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竞争战略:成本、差异、集中化

企业竞争战略:成本、差异、集中化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学习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这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含义、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深刻理解它们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处于不同行业环境、拥有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应该采取的竞争战略,以及对企业如何通过竞争战略实现双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到了2009年,AMD开始把业务重心放在GPU上,在CPU上不与Intel正面竞争。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这三种基本竞争战略的含义、适用条件及优缺点,深刻理解它们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处于不同行业环境、拥有不同市场地位的企业应该采取的竞争战略,以及对企业如何通过竞争战略实现双赢有更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汇

成本领先战略(Cost Leadership Strategy) 差异化战略(Differentiation Strategy) 集中化战略(Focus Strategy) 战略联盟(Strategic Alliances)

案例8-1

AMD与Intel:半个世纪的缠斗

大家都知道,在CPU及其他芯片领域,AMD与Intel之间的竞争关系就如同快餐行业中的肯德基与麦当劳一样。恩怨的起源要追溯到这两家厂商成立之初,Intel是在1968年成立的,而AMD则是在1969年成立,前后只差了一年而已。好像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两家公司在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呈此消彼长的态势。

AMD在成立初期,其定位非常明确,售卖低价产品,努力成为第二供应商,不需要技术领先,只需要模仿能力和制造工艺,这与AMD当时的自身条件也是匹配的。而Intel则以技术发展为导向,是典型的技术领先与创新者。就这样到了1982年,IBM公司决定做一个划时代的产品,但当时的8086处理器(X86鼻祖)产能不足,于是IBM对Intel说,如果PC要采用8086处理器,除非Intel允许第二家制造商生产8086以保证IBM有可靠的供应,Intel迫于无奈开始与AMD合作。所以AMD在当时,只是一个由Intel提供设计图纸、生产兼容处理器的公司,而它推出的处理器也都打上了Intel的商标。

1986年,Intel成功地推出了80386系列处理器,代表性的产品为386DX-33,主频达到33MHz。它集成了32万个晶体管,执行单一指令只需要两个时钟周期。386DX成为当时追求高性能用户的理想选择,它的主要优点是采用了新的内存存储方式和多任务性,可以开发基于PC图形用户界面,为运行Windows3.X提供了可能。从386诞生起“摩尔定律”开始发力,如果说前10年Intel CPU的发展是龟速,那么到了386时代,就进入了高速快车道,一发而不可收。

在此期间,AMD推出基于286授权的Intel 80286兼容处理器,其时钟脉频速度更高,Intel的286最高只到12.5MHz,AMD则曾销售过20MHz版本。Intel开始意识到AMD对自己有可能产生威胁,停止了与AMD的技术合作协议,并向联邦法院提出申诉,要求兼容其X86的处理器不得使用X86的名称,但联邦法院却判决X86芯片兼容的处理器厂商仍然可以在它们的产品上继续使用X86名称。此后的一段时间里,AMD生产的386和486处理器在数量上居然超过了Intel,瓜分了处理器市场份额。

Intel在1993年推出的新一代处理器上,没有采用80586的名称,而是命名为Pentium(奔腾),这种命名方式将它的产品与AMD区别开来,这个品牌的推出,也让人们开始重视处理器的品牌概念。

Pentium处理器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它集成了310万个晶体管,每秒可以运行一亿条加法指令,尽管它仍然基于CISC指令集,但Intel首次在这个系列处理器中部分采用了RISC(Reduced Instruction Set Computing,精简指令集)技术。到了奔腾级别的CPU,AMD就没法再模仿了,因为310万个晶体管的制作工艺实在太复杂。所以AMD后来创造了第一种由自己原创设计的X86芯片K5,性能大致上能与奔腾相比。但这种芯片直到1996年才上市,市场反应并不理想。(www.xing528.com)

1999年AMD发布了K7架构处理器,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速龙系列,这是AMD的巅峰时期。频率从500MHz起,使用新的Socket A插口,内部系统总线来自DEC的授权,为200MHz,而当时Intel的Pentium处理器仅为133MHz。K7的成功让AMD赚得盆满钵满,2000年AMD的净销售额达到了46亿美元。之后AMD继续推出了K8架构处理器,K8最大的变化就是支持64位X86指令集。这种扩展技术后来成了行业标准,击败了Intel的64位架构。到了2004年,台式机处理器市场份额竟然超过50%,首次高于Intel,当然这也是最后一次高于Intel。

2005年Intel正式提出了钟摆计划,即处理器每一次微架构的更新和每一次芯片制程的更新都遵循“Tick-Tock”规律,名称源于时钟秒针行走时所发出的声响。每一次“Tick”代表着一代微架构的处理器芯片制程的更新,而每一次“Tock”代表着在上一次“Tick”的芯片制程的基础上,更新微处理器架构提升性能。一般一次“Tick-Tock”的周期为两年,“Tick”占一年,“Tock”占一年。正是这套计划,让Intel在2006年之后逆转了局面,AMD开始节节败退。

至此Intel在高端处理器市场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AMD不得不改变策略,被迫只能在价格方面展开竞争,这跟AMD在早期面临的困境如出一辙。到了2009年,AMD开始把业务重心放在GPU上,在CPU上不与Intel正面竞争。

AMD在并购ATI以后,随即公布了“AMD Fusion”(融聚计划)。简要地说,这个项目的目标是在一块芯片上,集成传统中央处理器和图形处理器,也就是APU。AMD当初对APU的计划十分雄心勃勃,制订了“三步走”的计划,但APU的性能和特性乏善可陈,销量上一直不如人意。

2017年AMD推出了全新的CPU、GPU架构,制程工艺也升级到了14nm,Ryzen(锐龙)时代的处理器相比前面的产品提升明显。尤其是Ryzen 71800X售价仅为Intel二分之一不到,并且线程撕裂者Ryzen 1950X也随即上市销售。这也使Intel慌了手脚,急忙推出旗下的i9系列处理器。2018年1月AMD公布了产品线路图,其中包括12nm Ryzen CPU、7nm Vega等多款产品,这也预示着AMD再次拥有了追赶Intel的实力,而不仅仅只是跟随者。

不可否认,Ryzen的发布给了AMD又一次反超Intel的机会,这也是其沉寂了11年之后的又一次惊喜,不管是昙花一现还是绝地反超,AMD和Intel都让我们看到了处理器市场的竞合关系,也正是因为有了AMD这样的厂商存在,才能让处理器芯片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资料来源:改编自《细数AMD与Intel竞争历史 AMD也曾领先》《CPU发展简史:细数AMD与Intel之间的利益之争》)

案例思考题:

(1)在CPU行业中,Intel和AMD是什么关系?各自处于什么样的市场地位?

(2)Intel作为该行业的领先者,可采取什么样的战略措施来巩固并强化其市场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