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反复提到用户心智,在用户价值的定义中我们也要关注用户心智,因为用户价值是主观感受,而非某种逻辑推断的客观结果。这与经济学里的价值概念是一致的:不存在人,就不存在价值;价值是人判断出的使用价值。沙漠中的一杯水和卧室里的一杯水的构成元素一模一样,量也一样,但价值显然不一样。同样的外卖服务,对于日常加班到半夜的上班族和平时很清闲的退休大叔来说,价值也完全不一样。
在讲述用户需求的时候已经提到,需求的主体是完全不同的用户,需求也有不同用户在不同时空下的约束条件,因此用户价值也必然是变化无常的。在20年前,大家对低画质游戏的接受程度显然要比如今高得多,《超级马里奥》和《坦克大战》在当初的用户价值也高得多。现在,用户锚定的价值已经有了巨大的变化,用户对游戏的需求,用户认可的价值标准,高出了不少。
常见的反面例子是成本决定论。在经济学上有“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这个理论说不通的地方是,为什么劳动就一定能创造价值?成本更高的劳动者的劳动是否一定能创造更大的价值?一个木匠做出的椅子和一个博士毕业生做出的椅子,后者一定能卖出更多的钱吗?显然很荒谬。
知识付费领域有非常好的实践案例供我们参考。如果对知识付费的产品(比如得到、知乎大学、极客时间等)比较熟悉,就会发现,这些产品的导师未必都是每个领域最顶尖的专家,而是很优秀的内容输出者。他们制作的内容,更容易被读者接受,因为在这样的产品里,“能否轻松有效地获得知识和经验”才是用户价值判断的标准,“老师是不是很厉害”其实并不是用户价值的标准。(www.xing528.com)
另外,这些知识付费产品通常来说都会刻意制造一些“价值感”,让原本很枯燥或遥远的学术知识转化成生活中的知识工具,比如经济学的课程或专栏会强化与生活相关的许多经济决策的内容,讲述新闻里经常听到的中美贸易战的幕后故事;产品相关的课程和专栏也会尽力让更多哪怕不是产品经理的用户觉得,把产品思维运用到工作和生活中会很有价值,甚至可以把自己当作产品进行迭代,等等。
许多学术专家都把注意力花在批判这些课程细节的不专业上(毕竟要做延展性的处理总会有不太严谨的地方),却忽视了用户的感知层面,他们非常在意“能否快速学习”和“能否对自己有帮助”的价值感。这的确需要很多快餐式的知识,而非教材式的知识。若是把知识付费产品都做成枯燥的教科书,严谨倒是有了,却可能丧失其重要的用户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