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确定我们关注的需求是“游戏”还是“碎片化的娱乐”呢?这就要考虑到每个用户的需求有不同的层次。你从不同的维度去关注,就会有不同的发现。通常来说,我们要找到最适合当下关注的层次,而不是只采用直觉上感知到的层次,这些层次有可能是表面的,比如对某个工具的诉求,也有可能是深层的,比如人性的欲望。
一个人表面的需求是健身,背后的诉求可能有很大差异,有的是减脂,有的是增肌。在这些背后,又有各种不同的需求,比如我认识的朋友A因为追求女生失败,立志变得更瘦、更帅;有个比较胖的同事B前段时间去体检,结果多项超标,为了健康减肥;同学C是为了锻炼肌肉,以便参加更多刺激的项目。这些需求的背后,可以归纳到人性里的社交需求、安全(健康)需求和娱乐需求。
对这些需求的拆分其实并没有固定的方法论,无非就是多问一句“他为什么需要这个?”据说有一个产品经理思考问题的法则,就是无论任何事情,都连问6个为什么。倘若有时候你觉得“他居然会这样想,不可思议”,一般就是因为对用户需求的拆解没有那么清晰。在认知用户需求时,要做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由于我们只看到了用户的表面需求,情理之中是由于我们看到了这个需求背后的原因。
当对用户需求进行多层次拆解后,在每次做产品决策时,就要关注每一层的需求是不是都有效满足了,而不是只关注其中固定的一个层次的需求。当有的层次的需求彻底无法满足或者用别的途径能够满足时,我们的产品就会失效。例如,朋友A追求的女生很快有了男朋友,他可能一怒之下就不来健身房瘦身了,这时候无论怎样讲瘦身的好处都很难把他拉回来;或者同事B发现健身的效果不够好,不如节食效率高,也可能放弃健身。
为什么说深层次的需求持久永恒呢?我们任意反推一个用户的需求,就会发现需求更深的层次,都可以定位到同样的一些本质需求。表面上看,抖音是这几年刚刚兴起的,且不说古代,就是一二十年前,都没有人有“用抖音看短视频”的需求,可是这个需求的底层是“打发时间”,就这个需求而言,古代人可能用乘凉和看戏解决,近代人用听收音机、看电视解决,当代人用抖音解决,这是一致的。
获取社会认同感的问题,当代解决的方法有在直播里打赏,在线上社区交流,在游戏里买华丽的装备,古代则有养门客,结识文人墨客,出书等方法。盼着当红明星用微博转发自己的心理状态,跟过去盼着哪个诗人在文字里提到自己名字的心理状态,实则源于同样的诉求。
从衣食住行、购物的生活需求,到社交、成就感、归属感这样的精神需求,深层次的用户需求没有变过,大都写在我们的基因里(天生的)和国家民族文化的基因里(后天获得的)。
我和老张的讨论
老 张:我首先想提出质疑的是,用户需求都有边际收益递减的阈值吗?按照我的认知,用户的欲望是无穷的,这不也是经济学的基础吗?过去的人总说温饱最重要,现在大家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了,接下来要吃得更好,住得更好,这不会停止吧?
刘 飞:从宏观视角讲,人的欲望自然是无穷的,能活80岁肯定不会愿意只活60岁,能吃山珍海味肯定不会吃快餐汉堡。在宏观群体视角里,整体的欲望是在逐步增大的,但不同年代的微观欲望不会脱离时代,自己膨胀。比如这个年代平均年龄是80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活到80岁就是一个很明显的阈值,超过这个阈值,依然有收益,但由于会有“已经可以寿终正寝了”以及“同龄的好朋友反正也都不在了”之类的想法,80岁后的人再活下去的收益就会递减。
这其实就是我们讨论过的社会心智在起作用。每个人的欲望还是受环境影响的,需求对比的永远都是身边的人,需求满足程度比身边大多数人好一点,这就是心理收益最大的时刻,再好出几倍,其实就没有太大意义了,感知不明显。(www.xing528.com)
老 张:另一个问题,就是你举的乔布斯的例子,我怎么知道我对用户的判断是不是准确呢?是按照现在的判断果断执行,还是继续做调研?反复做调研会不会导致一直开不了工呢?但贸然开工,我们又没有乔布斯牛,这怎么办?
刘 飞:放在手机行业,这确实是个大问题,所以手机行业不太适合创业者贸然进入,雷军这样的大佬才比较容易集结一个专业团队做出好的判断。手机的生产成本高,试错空间小,手机市场留给一个创业者和新人的尝试机会不多,一两代都做不成,很可能要退出市场。
绝大多数互联网产品其实存在较友好的试错环境,不管是App、H 5(超文本标记语言的第五次重大修改),还是小程序,完全可以用最低成本的方法先尝试,说改就能改。既然如此,就不需要事先做大量调研,有了初步判断,就可以基于它快速落地执行,然后由结果反推自己需求判断的准确性,持续修正。
老 张:这样的话,一个“学习能力+迭代能力”很强的产品经理和一个“天赋极高+行业经验”很强的产品经理,是不是前者更适应当下的互联网产品?
刘 飞:也许吧。不过优秀的产品经理,肯定是两者兼备的,就是学习、迭代能力更重要罢了。
小作业 (试着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发现需求,而不是创造需求。
——俞军的产品经理12条
结合本章内容,为什么说不能“创造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