双向开发力度

制定关于扩大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鼓励和引导服务业企业“走出去”等双向开放政策以支持各领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支持企业深度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优势,稳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等行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本市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鼓励引进全球服务业跨国企业,大力推动商业存在模式发展。

(四)深化服务贸易业态模式创新,推动“上海服务”高端化

拓展“一带一路”海外市场。探索建立全球服务贸易促进联盟,构建平台联动、资源流动、市场推动和区域互动的“一带一路”服务贸易跨境合作网络;以“上海服务贸易海外行”活动为主体,编制“一带一路”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国别指南,以及上海服务贸易推介宣传册;依托进口博览会等平台,重点推进同“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跨境服务贸易交流合作。

聚焦服务贸易发展新业态。加快推进服务贸易新领域、新模式和新业态,培育“数字版权交易中心”,提升服务外包数字化业务占比,提升数字贸易集聚度;推进文化贸易海外营销战略,筹建“文化贸易海外促进中心”,建立文化“走出去”海外桥头堡;完善“海上中医”国际健康服务网络,筹建瑞士、意大利和奥地利等中医药服务贸易海外分中心。

加强重点区域分类引导。建设一批服务贸易特色示范区、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形成错位发展新格局;加快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徐汇)建设,集聚文化服务出口骨干企业;完善邮轮旅游配套服务体系,依托中国邮轮旅游发展实验区(上海),创新邮轮船供等相关领域的便利化举措,打造邮轮配套服务集聚区。

(五)发挥投资对服务贸易的支撑带动作用,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就财政政策而言,用好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资金,支持服务贸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支持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和海外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就税收政策而言,须落实有关跨境应税服务使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就金融政策而言,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机构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支持作用,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服务贸易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搭建中小微服务出口企业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险统保平台,支持企业利用灵活交易方式扩大服务进出口。

(六)建立和完善现有便利化政策,优化服务贸易营商环境

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发展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模式。推进对会展、拍卖、快递等服务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等特殊物品的监管模式创新;探索符合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模式发展的监管方式;探索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对数量少、风险等级低且用于研发等非商业用途的生物医药样本通关降低通关查验比例;促进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引进,为外籍高端人才办理在沪居留手续提供便利。

(七)创新健全统计体系,把握研判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新路径

建立和完善本市国际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健全由国际收支统计和外国服务机构统计共同构成的服务贸易统计指标体系,提高上海服务贸易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效性。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委托第三方专业组织建立服务贸易统计联系机制,做好重点企业数据直报工作。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在部分领域开展统计试点。探索建立对各区服务贸易的综合统计。发布《2019上海服务贸易发展报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