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学与人文融合: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总结

科学与人文融合: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总结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他用生产和消费来概括人与自然的两种新陈代谢即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时:生产包含人身和人类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经劳动的新陈代谢与消费的新陈代谢而复合成更大的系统,意味着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系统科学具有相似的特征。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限于论题和篇幅,本文以劳动的新陈代谢特征为例,只是初步说明和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的自组织系统理论特征或相当程度上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

科学与人文融合:马克思经济学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总结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把马克思的发现高度概括为两个,一个是唯物史观,另一个是剩余价值规律。他把“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喻为“就像达尔文发现了有机界的自然规律一样”。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虽然没有公布关于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但此前的《1857—58手稿》价值二重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事实上已经奠基,同年12月《物种起源》出版。那么,前后相差仅半年在柏林与伦敦公布的两个伟大发现,它们能否会通,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可以会通?

如前所述,自组织系统的耗散结构论较圆满地解释了单个原子与热力学系统、热力学系统与生物系统的联系,架起了物理学内部、物理学与生物学的桥梁,也就完整地解释了沿着物理系统-化学系统-生物系统-自然人系统即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由于自组织系统理论为新陈代谢建立了更加微观的理论基础,如托夫勒在评价普里高津的贡献时所指出的“把生物学和物理学重新装到一起,把必然性与偶然性重新装到一起,把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重新装到一起”[87],因此,物理学与生物学从而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科学群的会通不再是大而无当的题目。而由于自组织系统理论是现代系统科学的第二个重要发展阶段,因此,现代系统科学也就成为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两大科学群会通的宏观体系标志与桥梁。

当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社会性、劳动和需要三个本质时[88],从哲学层面上阐明了人的自组织系统性,当把劳动看成最重要、最基础的实践活动并揭示劳动的新陈代谢特征时,也就揭示了劳动的自组织系统属性,从微观上实现了自然人与社会人的会通。当他用生产和消费来概括人与自然的两种新陈代谢即两个对立统一的过程时:生产包含人身和人类生命的生产与再生产,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经劳动的新陈代谢与消费的新陈代谢而复合成更大的系统,意味着马克思经济学与现代系统科学具有相似的特征。马克思源自《1844手稿》的社会系统阶级结构批判,经过漫长的认识演化,结晶而成为劳动二重性的系统科学,社会系统研究向其子系统——经济系统研究的转换得以完成,阶级结构的产生及其对抗性关系由此得到科学的说明与论证,有了坚实的自然科学依据,马克思经济学的科学性与阶级性真正统一起来,完成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科学总结,从研究人的科学引出了自然科学下的人,打破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界限,真正把两者联结起来,实现了两者的会通。具体而言,自然科学里的新陈代谢概念改造成为劳动二重性的经济学范畴,其中,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关系转化为具体劳动,一部分人因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劳动条件而可以占有后者的劳动,社会系统阶级结构批判的结果被缩微、抽象和压缩、逻辑化成劳动二重性的经济学范畴,宏观的历史被缩微、抽象和压缩进了逻辑。劳动就是一个系统概念,既是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结构,也是必要劳动与剩余劳动的结构,还是劳动力与劳动对象、劳动主体与劳动客体的结构,劳动就是劳动系统。这就为物理学与政治经济学的跨界会通准备了条件。

劳动是马克思经济学极为重要的研究对象,限于论题和篇幅,本文以劳动的新陈代谢特征为例,只是初步说明和论证了马克思经济学的自组织系统理论特征或相当程度上的现代系统科学特征。而事实上,如劳动因果性与目的性的系统论控制论特征、生产力的系统论和协同学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二重性的超循环论特征及数学表达等,更多的说明与论证还有待展开。

【注释】

[1]李节,成都体育学院经济管理系。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5页。

[3]吴易风:《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马克思的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研究》,1997年第2期。

[4]杨柄:《马克思恩格斯论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规律》,《当代思潮》,2000年第3期。

[5]李成勋:《马克思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先声》,《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4期。

[6]韩立新:《马克思的物质代谢概念与环境保护思想》,《哲学研究》,2002年第2期。韩立新虽然没有直接以新陈代谢的中文形式探讨问题,但却明确地阐释了德文Stoffwechsel的内涵,很多与此有关的重大问题也有所涉及。如,作为物质代谢的劳动过程。

[7]郭剑仁:《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概念及其当代意义》,《武汉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8]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9]陈学明:《马克思“新陈代谢”理论的生态意蕴——J.B.福斯特对马克思生态世界观的阐述》,《中国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0]钱箭星,肖巍:《马克思“物质变换”思想及其循环经济引申》,《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作者提出:“物质变换”(或“物质循环”)的译法更能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更符合马克思《资本论》的语境。

[11]《资本论》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175页。

[12]卜祥记:《福斯特生态学语境下的马克思哲学——〈马克思的生态学〉的旧唯物主义定向》,《哲学动态》,2008年第5期。

[13]如何看待资本主义社会的系统性与系统内部结构的性质,是一个重大的原则问题。较早的可参见商德文:《系统论与经济学革命》,《系统辩证学学报》,1995年第2期,最近的可参见彭宏伟:《资本总体性——关于马克思资本哲学的新探索》,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第27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72页。

[16]卢卡奇在晚年自述早期思想认识中,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局限自我批评说:“《历史和阶级意识》跟在黑格尔后面,也将异化等同于对象化。这个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对《历史和阶级意识》的成功肯定起了极大的作用”,“而对象化这种现象事实上是不可能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消除的”。而促使卢卡奇有此转变的,是“无论何时,时至今日,我仍旧记得马克思关于客观性是一切事物和关系的基本物质属性的论述对我产生的惊人印象”,“对象化是一种人们藉以征服世界的自然手段,因此既可以是一个肯定的、也可以是一个否定的事实”。参见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杜章智、任立、燕宏远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新版序言(1967)”,第19页,第33-34页。对于卢卡奇的有关认识,可以参见韩立新:《对象化与异化是否同一——“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的重新解读》,《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50卷第1期。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9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8页。

[20]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了马克思,这是相当范围内颇为流行的见解。但从马恩之间的书信看,这一点是值得考证与商榷的。

[21]弗·卡约里:《物理学史》,戴念祖,译,范岱年,校,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64页。

[22]恩格斯:《三个版本的序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1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600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675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67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

[27]恩格斯在《反杜林论》里引用的也是这个版本,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13页,第805页的注释10。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91-292页。

[29]《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第1393页。

[30]《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第1394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0页。

[32]感谢中央编译局,他们2015-08-21 10:23在网站上答复我说:“物质变换”所对应的德文是Stoffwechsel,可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76年历史考证版第2部分第1卷第1分册第244页第35行(MEGA II/1.1 S.244 Z.35)。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版序言”,第7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29页。

[35]恩格斯:《1882年12月19日致马克思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127页至129页。

[36]何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37]孟氧:《经济科学与量子力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孟氧教授基于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革命和70年代现代系统科学第二阶段自组织系统理论的大背景,尝试将经济科学与量子力学结合探讨,并且提出了经济学的社会场论,特别难能可贵的是在量子力学与经济学中引入生物学的中间环节,并且用普里高津的研究做了提示。

[38]保罗·伯克特,约翰·B.福斯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新陈代谢、能量和熵:超越波多林斯基神话》,Metabolism,energy,and entropy in Marx's critique of political economy:beyond the Podolinsky myth,Theory and Society,Volume 35,Number 1,February 2006,pp.109-156(48)。

[39]薛定谔:《生命是什么》,李泳,译,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第174页。

[40]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第69页,

[41]薛定谔:《生命是什么》,第7,8页。

[42]普里高津:《从混沌到有序》,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262页。(www.xing528.com)

[43]魏宏森,宋永华,等:《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208-213页。

[44]魏宏森,宋永华,等:《开创复杂性研究的新学科——系统科学纵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

[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86页。

[46]严格地讲,目前要把人类使用核能的情形包括进来。

[47]例如,以下表格是1956年日本对劳动强度的分级。数据来源:于永中《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1996年第4期。

[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458页。

[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89页。

[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33页。

[5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4页。对亚当·斯密的书的出版时间,中文版注释10纠正为1776年,第433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5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6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9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4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2页。

[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9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9页。

[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0页。

[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291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19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3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2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22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85页。

[66]《资本论》第三卷,第713页。

[67]《资本论》第三卷,第713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86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6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6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56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第43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8页。

[74]http://www.mlwerke.de/me/me23/me23_049.htm#Kap_1_1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35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208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60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61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632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第7562页。

[81]《资本论》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24页。

[82]http://www.mlwerke.de/me/me24/me24_007.htm

[83]http://www.oed.com/view/Entry/117160?redirectedFrom=metabolism#eid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125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61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第407页。

[87]阿托夫勒:《前言:科学和变化》,伊·普里戈金、伊·斯唐热:《从混沌到有序》,曾庆宏,沈小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第5页。

[88]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办公室编:《2006年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成果选编》,北京:学习出版社,2007年,第10-1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