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政策促使得力,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十年动乱中,我国中小企业几乎是停滞不前的。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历史,也就是我国经济的发展史。因此,可以根据我国经济大发展历程,将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大致化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恢复时期(1949~1958年)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很少,而且多掌握在国外资本和封建买办资本手中。当时的中小企业,实质上是手工业和半手工业为代表的民族工业,力量很弱。建国以后,通过没收改造官僚资本,我国迅速建立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中国的企业可以说全部是中小企业,国家主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方面的政策,来促进中小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由于政策促使得力,中小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二、衰退时期(1958~1979年)

“二五”计划时期,为实现“大跃进”,各地一哄而上大办中小企业,这种急于求成的做法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给国民经济造成极大损失。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工业结构及不合理,造成极大浪费。“四五”期间大力发展地方“五小”工业,又盲目建立了一批小企业。在十年动乱中,我国中小企业几乎是停滞不前的。1976年10月,“四人帮”被彻底粉碎,中小企业的恢复性整顿工作同时开始。但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经济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合适的政策和做法。这一时期由于指导思想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出现了很多问题,如摊子铺得太大、布点重复等。同时,城镇集体企业受到很多“不公平”待遇,小集体街道企业无依无靠,农村社队企业条件更差。但这些企业是我国企业中迈向市场的先锋,率先积累了市场经验,为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超速发展时期(1979~1997年)(www.xing528.com)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对中小企业的认识日益深刻,发展中小企业的政策也更加明确。在改革开放初期经过调整,工业生产结构逐渐合理,但同时出现了小工厂盲目建设问题。随后,国家采取了一套扶持和搞活集体经济的政策,并对集体所有制工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之后,国家又对中小企业的另一部分——个体工商业采取积极鼓励、大力支持的政策促进其发展。这一时期,一方面对国有中小企业着重进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调整;另一方面注重发展多种经济形势,使中小企业中占绝大多数的个体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得到高速发展,逐步形成中小企业的“分户口”政策——个体企业、集体企业和乡镇企业政策。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路线,首先要搞活农村经济,接着是在城市中赋予中小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而大型企业负担较重的财政上缴任务和指令性计划的生产任务,从这一意义上说,是大企业支持了中小企业的改革。1987年10月,党的“十四大”召开,又确立了中小企业可以出售给集体和个人的政策。在加大改革力度的同时,也加快了对外开放的步伐,积极引进外资,“三资”中小企业在我国蓬勃发展起来。这一时期,从所有制形式和经济机制方面对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使各类中小企业都得到迅速发展,尤其是乡镇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已处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但由于对国有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较少,再加上国有中小企业要承担与国有大企业相同的义务,其发展较其他类型的中小企业要慢。这一时期也是国民经济体系逐渐完善的时期。中小企业越来越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统一的中央政策与各具特色的地方政策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格局轮廓逐渐突显,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呼之欲出,中小企业的发展达到了空前繁荣。

四、调整时期(1997年以后)

1997年10月召开的“十五大”和1998年3月召开的九届人大提出继续坚持“抓大放小”的方针,加快搞活国有中小企业的步伐。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顺利进行,国家经贸委宏观上指导中小企业发展的职能得到进一步明确,成立了专门负责中小企业改革与发展政策的中小企业司,中小企业地位得到空前重视,国有小型企业的改革取得了较快发展。同时,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发展条件及企业的实际情况,选择了改组、联合、兼并、股份合作制、承包经营、出售和破产等多种改制形式,制定了一系列可操作性较强的配套政策,并真正注意到把“放小”和“扶小”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多方位的支持体系,私营经济作为国民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法律上确立个体私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这一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进入了理性阶段,政府又对中小企业的单纯重视转为有理性地进行结构调整和重点扶持上,中小企业迎来了发展新纪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