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全新体验:最小成本实践

实现全新体验:最小成本实践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诸多体验感知复杂、需要很多细节补充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整体体验,的确不太好用MVP的模式来探索。确定试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期和判断标准,否则所谓的“迭代思维”就会流于形式。有不少自认为了解迭代思维的互联网公司,会反复做最小成本版本和A/B试验,却从来不复盘,也不关心过去判断的正误,那跟没有做迭代并没什么区别,是属于“自上而下式的设计”,不是基于用户的“自下而上式的设计”。

实现全新体验:最小成本实践

最小成本尝试是为了验证新体验的方案和我们的判断是否奏效,需要满足以下三个要点:

·不能过于简陋和变形,导致无法验证判断的正误;

·在这个基础上,成本最小化完成尝试的方案;

·尝试前要确定预期和判断标准。

第一点极为重要,有不少人听说了MVP(最简可行产品)的概念,就为了MVP而MVP,做出的产品其实离原本想实现的用户价值差别很大,最终结果不好,但这也很难证明是对用户价值的判断有问题。假如我们做外卖平台,对核心用户价值的判断是餐品的多样化,那订餐流程哪怕在线下也没有关系,确保订餐时用户能订到各种各样的餐品就好了;但假如我们对核心用户价值的判断是线上支付的便捷,那订餐流程先在线下搭建就没有任何意义了。

对于诸多体验感知复杂、需要很多细节补充的产品,对用户来说是一个整体体验,的确不太好用MVP的模式来探索。比如游戏这种娱乐化产品,就不太好在画面、音效、游戏性等方面有偷工减料的同时还能验证用户需求,最多会在删减主线的情况下给出内测版本,也绝不会只给太简陋的版本。

的确存在无法将功能删减为最低成本形式的产品,但这并不多见。我所见到的大部分对MVP判断失误的情况,实际上都是“做多了”而非“做少了”。尤其是过去几年参与创业潮的传统行业的老板,由于对互联网用户的价值和体验判断并不准确,也不熟悉迭代思维,于是刚开始就做了大而全的App,最后钱花了不少,却看不到问题:因为不是MVP,相当于同时在验证无数问题,结果就是每个问题都验证不出(我们也要警惕那种大而全的产品项目和运营项目,以头脑风暴和闭关的形式输出一份复杂的执行手册)。

知名的二手书产品多抓鱼的创始人猫助是这么描述她的产品的第一个版本的:“我们找了一些可能有意愿卖二手书的朋友,然后说‘如果你想卖书就@群主,群主会给你约快递,最后群主会单独把钱打给你’。群主收到书之后会把书名写在Excel里,然后再发到群里说‘我们今天上新了,快来挑挑你喜欢的书’。这就是最早的多抓鱼。”这是我见过的最典型的MVP之一。(www.xing528.com)

有了MVP的判断后,我们就要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了。对于创业公司和从0到1的产品,无须多说,投放到目标市场就可以了,以某些营销策略让用户先能够使用产品。更常见一些的是大公司的试验方法,通常有:

·灰度(或称小流量)试验;

·A/B试验。

灰度试验是选定一部分特殊目标用户,或者随机选定一部分用户,先行试验。这其实也是从可控性方面成本最低的方法,目标通常是查看有效性和有哪些异常问题需要解决。在比较大的公司和平台,会有健全的灰度试验工具和方法论,用以检验每一个上线的功能和策略的有效性,也会监控它们是否引起严重的问题。在较小的公司,则需要技术人员手工实现了。

A/B试验其实是灰度试验的进阶,即同时投放到市场中两套拿不准的方案,看哪个方案效果更好、问题更少。真正将A/B试验的效果发挥到极致的是脸书,而国内的效仿者字节跳动在这方面的功底也非常深厚。它快速试验的方法论和技术能力已经是顶尖的,有专门的Growth(增长)团队在提供方法论和技术能力方面的平台支撑,赋能给每一个项目团队,以此形成了流水线工厂一般的制造能力。甚至有传说,连它旗下产品“西瓜视频”的名字都是从几十个名字里试验得到的最佳用户选择。

确定试验方法的同时,一定要有明确的预期和判断标准,否则所谓的“迭代思维”就会流于形式。有不少自认为了解迭代思维的互联网公司,会反复做最小成本版本和A/B试验,却从来不复盘,也不关心过去判断的正误,那跟没有做迭代并没什么区别,是属于“自上而下式的设计”,不是基于用户的“自下而上式的设计”。

一些抽象的用户价值的试验,可以以用户对产品模式或产品功能的反馈为标准,更需要调研结论来做支撑。如果要验证业务效果,比如用户增长、留存等,则需要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有效的特征,才能证明收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