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创新: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所以仅仅创办企业不一定是企业家,只有创新性地开展经营活动才是企业家。钱德勒认为,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家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的经理人员就是企业家。第一代主要是农民出身的企业家。其二,我国企业家的理性意识不足。其三,我国尚未形成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

创新:企业家的唯一标准

企业家是一个复杂的、多含义的概念。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企业家内涵进行了大量论述,但是迄今一直没有达成共识。“企业家”最早来源于法语中的Entrepreneur一词,有冒险家之意。法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坎蒂隆首先把企业家这一概念引入到经济学中。在1755年出版的《商业概览》一书中,他首先提出了企业家的概念,并把每一个从事经济行为的人,即按照固定价格购买而按不同价格出售商品的人称为企业家。古典经济学家边沁认为,收取贷款利息是企业家持续创新的创造性过程。萨伊认为企业家是生产要素的结合者和协调人,在《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他将企业家定义为“预见特定产品的需求以及生产手段,发现顾客,克服困难,将一切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的经济行为者”[3]。美国经济学家奈特在《风险、不确定性和利润》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企业家的有关理论。他认为企业家是不确定性的决策者,其首要功能是承担风险。在奈特的理论中,对不确定性与风险作了区分。他认为可以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是风险,无法估计概率的不确定性才是真正的不确定性,企业家承担的是不确定性而非风险。科兹纳在其著作《竞争与企业家精神》中,将企业家定义为:“具有一般人所不具有的、能够敏锐地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的洞察力的人。”[4]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最早将企业家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提出并进行研究,他认为,一般商品交换过程中,由于买卖双方都不能准确预测市场的供求情况,因而造成市场发展的不均衡,而企业家则是消除这种不均衡的特殊力量。企业家是不同于一般职业阶层的特殊阶层,他们的特殊性是敢于冒险和承担风险。

约瑟夫·熊彼特经过论证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企业家,企业家是经济发展的带头人,是能够实现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创新者,他将企业家视为创新的主体,其作用在于创造性地破坏市场的均衡。动态失衡是健康经济的“常态”,企业家正是这一创新过程的组织者。只有通过创造性地打破市场均衡,才会出现企业家获取超额利润的机会。创新是判断企业家的唯一标准。熊彼特认为企业家是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即建立新的生产函数的人,因而企业家必然是创新者。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家或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是有目的、有组织的系统创新,从产品创新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形式创新等。创新就是改变资源的产出,就是通过改变产出和服务,为客户提供价值和满意度。所以仅仅创办企业不一定是企业家,只有创新性地开展经营活动才是企业家。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家是创新的催化剂,他们把热情与技能、决心结合在一起,将思想转变为了成果。哈耶克认为,凡是创造“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人,凡是负责“人与人之间合作”这项专业工作的人,都叫企业家。企业家是获利信息的敏感者,会随时利用机会进行套利。利本斯坦则认为,企业家是避免他们所属的组织出现低效率,从而取得成功的人。钱德勒认为,由一组支薪的高中层经理人员所管理的多家单位企业即可适当地称为现代企业的经理人员就是企业家。可见,在西方学者眼中,企业家是组织者、风险承担者、创新者、决策者、套利者、资源管理者、人力资本所有者。

我国学者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企业家的概念也进行了不同的界定。主要观点有:企业家是企业的经营代表人,是具有企业家才能的经营者,是承担企业经营风险的人,是经营人力资本的职业经理人,是掌握企业控制权的人,是高层管理人员或经理人员,是企业剩余的索取者。北大国发院联合创始人张维迎将改革开放以来的国企业家划分为三代不同类型。第一代主要是农民出身的企业家。他们是农民转变的企业家,农村的能人,主要在制造业、商业方面有所建树;他们视野不宽,但吃苦耐劳。第二代主要是党政干部和事业单位知识分子出身的企业家,出现在1988年之后,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的“下海潮”中形成的企业家。他们有的在政府工作过,受教育程度较高,出过国眼界开阔,能够对国家发展趋势作出更好的预测,也有办法获得第一代企业家无法获得的资源。第三代主要是海归派和高科技出身的企业家。他们主要从事高科技、互联网行业,具有国际视野,能拿到国际资本。

与西方企业家相比,无论是从历史时间还是从所处环境看,当代中国企业家的成长过程,既有与西方企业家早期历史阶段的相似性,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还表现出某些不足:其一,当代中国企业家队伍是以业主制企业家为主体的,远不能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国现有企业中,大多数属于中小企业,这就决定了我们的企业家队伍的性质。而其他类型的企业家群体,技术专家型企业家、管理型企业家和复合专家型企业家主要分布在大型国企、大型外资企业及少数较为发达的民营企业之中。其二,我国企业家的理性意识不足。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缺少现代理性和科学精神,加之中国经济改革之前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会,企业家无从接受现代理性精神的洗礼。因此,从改革开放初期到今天,在企业家的精神现象领域中出现了大量的盲目性、冲动性等非理性行为。其三,我国尚未形成职业化的企业家队伍。大部分企业家或者属于政府任命的国有企业家,或者属于自我创业的企业家,在市场中还没找到拥有充足职业化资源的企业家。与西方相比,我们还没有进入“经理革命”阶段。因此,企业的发展只能依赖现有企业家自身的摸索和学习,这极大地影响了企业家群体的成长。其四,最根本的是当代中国企业家对企业家的性质缺少认知能力。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初期,大部分企业家已经初步学会了赚钱生财之道,但他们对企业家的精神内涵还缺少足够的领悟与认知。当然,这需要一个漫长的实践、学习和反思的过程。[5](www.xing528.com)

同时,中国企业家还具有特殊的优势:首先,中国企业家没有经过职业化的训练固然是一个缺陷,但是,在全球化时代西方企业家的种种经验、理论可以被我们直接借鉴或使用,可以免于一些由于自我摸索而走的弯路。这就是当代中国企业家的“后发优势”。其次,企业家阶层有着较强的学习和吸收能力。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的第十三次全国范围的企业经营者年度跟踪调查结果表明:我国企业经营者越来越重视学习,大部分企业经营者认为其个人学习能力处于中上水平。最后,中国的企业家群体具有浓厚的人文精神传统,在当代中国企业家身上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一是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和英雄主义气质。中国企业家传承了几千年的君子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传统,努力在商海中追求卓越,超越自我。二是深厚的“和合”伦理精神。在中国企业家身上,较集中地体现了儒家重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文化气质。他们注重各种人际脉络资源,主动搞好与政府、社会、员工、朋友、邻里的关系,从而为自己的事业寻求发展机遇。三是有自觉的社会责任精神,许多企业家致富不忘回报社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6]

理论文献表明,企业家是一个随着历史的进程而不断演变的范畴。中外学者根据不同的研究目的对企业家进行定义,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大多只是反映了企业家本质的某一侧面,而没能全面概括和界定企业家这个概念。综合上述国内外学者对企业家概念的解释,从广义层面理解,企业的创新创业者、企业的产权所有者、企业的经营决策权力持有者和企业家的风险承担者等都可以称为企业家。[7]

在现代工业化社会中,企业家被称为经济的“发动机”,纵观近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任何一段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背后都有企业家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企业家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体,在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变迁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不管是各种生产要素的积累、配置,还是技术或生产组织方式的改进,都离不开企业家的判断、决策和组织。40多年来,中国企业家队伍为中国社会创造了财富,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也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企业家队伍也肩负着更大的责任,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因此,如何锻造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群体,涉及中国未来的创新潜力的发挥,也影响着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