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堰秦山村山塘河:军民共建治理黑臭问题

张堰秦山村山塘河:军民共建治理黑臭问题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老山塘河位于张堰镇秦山村1组,西起六里堰,东入张泾河,全长1 200多米。位于张堰镇秦山村村域内的金家桥至九曲河段,更是“重灾区”:短短两三百米的河道,常年停泊着54条渔船,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的14户人家共34口人居住于此,成了老山塘河里的新“72家房客”。多年来,老山塘河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周边村民的“顽疾”。

张堰秦山村山塘河:军民共建治理黑臭问题

老山塘河位于张堰镇秦山村1组,西起六里堰,东入张泾河,全长1 200多米。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在张堰镇的老山塘河上,一些外地渔民就开始将渔船停在河面上过夜,这段河道水流平稳,刮风下雨时对渔民来说形成了天然的“港湾”。到后来,这些渔民索性将船常年靠泊在老山塘河,在河面上“安家落户”。位于张堰镇秦山村村域内的金家桥至九曲河段,更是“重灾区”:短短两三百米的河道,常年停泊着54条渔船,有来自江苏、浙江、安徽、四川等地的14户人家共34口人居住于此,成了老山塘河里的新“72家房客”。

但对附近村民来说,这些外来渔民在水上“落户”,却意味着周边环境的不断恶化。渔民们以船为家,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活污水、垃圾直接往河里排,河水逐渐发黑,两岸的水杉树甚至都枯死了好几棵。老山塘河只有10多米宽,54条渔船将河面堵得水泄不通,河道淤积严重,水体无法与其他河段沟通,慢慢就成了发黑的“死水”。渔民们半夜出去捕鱼,船上挂桨柴油机发出的轰鸣声,半夜“机”叫让周边村民不堪其扰。

新“房客”的入住,不仅引发了环境之忧,也带来了安全之虞。受到居住空间和经济条件所限,船上私拉乱接岸电、违规超负荷用电、燃气器具管道老化后超期使用等现象比比皆是,安全隐患较大。船上的住户有80多岁的老人,也有刚出生的婴儿。每逢台风,村里还要把他们安置到村部,以防出现安全事故。

数十年间,政府与渔民间“猫捉老鼠”一般的拉锯战一直在延续。都说河流是大地的血脉,老山塘河这条血脉上的54条“三无”居家船,如同“肿瘤”一般,牢牢堵塞着美丽乡村的血脉。

整治前的老山塘河

根据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求,张堰镇抓住有利契机,通过山塘河整治项目,一举割除了困扰沿河居民数十年的“肿瘤”。

2013年,由市委组织部牵头,上海警备区和秦山村结对,在上海警备区帮扶秦山村协议书的目标任务中,老山塘河整治工作也被纳入其中。项目建设涵盖以下几方面:一是解决该河段河道岸线杂乱现象;二是解决河道内长期存在住家渔船、河道水质及周边环境较差问题;三是优化老山塘河支河河道淤积、水质较差现象,解决水系无法与山塘河沟通的问题。张堰探索创新河道整治的组织保障和运转实施,形成了“一大带三小”的新模式。

“一大”即老山塘河养护设施提升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一名镇党委委员、一名副镇长为副组长,成员分别为镇水务站、动迁办、派出所、农技站、纪委、秦山村和政府办公室,负责全面领导,全面统筹,有序推进老山塘河养护设施提升项目管理工作。

“三小”即河道渔船清除小组,由镇农技站牵头,负责老山塘河中渔船的统计、梳理,对停留的渔船、渔网进行清除等工作;村民事务小组,由村民委员会牵头,负责老山塘河周边村民的宣传、解释工作,在施工单位和村民中进行协调,以降低工程开工后的社会矛盾;施工前期准备小组,由镇水务站牵头,负责老山塘河施工前期的一些准备工作,如招投标程序等。“一大带三小”模式,细化工作分工,让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工作,为项目推进打下基础。

2015年,老山塘河整治项目被列入张堰镇实事项目,标志着项目进入了收网攻坚的冲刺阶段。为确保各项目节点工作如期推进,镇党委、政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整治方针,融入群众多一点、关心群众多一点、听取意见多一点,使群众由先前的不关心、不理解、不支持到群策群力、主动参与,将整治工程打造成一项群众工程、民心工程、满意工程。

“一线”即群众路线。老山塘河的整治,一方面是群众的诉求,另一方面也是秦山村与上海警备区结对为民的结果。多年来,老山塘河的环境问题已成为一个困扰周边村民的“顽疾”。由于渔民违规在此停靠生活,向河道中倾倒生活垃圾及废水,严重影响河道水体环境,污染空气。夏季高温天,该段河道因此成为一摊“死水”,严重影响周边村民的生活。该项目的启动,解决了该河段河道岸线杂乱的现象,也解决了河道内长期存在住家渔船带来的河道水质及周边环境较差的情况,得到了渔民的理解和村民的支持。

“两点”即关心群众多一点,群众参与多一点。这条河里集中停靠的居住船有14艘以及30多条打鱼的小木船。船上居住的大多是老人与孩子,年龄最大的84岁,俨然是当地的“常驻人员”。很多渔民在这条河里住了30多年,虽然户籍还在外地,但老家基本没家人和亲戚,平时从不回去。他们讲的不是老家话,也不是普通话,而是正宗的张堰话,他们早已和本地村民融为一体。要解决这个“老大难”问题,还得想“软办法”和“活办法”。

每年台汛季节,考虑到渔民生活在船上,生命安全存在较大隐患,秦山村腾出会议室,临时将渔民们安置在那里,确保渔民安全度过汛期。秦山村对渔民的关怀,使他们渐渐产生了归属感,搭建起政府和群众的“连心桥”。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渔民们也纷纷响应村委会的号召进行捐款,形成“我关心多一点,你融入多一点”的局面。一个项目的推进,牵扯着渔民与村民两方的利益,为更好地推进老山塘河的整治,找到渔民和村民的利益均衡点,秦山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一方面听取渔民建议,广泛征求全体渔民意见,对动迁补偿方案进行充分酝酿;另一方面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由村民代表讨论表决通过老山塘河整治中涉及的停留的居住船和小木船的处置方案,讨论表决通过河岸上自搭彩钢板棚和其他农作物的处理方案等。民主化解决问题,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渔民与村民之间的利益得失,确保项目的有效进行。

召开渔民座谈会共同商量整治方案

疏通河道,第一道关就是疏导民心。秦山村在发挥村民集体自治作用方面动真情、出实招,充分发挥村民议事会的平台导向作用,把“船上人”当“自己人”,让“自己人”做“局内人”,使整治牵涉的利益各方相向而行。张堰镇在发挥治理主体作用方面因势利导,以结对共建、联动联勤的“双擎”驱动,翻开共建、共治、共享的环境整治新篇章。(www.xing528.com)

“一引”即宣传引导。村委会经过反复上船做宣传工作,与14户船民签订整治上岸协议,村民委员会认真做好对老山塘河周边村民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与动迁办联合印发告知书,并协调施工单位,向村民宣传老山塘整治项目的环境效益,劝导沿河居民禁止为渔船乱拉电线、私接水管,做好沿河居民的违章搭建清理工作等。在引导过程中,虽然很早就对这些渔民进行多次劝离,但效果都不佳,整治过后没几天,渔民、渔船又回来了。哪怕村里在河道里打上桩,这些渔民也会趁涨潮时把船开进老山塘河,然后将桩拔出来。针对这一情况,秦山村两委召集这些外地渔民,连开了五场沟通会,提出了三个劝离方案:每户给予适当的补贴款,让渔民将船停泊到别处;由村里指定统一的渔船停泊点;村里将渔船买下,让这些渔民“洗脚上岸”。最终,渔民们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在张堰镇政府、结对帮扶单位上海警备区的资金帮扶下,54条渔船全部被买断。

“一疏”即渔民疏导。项目的启动,令渔民们失去了水上的住家船,考虑到渔民长期居住的特点,除了给予他们适当的经济补偿外,秦山村主动帮助渔民们落实租房事宜,让渔民租住在老山塘河附近的村民家中,既解决了住房问题,也没有改变渔民们原来的生活环境。此外,考虑到年轻渔民不再贩鱼因而没有收入来源,村委会积极联系企业,帮助年轻渔民找到工作。正如43岁的外地来沪人员全三晓所说,“在河面上住了几十年,衣服裤子总是潮潮的,现在的渔船被村里以5万多元的价格买下,一家三口从船上搬到了岸上,也住上了房子,虽然告别了捕鱼的老本行,但能住上房子,还能进厂打工,很舒服”。

“一引一疏”,妥善做好宣传引导与疏导工作,解决实际问题,有效化解已经存在或可能发生的群众矛盾,确保项目的和谐驱动。

通过各职能部门的多方努力,老山塘河的“碧水保卫战”初见成效,一条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景观河道展现在众人面前。

随着长期聚居在河道中的渔民悉数“洗脚上岸”,水生态的修复紧随其后。渔船撤离后,张堰镇抓住契机乘势而上,完成了河道清理和水体整治工作。从老山塘河策源,率先剿灭劣Ⅴ类水体。这条曾经“黑臭”的河道,现在已经换了模样。“以前这条河的水很浑,别说淘米洗菜了,连漂洗件衣服都不敢。一到夏天,河道两岸就有异味,走过都要捂鼻子。现在河水清澈了不少,气味也没有了!”秦山村村民姜远杰住在老山塘河岸边,亲眼见证了村里这条“母亲河”的变化。

张堰镇将环境整治与文明创建工作紧密结合,宣传部门充分调动各类媒体资源,采取各种方式,进一步加强涉河涉水、文明卫生等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自觉参与河道治理、保护和监督中来,形成政府主导、行政推进、属地负责、群众参与的河道整治工作机制和爱河、护河的社会氛围。结合“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十个一”专项行动,秦山村配合动迁办,拆除河道两旁违章建筑。由镇农技站具体负责工程,将河道两岸进行美化,新建景观护栏和涵管,切实有效地治理水环境,提高水体环境容量,提升水体自净能力,改善河道水体质量。

整治后的老山塘河

如今走近老山塘河,河岸边种植着整齐的树木,两排木桩整齐地排列在河岸边,河床经过清淤后也显得清澈许多,傍晚时分河岸边散步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老山塘河的整治,开村民自治与协商共治之先河,激发了村民主动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自主意识,推动了秦山村蔬菜连栋大棚等项目的顺利落地,为乡村治理积累了秦山经验。在上海警备区等城乡结对单位的帮扶支持下,秦山村加强党建引领下的村民自治水平,将军民共建一条街、秦山临时疏导点等实事项目打造成为党建牵引、社会协同、民主协商、开放共享的民心工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从老山塘河整治的案例中不难发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更高,涉及的利益主体更为复杂多元,组织整合各方资源的难度更大。老山塘河整治的实践,全程紧密贯穿了“三个结合”的思想,体现了创新、绿色、共享的发展理念。

镇党委、政府为整治老山塘河,多次进行调研,针对该项目成立了由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为组长,一名镇党委委员、一名副镇长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如镇水务站、动迁办、派出所、农技站、纪委、秦山村和政府办公室等共同参与的老山塘河养护设施提升项目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并成立了河道渔船清除小组、村民事务小组和施工前期准备小组,各司其职,积极开展工作。

经过反复上船做宣传工作,与14户船民签订整治上岸协议,并对他们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帮助落实租房事宜等。村民委员会认真做好对老山塘河周边村民的宣传和解释工作,并协调施工单位,村委与动迁办联合印发告知书,向村民宣传老山塘整治项目带来的好处,劝导沿河居民禁止为渔船乱拉电线、私接水管等。做好沿河居民的违章搭建清理工作,使村民自行拆除搭建的违章建筑物。

为更好地推进老山塘河的整治,确保渔民和村民的利益都不受到损害,该镇前后召开了5次座谈会,广泛征求全体渔民意见。在达成共识后,又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表决通过老山塘河整治中涉及的停留的居住船和小木船的处置方案,讨论表决通过河岸上自搭彩钢板棚和其他农作物的处理方案等。通过公开讨论和民主决策,既统一了思想,又顺利地推进了治理工作。

将冲突引向和谐,在对立中谋求统一,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注入社会治理的深层肌里,是老山塘河成功整治的最大启示。清华大学钱颖一教授曾经将中国40年改革开放史高度凝练为两组概念:开放与放开。老山塘河成功整治的经验举措,与之不谋而合。通过开放,打破思维壁垒,以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接受不同族群、不同理念、不同利益诉求的碰撞,在冲突中寻求耦合;借助放开,放宽约束管制,搭建社会自治的新场景,充分释放善意和自主权,把公民社会的指针朝前拨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