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检测成绩分布
①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总成绩分布(如表4−6−2所示)
表4−6−2 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成绩分布
②一级指标成绩分布
a.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成绩分布(如表4−6−3所示)
表4−6−3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成绩分布
b.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成绩分布(如表4−6−4所示)
表4−6−4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成绩分布
c.创新能力成绩分布(如表4−6−5所示)
表4−6−5 创新能力成绩分布
(2)成绩分布分析
本次市场营销专业课程群建设学生能力检测班级为商务营销1601B班,检测人数22人。
本次检测预期合格以上(60~100分)的比率达到90%,优良率(80~100分的比率)达到20%。总体来看,本次检测总体合格率为86.4%,没有达到预期的90%,优良率为31.8%,超过预期。三部分能力的分布情况如图4−6−1所示, 可以看到,在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方面,学生的平均分数最高,达到了76分,专业知识获取能力次之,为68分,而创新能力最差,没有达到合格线,仅为49分,学生创新能力存在明显的短板。
图4−6−1 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分布图
各项具体检测指标得分情况如下:
①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均得分为68.2。合格以上(60~100分)的比率为86.4%,优良率(80~100分的比率)为31.8%,不合格比率为13.6%(如图4−6−2所示)。
图4−6−2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整体人数分布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下设两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市场信息搜集能力、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各占50%的比例。具体情况如下。
a.市场信息搜集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信息搜集能力平均得分81.4分,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59.09%,合格率27.27%,不合格率13.64%。
图4−6−3 市场信息搜集能力成绩分布
数据显示,近60%的同学在市场信息搜集方面具有较强的能力,27%的同学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数据收集,13.6%的同学在这方面能力较弱。
b.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平均得分53.2,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0,合格率68.18%,不合格率31.82%(如图4−6−4所示)。
图4−6−4 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成绩分布
成绩分布显示,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存在较大问题,大部分同学能够达到合格水平,基本能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市场信息分析与处理,但仍有近32%的同学不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市场信息的分析与处理。
②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50%,平均得分为75.82。合格以上(60~100分)的比率为86.36%,优良率(80~100分的比率)为45.45%,不合格的比率为13.64%(如图4−6−5所示)。
图4−6−5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成绩分布
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下设四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占20%;市场环境分析能力,占20%;市场营销团队合作能力,占20%;市场营销策划实施能力占40%。具体情况如下。
a.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机会识别能力平均得分80.9分,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81.82%,合格率13.64%,不合格率4.54%(如图4−6−6所示)。
图4−6−6 市场机会识别能力成绩分布图
81.82%的同学能够有效识别市场机会,熟悉基本概念,能够清晰辨析消费者特征进行市场细分。13.64%的同学能够识别市场机会,了解基本概念,基本能够辨析消费者特征进行市场细分。4.55%的同学不能识别市场机会,不了解基本概念,不能辨析消费者特征进行市场细分。
b.市场环境分析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环境分析能力平均得分76.4,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68.18%,合格率18.18%,不合格率13.64%(如图4−6−7所示)。
图4−6−7 市场环境分析能力成绩分布
68.18%的同学能够识别对市场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能够详尽地对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分析总结。18.18%的同学基本能够识别对市场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能够对市场环境进行一般的分析总结。13.64%的同学不能识别对市场营销决策有重要影响的环境因素,不能对市场环境进行分析总结或分析总结太片面。
c.市场营销团队合作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团队合作能力平均得分68.2,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50%,合格率18.18%,不合格率31.82%(如图4−6−8所示)。
图4−6−8 营销团队合作能力成绩分布
50%的同学能够很好地与团队其他成员协作解决市场营销问题,团队成员分工合理,团队工作参与度高,团队合作效果好。18.18%的同学基本能够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解决市场营销问题,团队成员分工基本合理,团队工作参与度一般,团队合作效果一般。31.82%的同学不能与团队其他成员合作解决市场营销问题。(www.xing528.com)
d.市场营销策划实施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市场营销策划实施能力平均得分76.82,成绩分布如下:优良率50%,合格率45.45%,不合格率4.55%(如图4−6−9所示)。
图4−6−9 市场营销策划实施能力成绩分布
50%的同学较好地掌握了营销理论与方法,能够运用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进行合适的市场营销决策。45.45%的同学能够理解基本的营销理论与方法,制定比较合适的营销决策。4.55%的同学不理解基本的市场营销理论与方法,不能进行合适的市场营销决策。
③创新能力得分情况分析
创新能力成绩占总成绩的10%,平均得分为49.1。合格以上(60~100分)的比率为31.82%,优良率(80~100分的比率)为4.55%,不合格的比率为68.18%(如图4−6−10所示)。
图4−6−10 市场营销策划实施能力成绩分布
创新创业能力下设一个二级指标,为营销策划工具创新应用能力。具体情况如下。
4.55%的同学能够很好地选择和应用新型现代营销策划工具进行营销工作;27.27%的同学能够选择和应用新型现代营销策划工具进行营销工作;68.18%的同学不能够选择和应用新型现代营销策划工具进行营销工作。
(3)检测结果分析
从检测成绩详细分布表及具体分值来看,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下设市场营销知识获取能力、市场营销知识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这三个一级指标的达标情况不一,且每个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达标情况也有较大差异,主要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合格率不达标,优良率达标。
图4−6−11 学生整体成绩分布情况
市场营销业务管理能力合格率为86.4%,没有达到90%(如图4−6−11所示)。二者相差3.6%,但由于这个班级的人数较少,仅为22人,1个人的比例为4.55%,所以实际上距离达标的差距仅为1人。从优良率上看,达到了31.8%,高出标准11.8个百分点,从人数上多了2人。可以看到,该班同学的整体业务管理能力较好,有19人成绩良好,仅有3人能力较差,并且在具体的二级指标测试中,这三人同样成绩较差。
第二,学生信息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不强。
学生分析与处理信息的能力测试显示,没有学生获得优良的成绩,有近三分之一的同学成绩不合格,说明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有待提高。
第三,创新能力不足。
针对创新能力的二级指标是营销策划工具创新应用能力,学生在这项能力上存在很大的问题,平均分数仅为49.1,没有达到合格标准。该项测试的成绩分布为合格以上(60~100分)的比率为31.82%,优良率(80~100分的比率)为4.55%,不合格的比率为68.18%。显示绝大多数学生在这项能力上存在很大的短板。
(4)与上一轮检测成绩的对比分析
本轮监测由于对成绩的构成进行了修改,因此无法完全与上一轮监测进行准确比较,从总体上看,上一轮整体检测平均分为72.82分,本轮监测成绩为70.58分,整体上分数有所下降。从一级指标看,上一轮检测中,市场营销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平均分为71.8分,本轮监测平均分为68.2分,下降了3.6分,专业知识应用能力上一轮检测平均分为72.7分,本轮检测为76分,提高了3.3分;上一轮检测中创新创业能力平均分为74.6分,本轮监测的指标为创新能力,平均分为49分,该项指标下降分数较高。本轮检测的创新能力主要通过考查学生运用新媒体进行企业营销活动的能力,分数偏低提示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需要极大的提升。但由于本轮监测的创新能力与上一轮检测的创新创业能力在内容上完全不同,因此该项不具有可比性。
(5)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检测结果,可从以下三点进行改进。
第一,改进教学方法,加强营销知识获取能力及营销知识应用能力训练,尤其是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训练。通过案例教学、日常练习、互动式教学、慕课、体验式教学等方式创新教学方法,打好理论基础,加强学生对分析方法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理实结合,提升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构建仿真实训与营销实战相融合的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地将理论知识融入实践,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教学模式的实践性、系统性、综合性,从而增强学生的信息分析与处理能力。
第三,加强创新体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加强新媒体技术运用,及时将最新的教学资源应用于教学活动全部过程,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各类组织举办的创业大赛、营销大赛和企业营销实践,切实提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营销策划工具创新应用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注释】
[1]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课程群是由内容上密切相关、相承和渗透,具有互补性的几门系列课程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并配备相应的教学素质,按大课程框架进行课程建设,进而获得整体优化,打造学科优势。二是课程群是某一学科内的诸多课程的集合,它以学科作为划分群与群的界限。三是课程群是指若干门彼此独立而又相互密切联系的课程,课程群建设是为了使各门课程协调发展、齐头并进、协同作用,讲究发挥整体效益,达到最佳效果。四是课程群是由承担不同任务,在内容上有不同特点,但为了完成共同的教育目标而形成的多个子课程有机组成的系统。——摘自:曹滨.后现代高校课程群建设思路及原则[J].高教研究资料,201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