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区一堡:传承千年的文脉与滋养

两区一堡:传承千年的文脉与滋养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金山区颁布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金山文物保护三年行动,做好文物点抢救性修缮,完成182处文物点档案编制工作,建设电子巡查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地域文物保护的制度机制建设。在文脉传承过程中,金山区积极打造“百姓大舞台”“乡村艺术节”“文化艺术季”等乡土文化体验平台和传承平台,使乡土文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两区一堡:传承千年的文脉与滋养

金山区位于上海西南,南濒杭州湾,拥有23.9公里的海岸线,全区陆域面积达61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9.8万人,金山有6 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金山乡村文脉资源丰厚,传承发展活力强劲。改革开放40年来,金山快速发展,尤其是快速推进的新型城镇化,也在冲击着乡村社会生态结构,触及乡村文化根基。挖掘保护和传承弘扬金山优秀文化资源,推进金山乡村文脉传承,促进其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对推进金山乡村文化振兴,促进美丽乡村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质上是在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乡村振兴“既要护口袋,还要护脑袋”,在风貌塑造上留住乡村的“形”,在文化传承上留住乡村的“魂”,锁住乡愁和风情,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所在。乡村文化是农村几千年发展历史的沉淀,是农村人与物两大载体的外在体现,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山乡村文化蕴含江南水乡特质,植根于民间土壤,蕴藏着丰富的乡村内容,展现出地域人文智慧和灿烂文明,又深度融合在百姓生产、生活中,催生新的发展动力,焕发新的生机。

金山现有6处古文化遗址,拥有枫泾、张堰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182处文物保护点,以及8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古籍文献、地方文献9 291册,全区登记在册的可移动文物藏品9 241件。

一是加强乡村文物保护。近年来,金山区深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探索形成“原址保护”“基地置换”“构件性保护”“迁移性保护”等文物保护创新模式,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原则,区、镇签订了《上海市金山区文物安全目标责任书》,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文物安全防范网络,初步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新风气,力争让优秀历史建筑古韵长存、永续利用。2014年以来,金山区投入5 400万元,用于东林寺大殿、朱氏船坊遗址、钱家祠堂等9处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2018年,金山区颁布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金山文物保护三年行动,做好文物点抢救性修缮,完成182处文物点档案编制工作,建设电子巡查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地域文物保护的制度机制建设。保护和用好乡村人文景观,用古桥、古树、古建筑和河流、湖泊、风土民情等要素,共同打造类型和格局多样化的景观,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

吕巷寿带桥

二是推进非遗活态传承。金山现有32项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其中11项为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2位,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位,认定金山丝毯厂、金山农民画院等5个第一批金山区非遗保护传承基地。金山区通过完善《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等非遗保护制度体系,创新活动形式,加强传承人培养,多方面推进非遗保护,深入开展非遗活态传承。金山大力推进“非遗进校园”,如朱泾第二小学作为金山区第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实施花灯艺术进校园、进课堂工程,拓宽了朱泾花灯保护传承渠道,编印校园花灯教材,开设花灯小艺人培训班,全面普及花灯教学。这一系列的花灯保护措施,使得朱泾花灯的文化传承越来越鲜活。枫泾镇新义村把非遗保护传承和“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挖掘乡情乡史,已整理出版《白果树下金鸡啼——上海枫泾新义村民间传说选》,讲好美丽的新义故事,打造“中国故事村”。非遗活态传承,让植根在百姓生活中的非遗在现代文明中继续传承,让成百上千年来金山人民创造的精神财富重焕生机,展现活力。

三是加强古籍文献与名人研究。金山区坚持“服务与研究并重、保护与开发结合”的古籍工作总方针,实施《地方古籍丛刊》出版计划,影印了民国版地方文献《金山县鉴》(一函四册)、《春晖文社社选》,点校出版了金山南社先贤姚光先生的目录学名著《金山艺文志》,点校整理了金山亭林籍国学家、藏书家周大烈与其夫人姚竹修的诗文遗著《述庐文录·惠风簃剩稿》,整理出版了清代金山著名乡贤姚椿的诗集《通艺阁诗录》,等等。金山钟灵毓秀,白蕉、朱学范、丁聪等名人辈出。2017年7月,金山举办“抗日烽火中的劳工领袖——朱学范文物文献展”,通过120余件珍贵文物和文献,集中展示了朱学范在抗战前后的革命业绩,立体呈现了中国工人在抗日战争期间的历史贡献。同年11月,举办“君子如兰——纪念白蕉诞辰110年艺术特展”,并正式发布140余万字、近900页的《白蕉文集》。古籍文献和名人资源的挖掘与研究,充实了金山人文底蕴,这将对金山文化的美誉度提升起着更深层、更持久的作用。

新型城镇化建设改变生活方式,原有的乡村生活场景与生活关系被城镇化生活逻辑所干扰。如何使乡村文脉的价值和意义有机嵌入日常生活的场景和细节之中,是乡村文脉得以传承的关键所在,如何彰显特色文化内涵,是培育城镇生气的重中之重。

一是特色文化融合群众生活。金山“一镇一品”是挖掘梳理各镇(石化街道、金山工业区)文化资源、建立广泛群众基础、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群众文艺品牌项目。自2006年起,经过12年的持续打造,金山“一镇一品”已有扎实的基础和较大的影响力。廊下莲湘、亭林腰鼓、山阳民乐、吕巷小白龙、朱泾花灯、金山卫田山歌、金山工业区秧歌等优秀的乡土文化,在全市乃至全国都有一定的声誉,也和当地百姓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枫泾各村茶室里依然能听到用枫泾方言在讲故事;廊下莲湘已变成广场舞,于2018年在全市推广;张堰木兰拳、金山工业区秧歌都被改编成了群众健身舞蹈。2015年,金山与上海市文明办、上海市妇联共同主办上海市民文化节“家和万事兴——上海市民家族家庭故事大赛”,该大赛旨在编写、讲演有关家史、家事、家风家训家教的故事,传承和发扬“好家风、好家训”,找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闪光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培育优良的乡风,让“海上之巅·厚德金山”浸润城乡文明,用文明乡风锁住美丽乡愁。在文脉传承过程中,金山区积极打造“百姓大舞台”“乡村艺术节”“文化艺术季”等乡土文化体验平台和传承平台,使乡土文脉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居民的日常生活中。

吕巷小白龙

二是艺术导赏满足群众新需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不曾停步。金山综合用好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开展“鑫视界”艺术鉴赏、金文讲坛等活动,创造“在家门口即可享受高雅艺术”的城市文化环境,让老百姓就近欣赏高雅艺术,提高艺术鉴赏水平,提升人文素养。艺术修身,崇文树德,正是“鑫视界”艺术鉴赏活动设立的初衷。名家讲座、名角导赏、名人展示,激昂澎湃的交响乐、引人入胜的书画展、经典不衰的传统大戏,不断提升观众的感觉和知觉,影响他们的心智。至今,这些活动的受益人数早已过万。“金文讲坛”是金山重点打造的阅读推广品牌项目,是金山的大师课堂。王德峰、鲍鹏山、王珮瑜、谷好好等知名学者和艺术家,陆续为金山百姓讲述文化和艺术的故事。2015年至今,“金文讲坛”已举办讲座85场,吸引观众超50 000人次,持续打造书香金山。梨园雅韵·大美金山——中华戏曲传承传播系列活动,以经典戏曲展演、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为载体,让越剧、京剧沪剧、锡剧等在学生中扎根传承,在社区繁荣发展,让传统优秀戏曲在金山的大地上深耕厚植,蓬勃开花。京剧《廉吏于成龙》、越剧《祥林嫂》等一幕幕经典大戏轮番献演,满足了金山百姓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让美丽乡村到处飘荡着戏曲乡音。

文脉传承,除了要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创新性保护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依据乡村文化的内在发展规律和肌理,整合要素和资源,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形态。(www.xing528.com)

一是融合文化事业和产业。金山农民画是金山优秀的民间文化艺术,历经四十年发展,已成为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金山区凭借金山农民画于2011—2013年度、2014—2016年度两次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同时,金山积极与路饮者、英雄朵云轩等品牌合作,设计制作了103种共计367个款式的产品,其中36种共98个款式已供应市场,拓展了金山农民画文化创意产品的国际影响力及品牌效应。金山结合打造多个农业休闲区,推动农、文、旅等产业的融合培育。在吕巷水果公园核心区建设土布纺织技艺水果公园传承基地,将土布纺织体验、土布贴画衍生品开发销售、土布时装定制等有传承个性的非遗形态,不断转化成文创产品,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在廊下郊野公园举办郊野咏春诗词大会、建设艺术人文景观等,让乡村游不只是看花看水,而是结合美景做足文化特色。田园音乐会、农事趣味赛、乡村艺术节等农事节庆活动,丰富了文化产业的内涵。让游客在乡村旅游中既可以感受传统文化,又可以体验民俗风情,“都能在活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盘菜’”。

在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让游客体验到乡村建筑、乡村活动中蕴含的生存智慧和精神世界,感知到当地的文化特色,领略乡村文化的内涵,促使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兴旺。

二是助推特色镇村建设。注重产城融合,围绕特色镇村建设,注重产业与公共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形成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特色镇村添灵气。枫泾镇积极建设科创小镇,聚焦枫泾文化产业升级,运用“文化+旅游”模式,积极建设精品民宿、沉浸式路演、漫创街区等多个项目,打造形成历史文化街区。枫泾镇新义村也正全力打造“中国故事村”,建设故事长廊,出版民间故事集,创编新时代感人故事,探索线上活动,让故事元素有机融合在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中,打造有活力的故事生态链。金山将提升中国农民画村的功能,打造集绘画艺术展示和体验、艺术品销售、培训研究等功能为一体的金山农民画特色村落。山阳紧扣海渔小镇的定位,挖掘整理包括民间文学、传统海鲜菜肴、渔民风俗等为一体的金山嘴渔村习俗,力争申报成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海渔文化馆、妈祖馆等载体,以海鲜美食为主体,以休闲小品为特色,展示了人文特色凸显的别样渔村。

特色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利用,能凝聚居民建设家乡的力量和共识。加强居民共同价值理念宣传,使其家喻户晓、深入民心,付之居民行动,从而让其成为特色镇村的精神支柱。

近年来,金山区从务实管用、提升有针对性的新高度,出台了《金山区关于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金山区街镇、金山工业区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工作的实施意见》《金山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金山区社区业余文化团队建设与发展扶持资金补贴办法》《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管理办法》等多个专项文件,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资源配送体系、非遗保护传承体系、社区业余文艺团队扶持、文物保护等方面细化、深化工作,缜密部署,做出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金山乡村文脉传承完善了制度体系。

廊下“莲湘”聚情

全方位推进的“一镇一品”建设,使特色文化走向村居、学校、企业等各类群体。廊下现有莲湘队35支,2万余人会打莲湘;山阳地区每4个人中就有1人懂民乐,千人民乐奏响山阳每个角落;金山工业区的秧歌团队有30余支,由中小学生、青年、老年等1 000多人组成;朱泾花灯从传统老艺人手里薪火相传,已经普及到全镇28个村居和20多所学校;吕巷镇有老、中、青22支舞龙队伍;亭林拥有覆盖全镇各单位的43支腰鼓队、万名鼓手的强大阵容,并形成了老、中、青梯队式发展模式。如今金山区每个村居都有自己的群众文化队伍,有效扩展了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覆盖面,形成了文化横向无障碍流动的趋势与平台。

金山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实行“五纳入”: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领导考核责任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文物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文物保护局面,开创“原址保护”“宅基地置换”“构件性保护”“迁移性保护”四种文物保护工作模式。非遗保护工作,在完善制度体系、培育传承人队伍、创建保护传承基地、落实资金扶持、传承活动策划开展等方面有了整体性、系统性提升。“非遗进校园”“非遗在社区”的传承效益更加明显。

金山农民画是金山区优秀的民间文化品牌,已“走出国际范”,也因其独特的绘画技艺,被列为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有数百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画艺术研究院、中国民间艺术博物馆等单位收藏。2015—2017年,金山农民画分别到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和泰国国家美术馆举办农民画展,到中国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开展交流活动,广受欢迎。2015年,《中国农民画考察》一书荣获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金山故事基础厚实,现有常年创作故事的作者80多人,故事演讲员100多名。首届中国故事节、长三角故事邀请赛、全国幽默故事会等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活动先后在金山区举办。金山现有“中国故事基地”和“中国幽默故事基地”之称,“年度中国好故事枫泾发布”也于2017年落地金山枫泾。金山“一镇一品”特色文化已经形成品牌,据朱泾镇文体中心主任高曙辉介绍,由当地80多位百姓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民俗风情剧《朱泾花灯的传说》,不仅走出朱泾,走出金山,登上市区正规舞台,还荣获第16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活动优秀项目奖。

推进乡村文脉传承,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看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的具体行动,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金山乡村文化,既积淀着金山人民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金山独特的人文底蕴,也是金山人文之城建设的丰厚滋养来源。“上海市金山区作为城市和乡村并存的典型城郊区域,近年来在急速的城市化推进过程中,不仅没有抛弃自身的乡村文脉,反而借助城市化提供的经济基础,卓有成效地进行了很多传承发展乡村文脉的探索和创新,使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呈现出和谐共荣的良好态势,为全国类似区域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金山乡村文脉传承,要深入落实“两区一堡”的战略定位,要不断汲取城市文明的优秀成果,深度融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面向全国,统筹用好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资源,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举措,促进金山乡村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金山乡村文脉传承,要深刻融入乡村振兴战略,保护和利用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古桥古树,结合农事节庆、传统节日,开展多形态的文脉传承活动,留住乡愁,实现文化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