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数据分析:个体与宏观特征的关系研究

数据分析:个体与宏观特征的关系研究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调查者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数据来自CGSS2010;通货膨胀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表1给出了未婚性别比、通货膨胀率、贫富差距等宏观变量,以及年龄、主观福利、个人收入等社会经济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图1给出了CGSS2010数据中,各年龄段中,我国农村男性未婚人数、已婚人数与未婚比例。综上,为了增强数据可比性,本文将观测值样本限制在22—40岁内进行分析。

数据分析:个体与宏观特征的关系研究

本文主要数据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和香港科技大学社会调查中心合作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项目(China General Social Survey,CGSS)。该调查始于2003年,已经进行了6次,本文使用的是当时最新发布的2010年数据。调查抽样涉及利用的总体信息主要来源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使用总体人口占比进行分层抽样:区(县)、街道(镇)、居委会(村)、住户和居民。该部分包含除西藏、青海、宁夏及港澳台等省份或地区之外的82个地级以上城市。剔除离婚、丧偶等观察值,样本共包含农村男性个体共2246个,22—40岁(含)共554个,包含554个已婚观测值,79个未婚观测值。

本文调查者性别、年龄、健康状况、婚姻状况等个体特征数据来自CGSS2010;通货膨胀率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11)》。被解释变量Yi是第i个被调查者的主观福利。调查问题是“整体而言,您觉得您的生活是否幸福?”,要求被调查者从数字1到5之间进行选择,5代表最幸福,1表示最不幸福。

表1 变量描述性统计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0)》和CGSS2010。

表1给出了未婚性别比、通货膨胀率、贫富差距宏观变量,以及年龄、主观福利、个人收入等社会经济特征变量描述性统计结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大龄未婚男性,更可能生活在性别比例失衡突出、贫富差距严重的农村地区。就整体而言,农村未婚男性在个人收入、健康程度、教育水平等个人社会经济特征上不劣于已婚男性。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农村未婚男性多项经济社会指标的离散程度都远高于已婚男性。这意味着,即使在未婚男性群体内部,其异质性也相当明显。就收入而言,在CGSS2010样本中22—40年龄段农村未婚男性人均年收入是17444元,略高于已婚男性(16384元)。不过,前者年收入的中位数是8000元,低于后者中位数(10000元);未婚男性最低1/4分位年收入仅为2000元,远低于同分位已婚男性(5000元)。另外需要指出的是,简单的描述性统计显示,样本中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在多项社会经济指标上都存在显著差异,仅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或定序响应模型比较二者主观福利差距,难以揭示大龄未婚对农村男性主观福利的异质性影响。

图1给出了CGSS2010数据中,各年龄段中,我国农村男性未婚人数、已婚人数与未婚比例。我国农村男性普遍早婚,年龄不大于40岁即1970年之后出生的农村男性,近半(48.83%)在不超过23周岁之前结婚。随着年龄增长,绝大多数农村男性都进入了已婚状态。超过32岁之后,农村大龄未婚男性比例已低于5%,超过37岁的农村男性未婚比例趋近于0。不同世代出生的农村男性,社会经济条件异质性也可能更大。综上,为了增强数据可比性,本文将观测值样本限制在22—40岁内进行分析。(www.xing528.com)

图2给出了不同年龄段农村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主观福利比较结果。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平均而言,未婚男性主观福利明显低于已婚男性主观福利,且前者主观福利随着年龄增长变动相当剧烈。分别在24岁、27岁、31岁处于谷值,这些年龄通常是农村能否成婚的关键年龄(刘利鸽,等,2011)。

图1 不同年龄段农村男性未婚人数、已婚人数与未婚比例(22—40岁)

资料来源:CGSS2010。

图2 不同年龄段农村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主观福利(22—40)

资料来源:CGSS201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