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用户角度考虑:逛街心流如何优化?

从用户角度考虑:逛街心流如何优化?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商场中的大部分人,在这个场景中已经有了“逛街”心流,每次逛街,要逛几个服装店,要吃顿饭,要做一次美甲,都成了相对固定的项目,她们的心理状态是“娱乐”“休闲”,而非目的性很强的“要吃到什么”“要买什么”“要做什么美甲样式”。

从用户角度考虑:逛街心流如何优化?

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外部因素,用户的心理状态会受这些外部因素影响而变化。用户心理状态的变化,是我们设计产品时更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我们把用户在特定心理场景下的状态,称为心流。

我当初参与上门美甲项目时有一个很深的感触,许多美甲店开在商场里,之所以愿意付高昂的店租费用,是因为有一类美甲用户总会来。这类美甲用户与那种每个月会固定美甲两次的用户不同,她们对美甲的诉求不像理发一样是规律的日常项目,而是将美甲视为“逛街”心流的一部分。

商场中的餐厅、饮品店、服装店、超市、娱乐设施,以及美甲店,它们构成了一个整体。商场中的大部分人,在这个场景中已经有了“逛街”心流,每次逛街,要逛几个服装店,要吃顿饭,要做一次美甲,都成了相对固定的项目,她们的心理状态是“娱乐”“休闲”,而非目的性很强的“要吃到什么”“要买什么”“要做什么美甲样式”。正因为有“逛街”这样的场景,才让用户对这些项目有了关联度和诉求。脱离开这个场景,也许用户压根儿就没有强烈的诉求了。也正因为如此,上门美甲对于这些人来说,就是企图硬生生拆走其中的一项,对用户来说是有极大的转移成本的。

有时我们会疑惑,为什么旅游景点的游客总是愿意大手大脚地花钱。哪怕同样的饮料、同样的食物、同样是义乌生产的纪念品,游客都毫不在意,愿意用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价格购买。除了“不能白来一趟”的心理外,更多的正是“我正在旅游”这个心流决定的。既然已经支出了高昂的出行和住宿费用,既然已经在这样的状态下了,那何必再纠结这点小钱,出来玩就是要开心的……在这种心态下,游客对大多数消费的心理阈值就潜移默化地提高了,需求会随着场景的变化而变化。

说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早在1980年就提出的心理账户,如今已经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心理账户指的是,哪怕都是同样面值的收入和支出,在一个人的心中,它们都被分门别类做了编码,重要程度和账户的额度截然不同。

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许多读者应该耳熟能详了,试看以下两个场景:

·A.今晚你打算看一场票价200元的演唱会,在出发前发现丢了200元现金,这时你还会不会打算去看?(www.xing528.com)

·B.今晚你打算看一场票价200元的演唱会,在出发前发现门票丢了,再买一张还是需要200元,这时你还会不会打算去看?

大多数人都会在A场景下选择仍然要去看,B场景下则选择不去看了。虽然实际损失都是200元,但在心理账户里,B场景是在这场演唱会上花了400元,算下来就不值得了。

用户的心理账户会判断每天或者每月花多少钱在什么事情上,哪怕不是特别具体清晰。回到前面的例子,一笔做美甲的钱放在“周末去逛街”的大的心理账户里和放在“要做美甲”的小的心理账户里,能取出的钱是不同的;一笔在北京吃烤鸭的钱放在“旅游花费”这一大的心理账户里和放在“想吃顿好吃的”这一小的心理账户里,显然也不同。道理是类似的。

这种对用户心理状态变化的把握,可谓最高阶的一种场景判断。场景判断能够帮助我们更精确地捕捉用户随时会变化的需求。这也就是我说“用户需求是动态的”的原因。

结合外部的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以及内部的用户心理状态,我们就能够判断用户完整的场景。在这个场景下,用户会怎么想,会有什么问题,就代表用户有什么样的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