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激发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新动能

科技创新激发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新动能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枫泾镇域水域率为6.5%,境内有大小河道248条,河道总长339千米。2013年,正在治理部门商讨对策时,枫泾镇来了一家专注于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的科技型企业。同时,在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上,在水体中设计了多套循环和推流曝气系统,加强水体整体循环流动,以达到流水不腐和水体富氧净化的效果。常态长效是水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村民认为,河道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身无关。

科技创新激发生态修复与水环境治理新动能

枫泾处于吴境越界,因古时恰好处在吴越两国的分界线上,人称“吴跟越角”,其分界线即为穿镇而过的界河。枫泾镇域水域率为6.5%,境内有大小河道248条,河道总长339千米。自古以来,枫泾人因水而生,逐水而居,小桥流水人家,是枫泾亮丽多姿的风景线。近年来,因环境的影响,境内中小河道水质每况愈下,水环境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防洪通道、道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造成了一些“断头浜”“死水浜”问题,水体缺乏流动,自净能力逐年下降。在枫泾古镇旅游区入口和320国道上海通往嘉兴的检查站附近,处于枫泾地园新村和青枫街之间的一条小河(以下简称地园新村小河),因为两端截断,水体沟通不畅,只能靠水泵抽水进行调水沟通,其周边住户污水管网也未纳管。

地园新村与古镇仅一路之隔(320国道),周边住户数量因旅游开发等原因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使得人口快速增加带来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乱排放是导致地园新村小河出现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居民对水环境的不爱护,不时往小河里扔些垃圾,使得小河因为积压了太多污水而开始散发阵阵恶臭,居民生活幸福指数骤然下降。特别是到了夏季高温时,这条小河的污染问题成了居民拨打12345市民投诉热线所反映的焦点问题。枫泾镇党委、政府通过多次专题研究对策,力求根本解决小河发臭问题。

前几年,枫泾镇城建办、水务站、污水处理厂等相关职能部门也曾通过疏浚、冲淤等“惯用”手法对小河进行治理,每次治理花费的物力、人力、财力虽不少,可是效果却维持不了多久,又出现了反复。

枫泾镇党委、政府综合分析了治理工作以后,发现地园新村小河的问题并不是单靠疏浚和冲淤能解决的,要达到“一劳永逸”的成效,需要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即从寻找地园新村小河的污染源,并切断污染源开始。这条小河的最大污染源是污水未纳管,导致污水流入河道,这是小河污染的根本问题。要解决污染,需先解决周边住户的污水纳管问题。所以,地园新村小河开始彻底治理之前,先行启动的是周边居民的污水纳管工程。

从原先的治理经验来看,传统的疏浚和冲淤不能解决地园新村小河的水体污染问题。2013年,正在治理部门商讨对策时,枫泾镇来了一家专注于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的科技型企业。当时,该企业还处在技术推广阶段,正在寻求一个技术的承载地。企业方介绍的水治理技术除了传统的水体清淤外,更加注重长效的水生态修复,是一种以重塑生态系统为目标的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通过虫控藻、鱼食虫的生态规律形成食物链,恢复沉水植物,发挥沉水植物对营养物质吸收、净化的效果,构建起“食藻虫—水下森林”共生体系,改善水体水质及生态景观。同时,在生态系统修复的基础上,在水体中设计了多套循环和推流曝气系统,加强水体整体循环流动,以达到流水不腐和水体富氧净化的效果。

枫泾镇党委、政府当机立断,决定以地园新村小河的治理成效作为接纳该企业的评价标准,也就是说地园新村小河治理好了,该企业就可以落户枫泾,枫泾镇为其提供发展所需的土地。反之,该企业就要另寻发展之地。

常态长效是水环境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水环境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资源,需要公众的爱护和珍惜。地园新村小河的治理过程从始至终都体现了公众的参与。开始时,周边的群众认为治水是政府的事情,与他们没有大关系;后来,河水通过疏浚和冲淤达到了一时的目的,但是居民们没有重视,依然我行我素,该排污的还是排污,该扔垃圾的还是扔垃圾,这导致了河水质量不久又重蹈覆辙,再次发黑发臭了。原先的治理经验又一次发出启示,如果居民自己都不爱护公共资源,那么治理的成效是无法维持的。

在地园新村小河开始治理以前,当地居委会和骨干党员队伍提前行动,为开展长效治理逐门挨户地上门宣传,签订承诺书,张贴治理效果图,力求达成治理共识,共同维护治理成效。治理前的宣传发动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开展治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小河的两旁原本是周边居民的自留地,很多都种上了果蔬,工程开始后,必然需要进驻一部分工程机械,因此不免要使这些居民自家的果蔬受损,但是,因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翔实,而且居民改善河道状况的需求迫切,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发生一起因为工程机械进驻使群众利益受损的冲突。事实上,因工程推进导致居民利益受损的现象确实存在,但没有居民因此阻碍施工,许多居民鼓励工程推进,即使自身利益受了些损失,但依然全力配合和协助工程推进,这在以往类似工程推进中是比较少见的。

经过五个多月的治理,整治后的地园新村小河清澈见底,河中植被碧绿且茂盛,一个个小小的氧气泵不停地在工作,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基础保障,真正做到了良性循环和河道的“自我”管理。工程结束后,居委会干部再一次挨家走访,提醒居民一定要管理好家中的排污管道,珍惜来之不易的清澈河道和清新空气。(www.xing528.com)

地园新村小河周边的居民是小河治理成效的见证者。在取得认同后,居民更加自觉地守护治理后的河道,治理成效也更加明显。比如,治理前,地园新村小河如天然公共垃圾桶般被人乱倾倒,成了一条众人不敢直视和靠近的“垃圾河”,其脏、乱可想而知;当完成彻底整治后,这里清水碧波,清风徐徐,不仅没有居民乱丢乱扔,还有居民自发捞取河里漂浮物,以“举手之劳”的自觉行动来守护小河的清洁。

志愿者自觉维护河道整洁

地园新村小河治理至今已经近五年了,治理完成以来,没有一条因小河环境变差而导致的投诉记录。治理前的小河边蚊虫飞舞,是一个环境脏、乱、差的地方;而治理后的小河边,成为居民饭后散步的景观河道,更是一条反照居民素质提升的河道。

小城镇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城市环境的优劣,也决定小城镇文明程度的高低。在小城镇管理中,一定要发挥市民的主体意识和主体作用,让市民参与决策、执法、监督等过程。例如在河道治理过程中,传统的疏浚、冲淤,在一段时间里,能取得较好的成效,但长效不足,因此,核心问题是如何建立长效机制。在实践中发现,光靠短期治理难以建立起长效机制,主要问题在于居民没有形成自觉爱护河道的意识。有村民认为,河道治理是政府的事,与自身无关。如何让村民维护整治后的河道呢?

市民漫步在治理后的河边欣赏美景

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时,要动员、组织群众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凡是群众自己能做好的事情,能管好的事情,一定要交给群众自己去做,自己去管。同时,凡是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具体事务,像修路修桥、扶贫救济、征地拆迁等,在行政决策时,不但要重视群众的知晓度和参与度,更要重视群众诉求的达成度。在实践中,一些涉及群众利益的行政决策的本意是好的,但有一些却得不到很好的执行和落实,其原因在于往往忽视了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等自身力量的推动,忽视了让群众从管理对象成为管理主体。在治理河道的准备工作中,属地居民区注重在工程中引导居民参与,提升居民的主体意识,以共治和自治理念,引导居民参与生活环境治理。通过前期卓有成效的上门解释和积极引导,同时,以骨干居民带动普通居民的参与,使得后续的工作进展异常顺利,没有发生一起因居民不配合导致的施工冲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把现代科技作为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运用最新科技成果提升现代社会治理效能。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刻地改变着现代社会治理格局。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支撑作用,才能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的精准性、便利性。

在地园新村小河治理过程中,所引入的是一家专注于水体治理与水生态修复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据悉,该公司研发的“食虫引导水下生态修复技术”是行业内唯一获得美国发明专利的高科技成果,在河湖水生治理、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农村水环境治理、饮用水源地治理、中水深康净化等领域,提供现场勘测、水质检风、方案设计、生态系统构建、系统维护等一体化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是通过水下生态重塑,构建水生态的新平衡,达到对原本已经发黑发臭的水体的治理效果。不同于传统的清淤、冲泥浆,把河水抽干“兜底翻”,该公司的治理更注重水体的自循环生态系统的建立。通过清淤,在水底种植优选的沉水植物,在水里投放驯化的食藻虫等,通过植被入水,再安装氧气泵的方法,从根本上净化河水,并且通过氧气循环、植被生长,让其良性循环以达到长久净化的效果,逐步构建起水域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水生植物)、消费者(鱼类等)和分解者微生物)合理配置的水生态自净体系。在治标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以标本兼治的效果导向,为长效治理打下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