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是指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有主观风险和客观风险,客观的风险是指实际的结果与预期结果之间的相对差异和变动程度。这种变动程度越大,风险就越大;反之,风险就越小。本文研究的主要指客观风险。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股份制作为企业运营的现代化方式,在中国整个社会中逐步获得认同和发展。从理论上说,股份制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享有充分的筹资自主权,同时也相应地要承担起融资风险。目前融资风险观念已逐步被人们接受认识。
风险有融资过程中产生的,也有融资方式不同,引起企业的最终利润分配不同,从而导致企业价值最大化的不确定性,后者最终体现在财务杠杆中起作用。
融资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主要有:
(1)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增大了融资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不再无偿供给企业资金,对具体某一家企业不会下达贷款额度。银行商业化的方向也已确定,商业银行已转变了银行所担负的政府行政职能的角色,成为社会资源调剂的中介,以银行的盈利多寡来体现资源配置效果。股份企业独立经营,其资金来源除了利润和计提的折旧外,不足部分全靠企业自己去筹集。目前中国商业化性质的银行实行存贷比例贷款,对企业贷款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的条件,实行择优贷款,主观上是为了银行自身的生存和盈利,客观上是合理地调整社会资源,因此不是任何企业都能轻易获得银行贷款。政府对于企业发行股票和债券筹资又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不是随时或随地就可以发行股票或债券。如果公司不能及时筹集到资金,势必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其生存有两个必要条件:其一,以收抵支;其二,到期偿债,也就是常说的企业的资金要能周转开来。否则便受到破产的威胁。香港的百富勤投资公司,因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造成一时周转资金短缺,公司发生财务危机,结果是股价大跌,最终破产清盘。(www.xing528.com)
(2)企业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增大了融资风险。企业融资可以发行股票、债券,也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取中长期信贷。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发展,资本市场必然将成熟并起作用,这样同时也会产生多种衍生金融工具。企业可以以不同渠道筹集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不同的资金来源,风险和成本不同。信贷资金来源要求企业定期还本付息,权益性资金来源虽不用考虑资金的归还问题,但股票投资者一般要求有较高的回报,一般企业对于自己的股利分红政策制定都是相当地谨慎,在一些理财专著中,有关于股利分配政策的研究,主要有四种:①剩余股利政策,②固定或持续增长的股利政策,③固定股利支付政策,④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①。股利政策的制定要根据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总资本利润率,大部分股东对企业的心理预期等情况综合考虑,确定合适的股利分配政策。所以融资渠道的选择要恰当,留利的比例要合适,否则会造成增加筹资成本,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果,增加企业的融资风险,不利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3)筹资成本的高增长性增大了融资风险。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时间相对较短,国家对金融市场管制较多。中央银行限定了银行信贷的基准利率,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一些调整。由于以前中国宏观经济发展战略决策的原因,我国经济增长大部分是靠增加投入来实现的。有些企业在原有经济运作模式下运作了几十年,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方式、改变经济增长方式谈何容易。由于国家以前的财政政策,给企业本身留利很少,很多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后劲不足等问题,曾一度出现了许多学者所说的“投资饥渴症”。为了筹集资金,各个企业不惜调动一切力量,造成了资金借贷市场上的混乱,“寻租”现象时有发生,巧立名目变相提高利率的现象层出不穷。有的“借五贷四”,有的附加手续费、咨询费、中介费、发行费、代理费、转让费等等,使筹资成本不断提升。这种情况下,有可能造成公司的盈利首先要转让银行和其他债权人,正如有的企业家所说:“一为银行打工,二为财政打工,三为企业留用”,以致企业的财务费用水涨船高。如果企业经营不善或决策失误,将无法实现预期筹资目标,给企业的发展和信誉都将带来风险。
(4)外汇汇率的变动性增大了融资风险。企业借入的外币资金,在还本付息时,汇率价格如果高于借入时的汇率价,必将增加企业支出,减少企业净收益。我国水泥行业的一大型企业柳州水泥厂,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借外债购买引进丹麦的成套水泥生产设备,制定了定期还债计划,由于所借外币汇率价格相对于人民币不断上升趋势,还了六七年外汇债,用人民币反映的帐面负债没怎么减少,原定的还债计划落空,导致水泥厂背上了沉重的包袱。90年代初期,尽管水泥厂产销两旺,却获利甚少,反映在帐面上没有什么利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