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用性指的是让用户达成预期目的,通常也是核心用户价值的体验。我们举个例子,对于外卖产品来说,以下几个形态,实际上都具备了可用性:
·电话:打电话给店家,直接跟店家订餐;
·微信:加了店主的微信,给店主留言订餐;
·代购:打电话给外卖代购,他们记录下来,再人工订餐;
·公众号:餐厅是连锁餐厅,可以在它们的公众号上订餐;
·外卖平台:外卖平台在线选择餐厅和餐品订餐。
不管是很传统的电话订外卖方式,还是如今已经惯用的用外卖平台在线订餐的方式,或笨拙,或便捷,总之都能订到同样的餐品,从可用性上来讲,这些方法都是接近的。
这样看来,可用性是不是很容易达成呢?其实未必。订餐看似是很容易满足的需求,但要做一个外卖平台很好地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基本诉求,并不是特别容易。(www.xing528.com)
我身边的一个朋友,吃汉堡只选汉堡王,而在他平时生活、工作的区域里,外卖平台A有汉堡王,B没有。这时,哪怕B作为外卖平台,有顺畅的下单体验、完善的会员体系、丰富多样的菜品选择,在我的这个朋友的价值认知里,B就是没有可用性,因为订不到他想吃的餐品。
再比如,有的高校不允许外卖员进入校园,而学生从宿舍出来到门口取餐的路程太长,尤其到了冬天之后,几乎没有学生愿意在平台上订餐。这类问题也属于体验严重到了一定程度,导致产品完全不可用的情况。
因此定义清楚了基于产品价值定位的产品可用性,就要先确保绝大多数场景下,用户能够达到自己的目的。阅读类工具在地铁或者停车场无法联网获取信息,那么是否可以做预加载?汉堡王餐厅不提供官方合作配送,那能否由平台想办法代购?外卖员无法进入高校,是否可以招募学生骑手来完成最后一段路的配送?这些看似都是“非主流”体验,但对于有些人的使用场景来说,就是可用与不可用的区别。
许多产品并不区分用户体验的层次,认为只要是用户反馈和需要的都要加以关注和解决,这最终会影响可用性,甚至直接导致产品不可用,核心价值丢失。
还是拿外卖平台举例,我记得早些年补贴大战的时候,多家平台都在重要节假日狂烧钱,砸补贴。一个活动日,补贴力度非常大,但是天气很差,各个平台的运力供给不足,最终订单量飙升。它们的业务目标也许都完成了,但用户的感知极差,大多数订单都超时了,不少订单在一个多小时后也找不到骑手接单,因而被取消。这种对可用性的破坏就是非常致命的。如今我们看到,电商、外卖、出行平台在消费者一侧的补贴会非常谨慎,大规模的补贴背后,都要确保快递、送餐和司机的运力充足。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大型的促销活动,比如“双11、春节等,各个平台的服务器性能都要提升到比前一年翻几倍的程度。如果产品无法正常使用,一切都是瞎扯。
在任何场景中,都要先确保可用性,这是用户体验的基础。如果映射到产品价值的第一个公式里,可用性差的产品,体验一定是零,没有任何商量余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