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纯粹用户的视角看,我们在创造价值差或者体验差,而从企业的视角看,我们在创造成本差,即能否用更高效的手段达成同样质量的体验。在极端情况下,甚至可能是用户使用体验没有太多变化,而成本大大缩减,导致行业价格大幅下滑,带来用户价格体验的大幅提升,比如现在发送微信消息和当年发送短信消息比,平均成本已经下降了不止一个台阶。
不管是创造体验差,还是创造成本差,相较旧体验的行业和产品,我们使用的方法无非就是两种: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这也是我们在思考供给侧逻辑时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做得比别人好,肯定不能只是靠把用户价值和供给逻辑分析清楚,还要关注到底能否更低成本地达成预期。比如,我们都知道智能手机的屏占比越大越好,甚至做成透明的更佳,可是我们不具备这种技术创新能力,或者说成本无限高,那其实整个产品逻辑就没有意义。
模式创新通常源于新要素进入市场,能够依赖新要素对旧模式进行改造,从而从成本和体验上达成俱佳结果的方式。
互联网史上的几次核心的新要素进入都带来了模式创新的知名产品,如下表所示。其中移动支付这个新要素带来的更多是基于位置的服务(LBS)产品的兴起。它们的创新更多是极好地抓住时机,在新要素的生态下探索出了新的用户体验方式,让用户体验差变得非常大,比如出行领域的网约车与出租车比较,叫车效率和车上服务的体验差很大;抖音较过去优酷等PC端网页产品,沉浸式的交互体验和更便捷的UGC(用户原创内容)模式都制造了体验差。
新要素带来的新机会(www.xing528.com)
也正因为巨头公司往往都是模式创新中的佼佼者,才让更多的草根创业者看到了曙光,认为互联网创业都应当是这样的模式创新。但实际上很残酷的是,模式创新所需的天时、地利、人和的要求都非常苛刻,且像过去那么密集的新要素兴起的机会已经暂时没有了,下个新要素是什么,什么时候会来,其实是遥遥无期的。而在当下要素已经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指的是以PC、智能手机、移动流量为基础的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时代),再想突破一个新模式,几乎是不可能的。也许唯一可以考虑的,就是即将到来的5G时代,在更快的流量这个新要素下可能有少量的模式创新机会。
在互联网核心要素比较稳定的阶段,技术创新才是比较常见的创业形态。这个技术未必指的只是工程代码那样的技术,也包括算法技术、硬件技术,甚至辅佐运营市场的技术、项目管理的技术等。总之,是否能够利用现有的能力,让供给侧有更高效、更低成本的运作方式,都是可以做技术创新探索的。
腾讯在2018年提出了产业互联网的口号,做了不少调整,集中精力做B端供给侧的改革,也是认识到在消费侧变革创新的机会没那么多了,或者反过来说,供给侧的创新空间还很大。实际上,我们回过头看过去互联网产品的创新模式,的确大多是消费侧创新,要么是产品体验变好(搜索、通信、购物、打车),要么是运营侧的手段更熟练(补贴大战、会员体系、增长黑客),绝大多数公司赶走了硅谷来的敌人,靠的也并非技术创新,而是类似的模式创新下,对本地化运营的熟悉程度。这些新兴模式背后的技术基础甚至产品逻辑(无论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移动支付,还是人机交互规范、数据思维、敏捷开发方法)的核心能力几乎都来自大洋彼岸。
因此,可以预期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新要素没有来到的时期内,踏踏实实做技术创新的公司会有更多机会,像人工智能这种在消费侧价值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领域(比如搜索、推荐、调度分单、智能营销),在许多供给侧的价值创造方面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