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更多地关注教育的输出,以便对教育的投资及教学效果进行评估。“以结果为本的教育”恰能够保证学习达到某种具体的结果,使学习更具有实效,从而得到了西方教育界的青睐。
成果导向教育首次出现在Spady W.D.1981年发表的著作Outcome−based Instructional Management:A Sociological Perspective中。之后,Spady还多次撰文对成果导向教育理念进行阐述。1994年,Spady W.D.出版的《基于结果的教育:关键问题及答案》(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一书,将成果导向教育定义为“清晰地聚焦和组织教育系统,使之围绕确保学生获得在未来生活中能促进其成功的实质性经验”。[11]同年,英国学者罗纳德·巴纳特(Ronald Barnett)指出[12]:“新术语促进了高等教育允许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来获得知识,尤其是知识处理的结果和技能的跨学科形式。”紧接着,巴纳特提出了两个新的用语:能力和结果。这两个新词与基于结果的教育本质相同,但更为清晰。在高等教育界,尤其是在许多国家的认证体系中,测量教育产出结果并由此来评价学生的能力已成为大势所趋。
从某种意义上讲,Spady提出的OBE理念实现了教育范式的转换,在该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和是否成功远比怎样学习和什么时候学习更为重要。这其实与其他实际生活经验和工作实践如出一辙。无论形式多么重要,花多大精力去做,用什么方式去做,但与结果相比较,形式永远是为结果服务和提供支撑的,只关注过程和形式而忽略了结果无疑是舍本求末。(www.xing528.com)
关于学习成果导向,专家们还有类似的一些定义。例如西澳大利亚教育部门把OBE定义为:“基于实现学生特定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教育结构和课程被视为手段而非目的。如果它们无法为培养学生特定能力做出贡献,它们就要被重建。学生产出驱动教育系统运行。”[6]李志义教授将成果导向教育定义为:以学生的学习成果(Learning outcomes)为导向的教育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13]。上述定义从表述上看尽管不尽相同,但其实质均在于关注教育的产出结果,关注教育的培养实效。这对于今天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无疑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