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本,食为天,安为先。食品安全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牵动着千家万户。金山区地处上海市西南、杭州湾北岸,是上海最大的化工产业集聚区。全区陆地总面积为586平方公里,现有人口80万人,辖9镇1街道及金属工业区。11个街镇(金山工业区)中,除石化街道以外,全部都是涉农镇。截至2017年底,全区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3 966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124家,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11家,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51家;食品流通经营企业9 587家,餐饮服务经营创业4 192家。
金山区食品生产企业众多,但普遍规模较小,从业人员素质低、流动性大,企业的食品安全主体责任难以落实到位,使用过期原料生产食品、食品出厂检验不规范等违法行为时有发生。随着“放管服”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深入,入驻本区的各类生产加工企业越来越多,如何保障广大工人吃得安全又成为新的挑战。金山区地处远郊,农村集体聚餐频繁,一办好几天,食客数百人,食品安全风险极高。
为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金山区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区暨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为契机,顺势而为,结合化工区和农业区定位特点,在始终保持从严监管、高压态势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加强精细化管理,狠抓食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努力提升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满意度。
近年来,金山区坚持法制引领,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和《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深入开展市民满意的食品安全城区建设,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强化食品安全监管,推动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积极开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深入构建食品安全现代治理体系。
金山区结合农业大区的定位和特点,以“国家食品安全质量安全县”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为机遇,以机遇促发展,不断推进农业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进而全面提升全区农产品质量。
一是实施“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加快标准化进程。以标准园、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以“三品一标”认证为手段,以研究所为技术支撑,把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与农产品品牌培育紧密结合起来。同时,加强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技术指导,推行“生产标准化、质量可追溯化、销售品牌化”,建立品牌农产品从种源、生产管理、技术规程、质量保障、销售包装、宣传推介等各方面的标准化体系。
二是推行化肥和农药减量,加速绿色农业发展步伐。配合本市第六轮三年环保行动计划的开展,继续减少化肥和化学农药的使用,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配方施肥、健康养殖和高效低毒农兽药使用等技术,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在全区创建“双绿”,即绿叶菜、绿色防控基地,进行地布铺设,推进农药减量化。
三是加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快智慧监管转型。与牧中(上海)物联网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了“动检通”移动智慧畜牧监管服务平台,实现了智能化、痕迹化的执法监管模式,一改以往手写出证、纸质档案繁多的状况,避免了一项养殖信息反复抄写记录的情况,提高了日常养殖生产管理的效率,转变了传统的畜牧业监管模式。
食品加工产业是金山区的支柱产业,也是金山区的名片。为推动食品加工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金山区坚持一手抓从严监管,一手抓培育指导,多措并举,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切实增强企业保障食品安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一是率先推行远程视频监控。通过实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信息化监管,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扫除监管的盲区,切实保障食品生产安全。目前共在24家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原辅料仓库、配料和投料间、生产车间、灌装等关键环节安装了监控视频,监管人员通过专门的手机或者平板电脑即可对食品企业进行远程实时监控。一方面有利于督促企业诚信自律,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实现生产过程有记录、可追溯;另一方面也实现了“以机器换人”的监管方式,有效弥补了执法力量的不足,提高了监管效率。
执法人员检查食品生产企业
二是积极探索引入监管新模式。区市场监管局联合上海东方审计事务所,首次引入基于“物料平衡”评估基础的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全项彻查工作模式。通过运用市场化、社会化手段,利用第三方审计机构在人员、专业、服务等方面的优势,引入对高风险食品生产企业的“物料平衡”审计,通过对高风险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原物料进货、合理损耗和成品销售的评估,为发现使用非食用原料、使用回收原料、以不合格原料冒充合格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以及生产记录不规范、溯源不完整等违法违规行为提供技术支撑,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消除食品安全隐患。
三是着力加强培训和指导。组织辖区内23家规模以上食品生产企业参加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培训,辖区内两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诚信管理体系证书。鼓励辖区大型企业开展产品质量提升工作,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第三方机构对28家高风险食品及糕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食品安全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帮助企业排查食品生产环节风险隐患突出的问题,督促企业有针对性地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金山区现有集体供餐配送单位18家,平均每日送餐总数约5万份,一份盒饭从田头到餐桌要经历采购、验收、检测、加工、烹饪、分装、配送以及餐具、餐车的清洗、消毒、保洁等18道环节,每一环节的疏忽都会导致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此外,集体供餐企业从业人员多数为当地中老年人群,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频繁,无疑增加了监管难度。面对食品生产监管的风险和压力,精细化管理方式应势产生。
一是建立互查互访机制。定期组织企业负责人召开食品安全工作例会,通报检查信息,查找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互相交流好的经验和做法;每季度组织集体供餐企业负责人进行对口交叉学习检查,重点学习其他企业日常管理中好的工作经验,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进行自我对照,举一反三。
二是建立法人约谈机制。与各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建立微信群,及时发送监管信息、最新精神、办事指南等相关信息,形成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监管联系网络,实现监管部门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对企业自身经营和管理中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通过约谈法人,引起法人对监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以此有效解决企业漠视自身管理的情形,帮助其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三是实施网络远程监控,在集体供餐单位安装网络远程视频监控,执法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手机和电脑对集体供餐单位进行远程视频巡查,随时监督操作情况,及时指出发现的问题并整改到位。(www.xing528.com)
为确保农村集体聚餐的食品安全,金山区将农村集体聚餐纳入重点管理对象,多措并举,全方位堵住农村集体聚餐安全风险漏洞。
一是购买保险,有备无患。由政府出资购买食品安全责任险,投保范围覆盖金山区11个街镇(金山工业区)的所有农村集中办酒场所,发挥责任保险在食品安全管理的导向作用。
二是提前排摸,按时指导。发挥村居信息员的作用,提前排摸下月办酒情况,按时录入村居台账管理信息系统,街镇(金山工业区)食药安办将村居排摸宴席信息汇总后,及时安排村居信息员上门指导操作,涉及重大节日,同时报送至属地市场监管所,便于执法人员上门指导。
三是加强管理,狠抓培训。做好辖区内办酒厨师的清单造册,及时更新人员名单和健康证信息,督促健康证过期的办酒厨师及时换证。建立了金山区持证农村集体聚餐厨师数据库并及时更新,将200余名办酒厨师的基本信息在区市场监管局网站上予以公示,便于市民进行选择。将办酒厨师的培训纳入全年工作重点,一方面狠抓培训,每半年组织一次办酒厨师的培训,用通俗的语言进行专题培训并发证;另一方面,同第三方培训机构合作,首创推动聚餐厨师参加关键环节操作人员规范化培训C证培训,对经培训取得培训证的厨师将报销报名费用,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四是主动服务,源头防控。为防止农村集体聚餐菜单中出现上海市食堂经营负面清单中的菜式,自2016年起,区市场监管局在全市率先制定了《金山区农村办酒户推荐冷菜菜单》,要求菜品在指定的菜单中进行挑选,既方便了东家,也降低了食品安全风险。
一是结合本土特点,创新开展科普宣传。金山区地处远郊,农村居民较多,为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宣传,让更多本地人学法、守法,金山区邀请金山故事大王、上海东方讲坛“法制故事演讲员”唐秀芳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编成小故事并用金山方言在全区巡回讲演,受到了老年人的欢迎;成立青年志愿者食品宣传小分队,通过有奖问答和知识讲座等方式深入到田间埭头,向村民进行宣传,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二是发挥快检室的作用,全力打造食品安全科普基地。全区11个街镇(金山工业区)食品快检室每月10日下午定期向市民开放,免费为市民提供食品快检服务。此外,快检室还在暑假期间向学生开放,组织未成年人开展食品快检实验夏令营活动,向广大中小学生开展丰富的食品安全知识宣传,由此成为重要的食品安全科普基地。
市民参观基层食品快速检测实验室
三是拓展宣传渠道,发挥食品企业的科普宣传作用。借助上海石库门酿酒有限公司内部的酒肆展示馆,向公众展示黄酒文化内涵及生产工艺,并利用展板、宣传折页等形式向公众宣传食品安全知识;利用荣欣书院这一优势教育资源,结合中华传统文化宣传食品安全,采取面对面解答,发放宣传彩页,扩大《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的社会认知度,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共治。
通过各方几年来艰苦卓绝的努力,在始终坚持从严监管和精细化管理的双重工作理念的指导下,金山区食品安全管理的成效逐渐显现。
自2014年开始,作为农业部认定入围的上海市两个试点区县之一,金山区全力以赴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6年12月7日,农业部正式发文命名金山区为第一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区)。上海市仅浦东新区和金山区获得此称号。2016年,开始启动“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2017年10月15日,国家认监委发布公告,金山区成为上海市第一家获得“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区”称号的区,正式获得创建资格。2017年,全区“三品”认证率为81.34%,同比增长2.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一。2017年,全区肥料总用量减少386.2吨(折纯),完成了2017年度26.5公斤/亩的减量目标;全年化学农药用量1 042毫升/亩(克/亩),比前三年[2014—2016年平均1 296毫升/亩(克/亩)]平均减少19.59%;化学农药有效成分298毫升/亩(克/亩),比前三年[2014—2016年平均346毫升/亩(克/亩)]平均减少13.58%。
金山区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铜牌
形成了双汇、乐天、旺旺、联合利华等一线品牌的产业集群;产生了“一葡二桃三莓四瓜”十大核心农产品品牌,相继有18家食品生产企业获得“上海市著名商标”“上海名牌”称号,有力发挥了其引领和标杆作用。
2017年,全区通过日常巡查、飞行检查、视频监控、双随机检查等多种方式,共监督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2.5万户次,查处各类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27起,同比增长29%,为近三年来最高。金山区食品(含种植、养殖环节食用农产品)抽检平均合格率为98.6%,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市民食品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分为83.4分,同比增加5.1分;市民食品安全满意度为77.2分,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守住了不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食品安全总体状况继续保持有序、可控、稳中向好的态势,也获得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及市民的认可。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食品安全监管面广、量大,如何做到更加有效地监管,金山区以协同为抓手进行综合治理的探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随着食品材料来源的多元化、食品生产销售模式的变化,在协同治理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区域特点和短板,狠抓重点环节、重点区域和重点产品,对症下药,精确出击。其次,在食品安全管理方面,采取主动服务、预防为先的管理模式,远胜于简单的事后监管和严厉处罚。最后,面对不断增长的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加快实施从“人海战术”向信息化、智能化监管的转型,是新时代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的有效路径。
展望未来,食品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健康和社会福祉的大事。在未来食品安全监管中需要积极探索信息化监管手段,提升智慧监管的力度,进一步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不断健全食品安全现代化治理体系,深化当前食品安全共治共享格局,争取群众监督与行政监管的协同,推动食品安全的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安全感和幸福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