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在整合中精准挖掘,让教育资源焕发活力

在整合中精准挖掘,让教育资源焕发活力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在教育治理中的创新突破,金山区教育局真正让区域教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不仅为金山的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金山的成年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使金山教育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在整合中精准挖掘,让教育资源焕发活力

2015年,金山区明确提出了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至2020年,基本形成全面育人机制,基本建成学习社会,基本实现金山教育现代化,着力提升公共教育服务能力,逐步打造具有新型城镇化特质的理念领先、体系完整、特色鲜明、办学先进的教育强区。但是,金山区地处上海远郊,地理位置远离市中心,区域教育资源有限,也难享受到中心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加快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增长的需求成为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

在近年的改革实践中,区教育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教委的关心指导下,勇于改革、敢于创新,加强教育治理,破除体制机制的限制,跨出校园围墙,统整区域资源,涌现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比如,通过学区化、集团化办学以及组团发展等举措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建立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整合各类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建立去行政化的区级家长联合组织,探索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创新市民学习路径,满足市民多元化的学习需求,探索终身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等。通过在教育治理中的创新突破,金山区教育局真正让区域教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不仅为金山的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也为金山的成年人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服务,使金山教育品质得到大幅提升。

自2014年金山区被市教委确立为全市四个试点区之一以来,金山区先后成立了朱泾初中学区、蒙山教育集团,致力于通过学校联动、资源共享等方式,推进学区、集团内学校的均衡优质发展。2015年,金山区又把学区化办学从初中延伸到小学,建成一个学区(朱泾地区小学学区)、三个集团(第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海棠小学教育集团、金山小学教育集团),不断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2018年,金山区已经形成3个学区、6个集团,使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覆盖率达到65.73%,已形成区域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格局。

学区实行扁平化的管理模式。在区级层面,成立了区级学区化办学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制定学区化办学的整体路线并且指导相关工作。在学区层面,成立了学区管理委员会,由学区牵头校或龙头校的校长担任管委会主任,负责组织领导学区各项工作。通过完善顶层设计、制定学期的详细推进计划和具体实施时间等,便于各校充分安排本校在学区的工作。

学区管委会下设教学、德育、宣传、党建等各类专门小组,负责具体的业务工作。学区内部设立各学科备课组和教研组,统筹各校教学,通过资源共建共享,缩小城乡学校间的差距。教师交流采取异校带教的形式,充分利用学区教育资源提升乡村学校的教育质量,通过城区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来带动乡村学校的备课组、学科组的发展。同时,作为受援方的乡村学校,也派出具有主动发展意愿的教师,通过在城区学校的交流学习,将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思路带回学校,带动本校学科和备课组的发展。

依托学区平台,农村学校充分挖掘、有效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和各类综合实践活动。学校逐渐从“资源输入方”向“资源输出方”转变。事实上,学区化办学并非将优质校特色植入薄弱校,而是实现优势互补、特色互融,既要发挥学区的组团优势,又使各校拥有自己独立的发展空间。

学区化办学可以在不改变教育资源行政隶属关系、不以行政命令调拨学校资源的前提下,实现学区内各校资源共享,城乡教育资源由分散、独自发展到整合、协同发展。

除了学区化办学外,还有委托管理、组团发展等多种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治理措施,通过明确不同的教育治理主体及利益相关者的权责,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关系,实现教育系统的良性运转,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2016年3月,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工作协会成立,在区文明办、区教育局的亲切关心和指导下,充分调动和整合学校少年宫、学校项目教育中心、社会成员单位三个板块的教育资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全面深化学校少年宫的体制机制改革,在完善内部管理、提升运行机制、优化活动课程、打造特色品牌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特色项目展示活动

一是落实人才引领机制,强化学校少年宫师资队伍建设。结合金山区教育局“明天导师”工程,首创了学校少年宫的项目首席、项目导师、项目骨干教师的评选奖励体系,形成教师梯队层次并配套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拓展教师的发展空间,让专业教师在更大的舞台上发挥特长,取得更好的成绩。另外,还通过创设项目校外辅导员聘任制度、组织项目教师开展跨界跨区交流活动等举措,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二是实施资源融合机制,开展校内外教育项目课程建设。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资源优势,联盟提出了学生社会实践课程的结构要求,设计以课程目标、实施内容、体验流程、感悟评价、注意事项等为要素的社会实践体验项目系列课程;形成课前、课中、课后的线上线下课程模式等,逐步构建区、校两级优秀特色项目系列课程,每年发布优秀特色项目菜单。另外,通过创设配送课程、推送课程、研学课程等多种课程实施机制,确保课程的有效实施。

三是实施项目引领机制,促进学校少年宫均衡及个性化发展。联盟坚持指导各学校少年宫精心打造、培育形成自己的优质特色项目。联盟书法版画篆刻、剪纸、农民画、扎染机器人、创客教育八个项目教育中心以项目联盟、项目成员校等形式,已经实施了特色项目的区域性培训、辐射和带动。同时,通过优秀项目教师跨校授课的方式,促进各学校少年宫的均衡发展,实现项目的区域性辐射,促进学校少年宫由“一校(宫)一品”向“一校(宫)多品”的学生实践特色项目群发展。

2014年11月26日,在区教育局和相关部门的业务指导下,金山区家庭教育促进会成立,是以社团法人的形式,由全区各校家委会主任、热心家长牵头组成的社会性团体。其目的为探索和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机制,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互衔接,共同推进全区家校合作、更新现代家庭教育观念、携手促进学生成长。家促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由家促会会员即各学校家委会主任和家长代表选举产生,教育局工作人员不在家促会中担任任何职务,成为全市首个去行政化的区级家长联合组织。

“枫泾寻画”亲子夏令营

家促会主要有四项职责:① 创设平台,加强家庭与学校教育的沟通与联动;② 整合资源,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和开展亲子体验互动活动;③ 对金山区各校(园)家长委员会管理和发展提供咨询和指导服务;④ 代表全区家长参与全区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全区家校合作、携手促进学生成长。在近几年的工作中,围绕着“注重聚焦教育、注重培育品牌、注重整合资源”的工作目标,发挥区级家委会的组织职能,致力于使家庭教育促进会成为组织、团结全区家长的沟通平台,架起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间多渠道沟通联系的桥梁,并成为全区家长终身学习的课堂。

金山地处上海远郊,农村人口众多,农民居住以自然宅基村落为主。为统筹区域教育资源,创新终身教育发展之路,2014年,金山区教育局在实践街镇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项目时,选择廊下镇开展终身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试点工作,经过两年试点,学习圈建设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并积累了可推广、可操作的宝贵经验。2016年4月,区教育局在廊下镇召开全区推进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工作现场推进会,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工作在金山全面启动,具体表现为:

一是组织保障。各街镇(工业区)都组建了各部门参与的终身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工作小组,建立志愿者队伍,从组织上保证终身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是选址建点。各街镇(工业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各村居、企事业单位选择市民相对集中的自然村落宅基、居委会楼组、企事业班组、种植园、体验基地等建立多元点,形成“镇社区学校—村、居教学点—多元学习点”三位一体的终身学习格局,村居民只要步行15分钟路就能参加各类学习活动。

三是学习内容。为提高社区居民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让村居民听得懂、学得进、受教育、见行动,各街镇(工业区)确定传统美德、文明道德、法制法规、安全知识、民俗文化、生活健康、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学习内容,形成特色和品牌。

四是学习方式。各街镇(工业区)充分借鉴廊下镇的成功做法,利用“巡展、巡讲、巡演”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利用休息日或工作日晚饭后的休息时间,由志愿者到点相约村居民前来参加讲故事、演小品、看演出、说案例、看展览、知识问答、演唱歌曲戏曲、表演舞蹈、项目比赛等活动,接受教育。

随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不断推进,金山区教育资源的校际壁垒正在被打破,师资流动和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每天都在学校间进行着。(www.xing528.com)

2017年9月,石化城区的海棠小学教师门老师前往位于乡村的钱圩小学担任体育教师,将作为海棠教育集团的“交流教师”在钱圩小学工作一年。钱圩小学的孩子们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年轻、开朗的足球老师。截至目前,金山区全区参与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交流教师有50余名,他们在校际的流动把优质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工作标准带入相对薄弱的学校,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资源联动的成效正在逐步显现,海棠小学通过两校的联合教研,进一步提升了学校教研、教学的水平;而钱圩小学学生们的成绩也取得了明显进步。如今在朱泾初中学区,学生“走校”已经成为常态,即西林中学的学生可以去新农学校学习科技特色项目,或者前往罗星中学学习篆刻;而新农学校或罗星中学的同学可以到西林学校学习版画。截至目前,金山区已成立了3个学区6个集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覆盖全区一半的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学生覆盖率超过65.73%。

近年来,金山区学校少年宫工作协会协调教育系统内外、体制内外的优质文化教育资源,促进“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合作,创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体制内外结合的大育人环境,全力打造金山区学校少年宫建设的升级版。

金山区各学校少年宫作为联盟的成员,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积极自主地开展常态化、适合学生且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在上海市新农学校占地约2亩的“农趣”探究基地内,小朋友们可以挽起袖子,和老师们一起将一粒种子或一株菜苗亲手种下去,然后观察、记录、比较、探究它的成长过程。整个农趣基地,简直就像一个缩微版的现代都市农业园。

张堰小学的留溪花朵学校少年宫,实行“五有”“四定”“三落实”管理制度,开设了围棋、软笔书法、水墨画等20个项目,并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女子围棋甲级联赛上海队对北京队的对抗赛,凸显金山素质教育的“琴棋书画”特色。

廊下中学的爱廊园学校少年宫,本着“大爱”精神,组织开展“剪纸”“莲湘”“腰鼓”“爱廊园小导游”等形式多样的特色课程,积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活动机会。

金山区不仅在学校少年宫联盟校外基地拓展学校教育的时空范围,而且还在区域内学校优质品牌项目中好中选优,建立金山区学校农民画、版画、篆刻、民间印染、剪纸、机器人、书法七个特色项目中心。其中,版画教育中心以“金山印象”为主题,先后在上海土山湾美术馆、金山区文化馆、云南普洱学院艺术学院等举办“金山印象”版画展。篆刻教育中心组织师生篆刻培训班,吸引外区教师参加,同时组织金山、平湖、嘉善三地书法篆刻交流展。金山农民画教育中心组织金山、岱山民间绘画交流活动,组织教师农民画培训班和学生农民画体验活动。民间印染教育中心则组织教师开展云南民间印染探索交流活动。机器人教育中心加强机器人联盟学校的建设,每月组织教师进行项目培训,参加多项国内外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

实际上,金山学校少年宫在学生素质养成上所取得的成效也正慢慢显现出来。

沈贤,2017年在中考中取得了604分的好成绩,原本可以去读“四大名校”,但因为习惯了每个周末在金山参加少年宫的科技创新培训课程,而选择留在金山继续读书。沈贤十年来已累计获得了36项市级以上科技奖项。沈贤说:“少年宫的科技教育给我带来的自信、坚韧、豁达的心态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让我受益匪浅。”

葛天逸,2017年高考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密西根学院。在高一时,参加了金山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的机器人课程。葛天逸说:“在高中阶段就累积了许多机械和电路方面的知识,对大学里的专业课程适应得更快,接受能力更强。大一上学期我在计算机导论课程取得了A+的成绩,并参加了‘黎明杯’机械创意大赛。”

自2014年家促会成立以来,每年都要在全区组织大规模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开放日期间,一方面,学生家长可直接前往各开放校园内参观,参与师生互动,观摩、“巡视”课堂教育,就自己关心的教学情况、升学问题、餐饮问题进行现场咨询;另一方面,学校则能向家长展示教学成果,接受来自家长、社会的考察和监督。

事实上,对金山区的不少学生家长来说,以往要想了解学校的情况只能等到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平日里,隔着一堵围墙,忙于工作的家长几乎没有机会进入校园。如今,金山区已在全区搭建“家长开放日”等活动载体,通过探索建立“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大教育格局,打通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信息闭环,走出“一条开门办教育”的新路子,从而改变了以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信息沟通渠道少、形式单一等问题,把教学质量和校园管理置于学生家长和社会充分的监督之下。

2018年是金山区“家长开放日”开展的第四年。四年来,“家长开放日”从规模到范围不断扩大,并形成了跨学龄段、跨区域式的开放。值得一提的是,“家长开放日”从形式到内容也不断推陈出新,并延伸出“家长驻校日”等一系列品牌活动。

“家长驻校日制度”,是金山学校教育面向社会高度开放的一个缩影。该制度由金山蒙山中学率先探索发起,并在海棠小学、金山初级中学、亭林小学等学校得到推广。与“家长开放日”相比,“家长驻校日制度”则是面向学生家长实行全天候的开放,即由学生家长委员会每天安排不同的家长进驻学校,从老师、学生进校开始,一直到放学结束。在学校的一整天里,驻校家长可以与校长谈话,可以找老师谈话,可以进课堂听课,可以到食堂与学生一起就餐,可以对学校各方面工作实行监督评议,有效落实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知情权和评议权。例如,以往在海棠小学,学校食堂只会把每日购买食材的清单交给学校查看,家长们却不能过问。对此,一位驻校家长提出了异议:孩子每天吃什么菜,家长也要有决定权。于是,海棠小学校方在听取家委会意见后决定,今后食堂的食材清单都会交由家委会家长查看,家长们表决通过后才能下单买菜。一位家长说:“以往学校食堂周一、周三、周五才会发水果,我们提出意见后,现在孩子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份水果。”

再如,金山初级中学的驻校家长在驻校日志里提出了“校园门口没有遮雨棚”的问题,仅一周后,金山初级中学校门口就安装了遮雨棚。“家长在接孩子放学的时候有了遮风避雨的地方。”此举得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我们的作用就相当于有一双眼睛盯着学校办教育。学校教育办得好不好,质量怎么样,每个家长心里都有一杆秤。”金山区家促会会长沈娟说,除了发挥监督作用,家促会还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资源,为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提供全方位保障和多元化资源平台。

金山区在开展街镇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实验时,以廊下镇为试点单位,开展了《宅基学习点建设,打造十五分钟学习圈的实验》,打通农村终身教育最后一公里,为满足上海远郊农村地区居民的终身学习需求提供了“金山经验”。“十五分钟学习圈”就是让村民步行15分钟就能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和参与社区学习。目前,“十五分钟学习圈”在金山区多个街镇试点推广,区域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日趋完善。

据廊下镇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张亚芳介绍,廊下镇社区学校与镇文明办结合农民居住以自然宅基村落为主的特点,联合建设形成了“镇社区学校—村、居教学点—宅基学习点”三位一体的社区教育格局。在15分钟学习圈内设立了36个宅基学习点、26个健身点、14个村居活动室、6个企业学习点、6个农业实训基地、2个民俗文化体验点,拥有12支志愿者服务队。

自“十五分钟学习圈”成立以来,围绕群众的实际需求,将学习点从学校搬到了宅基头、田头、班组,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各类学习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村(居)民的学习需求,形成了道德传承、家庭教育、平安守护、科普养生、文明引领、廉政宣传、文化娱乐、综合服务八大块教育内容。以“巡展、巡讲、巡演”的方式,通过讲故事、演小品、情景剧、说案例、戏曲舞蹈、体育竞技等形式呈现,使居民们在娱乐中接受教育,提升文化品位。

“年纪大了,腿脚不方便,孩子们又经常忙于工作,我们老年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精神空虚,感觉跟社会脱节了。现在,每周相约宅基头,在家门口就有很多学习娱乐活动,大家常聚在一起聊家常、听故事、学弹唱、听戏曲、了解国际国内发生的大事,活动太丰富了,感觉自己又变年轻了。”参加在特色民居夏阿姨家宅基学习点活动的一位老人激动地说。

十五分钟学习圈已成为村民群体活动的重要载体,成为村民议政论事的“朋友圈”,学习生活的“聊天群”,吹拉弹唱的“大舞台”,一批富有特色的《宅基公约》《楼组公约》相继制定,打通了农村居民终身教育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新机制。

加强教育治理,破除体制机制限制,金山区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家促会、学校少年宫、学区化和集团化办学等途径,形成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区域社会资源的育人价值。金山区家促会、金山区学校少年宫联盟,终身教育“十五分钟学习圈”等已经成为金山教育的品牌,在教育综合改革中贡献了“金山智慧”。正是由于金山区教育局认真落实城乡一体化,优质均衡发展的战略部署,健全工作机制,加强财政投入力度,着力推进区域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资源配置标准化、均等化,才使新农学校、西林中学这样的乡村学校的特色办学获得巨大成功。同时,我们也观察到,金山区在资源整合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之处,比如人们的观念认识还不到位,体制机制阻力大,政策支持执行难,经费投入不足等。相信随着服务优化的努力推进,金山教育人将在教育综合改革中不断破解发展瓶颈,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体制内外结合的大育人环境,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办好人民满意的金山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