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资源有限、环境起伏的解释并不成功——陈平的见解

资源有限、环境起伏的解释并不成功——陈平的见解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环境涨落也有一个“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问题。笔者以为,陈平把“资源种类”多少和“环境涨落”大小看作影响分工发展的原因,并将其纳入“斯密定理”的做法,本身并不成功。

资源有限、环境起伏的解释并不成功——陈平的见解

陈平是研究物理学出身,后来转向经济学,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任教多年。他先是研究近代中国何以落后于欧洲的问题,后来又逐渐靠拢李约瑟难题,力图从分工、市场、技术等角度搞清答案。

陈平对中国历史和现实的问题是颇有见地的,改革开放初期就受到政府高层的重视。《人民日报》《光明日报》1979年11月同时发表了陈平的长文《中国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提出中国不需要“愚公移山”,而需要人工造森林,人工造牧场,恢复生态平衡,发展商品经济。陈平的文章一反国人“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宏愿,在当时简直是振聋发聩。陈平的见解为中国改革僵化的农业政策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陈平论证说,欧洲由于特定的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农牧混合经济(二元经济结构),肉类消费一直占相当比重。由于肉类消费需要大量香料做佐料,而香料却产于遥远的东南亚,这就使欧洲必须发展对外贸易,形成了开放经济。中国的情况差不多正好相反:特定地理气候条件形成了单一粮食作物的小农结构,社会内部不需要相互交换产品,加上与外部也缺乏交换产品的必要和可能,这就很不利于商品市场的发展。再者,中国长期实行闭关自守政策,统治者不准人们与外部文明进行交往,也就无法吸收其他文明社会先进的技术和文化,社会经济也就必然陷于停滞、落后。最后,单一粮食经济也使得统治者容易组建规模庞大的军队进行战争,结果中国历史上战争的规模就远远超过欧洲。社会环境如此剧烈的震荡、波动,经济、技术就无法积累,社会也就难以长期发展了。

2002年陈平又撰写了《从李约瑟问题到亚当·斯密困境》一文,该文认为中国落后的原因在于资源种类少、环境涨落大,两者直接影响了分工发展程度,进而影响到社会进步。他把这两点纳入斯密定理(分工受市场规模限制)之中,并称其为“广义斯密定理”。陈平论证说:分工除受“市场规模”限制外,还受“资源种类”和“环境涨落”的限制:如果资源种类很少,就会很不利于劳动分工的发展。具体到中国,以粮食为主的单一消费结构,成为阻碍劳动分工发展的重要原因。再者,如果环境涨落过大,系统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经常被破坏,那就不可能形成劳动分工。中国历史上发生周而复始的农民起义和王朝兴亡,使得环境涨落过大,结果社会向高级形态演化的过程常常被打断,生产技术往往无法延续和积累,许多重要的发明创造因王朝更迭而失传,结果后人不得不重复过去的发明创造(项目),重新开始技术积累。这样,中国社会就无法形成连续进步的系统,所以也就没有出现复杂的劳动分工,不可能产生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了。

我们认为,从理论上说,“资源种类”(太少)和“环境涨落”(过大)无疑会影响社会分工的发展。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极端情况:全社会各个地区都只生产唯一的产品例如小麦,那当然就不要指望有任何社会分工了;另外,社会经常处于“涨落”状态,并且波动幅度很大,整个社会将被“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所支配,当然也不会有稳定的社会分工。

不过,陈平用以得出结论的几个论据,对于结论来说则显得过于单薄了。

首先,把中国社会界定为“单一粮食作物”,是很难令人信服的。人们习惯的认识就是中国地大物博,自然产品几乎无所不有。光是粮食就有小麦、稻谷、玉米高粱大豆等等,其他农产品棉、麻、油(料)、瓜、薯、菜等可以说样样俱全。如此多的产品种类,何以就会成为产生商品交换的阻碍因素呢?(www.xing528.com)

其次,陈平对西欧外向型经济的解释,也显得太过肤浅:如果“香料输入”这一因素就能够使欧洲形成外向型经济,那么依靠“香料输出”的东南亚地区,不是更应当形成“外向型经济”吗?古代中国通西域的丝绸贸易(“丝绸之路”),通过缅甸、印度和我国西藏自治区的茶叶贸易(“茶马古道”),何以就没有使中国、缅甸、印度形成外向型经济呢?

最后,“环境涨落”的作用也过于笼统、无法把握。其实任何文明地域都存在环境涨落,英法百年战争就是长时间“环境涨落”的例证。环境涨落也有一个“幅度大小”和“时间长短”问题。社会相对稳定多长时间,才能够“促进”市场(和分工)发展呢?中国明朝延续了276年之久,即使除去明初社会尚未完全稳定时期,再除去明末社会重又陷入战乱时期,至少也有将近200年的稳定期吧?如果这么长期的稳定还没有引致市场扩张和分工发展,那就很难说“环境涨落”过大是破坏分工发展的原因。

笔者以为,陈平把“资源种类”多少和“环境涨落”大小看作影响分工发展的原因,并将其纳入“斯密定理”的做法,本身并不成功。他对近代中国落后原因的解释,缺乏起码的说服力。

不过也应当承认,陈平强调地理条件的作用,注意到“市场发展”和“劳动分工”的基础性意义,都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缺陷在于没有紧扣地理条件如何影响“市场发展”,并通过市场发展来影响“劳动分工”,结果也就未能令人信服地解答“李约瑟难题”。

胡适先生曾经提出社会科学研究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了解陈平的研究但不愿张扬姓名的朋友,套用胡适的这句名言评价说:陈平倒是进行了“大胆假设”,但“小心求证”的工作却没有做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