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生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3)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并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②全面完成企业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生产控制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

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

企业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按不同的专业大致可分为经营谋划活动、生产活动、销售活动、物资采购供应活动等,相应地产生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等不同的专业管理,这些专业管理的集合体就构成了企业管理的全部内容。下面主要介绍生产管理、营销管理、物流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财务管理的内容。

1.生产管理简介

生产管理是企业有关生产活动方面的一切管理工作的总称,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企业加强生产管理,对于提升竞争能力、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有着重要的作用。

(1)生产的含义

生产是工业企业最基本的活动,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按照传统的观点,生产是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改变劳动对象,以适应人们需要的过程。也就是说,生产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使原材料转化为特定的有形产品。

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展,生产的概念被赋予新的内涵。即生产是一切利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活动过程。输入由输出决定,生产何种产品或提供何种服务,决定其需要什么样的资源投入。输入转化为输出是通过人的劳动来实现的,其转化的过程就是生产。

因此,生产可分为物质生产型(制造性生产)和劳动服务型(服务性生产)两大类,物质生产型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变化,将有形输入转化为有形输出的过程;劳动服务型的基本特征是提供劳务,而不制造有形产品。

(2)生产管理的概念

生产管理是指为实现经营目标,有效地利用生产资源,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进行的一种管理活动,也就是对企业的生产活动过程进行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和控制等活动。

(3)生产管理的地位

生产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基础,生产管理的好坏直接决定企业经营目标能否实现。因此生产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子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生产管理是保证企业生产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条件,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活动。加强生产管理能保证工业企业的生产活动正常进行,能完成工业企业的生产任务(品种、数量、质量),为企业实现经营目标提供物质基础。

2)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增加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

3)生产管理是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并确保经营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加强生产管理,确保企业有正常的生产秩序,可使企业领导从日常生产事务中抽出更多精力,着重抓经营决策,为实现经营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

(4)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与生产管理的任务

生产管理的对象是生产系统。生产系统的运动规律是输入生产要素,经过生产过程,从而输出产品和服务,并在生产过程的进行中不停地进行信息反馈。

1)生产管理系统的组成。

①产品与服务。产品是具有一定使用价值的成品或半成品;服务主要是指无形产品。产品与服务的要求取决于用户和市场的需要,即品种对路、质量优良、价格便宜、交货及时。

②生产要素。生产要素包括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人流主要是指人(劳动力)。

物流主要是指财(资金)、物(土地、建筑物、机器设备、工艺设备、原材料、零部件等)。

信息流主要是指信息(计划、工艺图纸、情报等)。

2)生产管理的任务。生产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确保企业在生产活动中,投入尽可能少的生产要素,按最经济的生产方式,生产出尽可能多的满足社会需要的产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为保证其基本任务的实现,生产管理的具体任务如下。

①实行以销定产。每一个企业都要根据市场需要,按照用户要求的品种、质量和交货期,组织生产或提供服务,努力生产出用户满意的产品。

②全面完成企业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和任务。企业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应是全面的,包括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成本、资金、利润和安全等重要指标。企业不能只重视生产方面指标的完成,而忽视消耗、成本、利润和安全等其他指标的完成。

③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现代工业企业广泛采用机器体系和先进科学技术,由于先进的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都是由人创造和使用的,因此,必须重视人的因素,充分发挥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④加强物资管理,充分、有效地利用物资和能源。在物资管理上,要按生产需要,按品种、数量、时间供应价廉物美的物资和能源。这样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加速资金周转,降低产品成本,增加企业利润。

⑤加强设备管理,提高设备利用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要不断使用新技术,以技术上更先进、经济上更合理的先进设备代替陈旧的设备,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从而更有效地完成生产任务。

(5)生产管理的内容

为实现企业目标任务,生产管理包括一系列工作,按其职能分,主要可分为生产准备、生产组织、生产计划、生产控制四个方面。

1)明确生产对象,做好生产准备。企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数量由领导层、营销部门及研究开发部门等研究确定。

2)进行生产组织工作。生产组织是生产过程组织与劳动过程组织的统一。生产过程组织是合理组织产品生产过程各阶段、各工序在空间、时间上的协调和衔接。

3)进行生产计划工作。生产计划是指品种计划、质量计划、产量产值计划和生产进度计划与生产作业计划,以及保证生产计划实现的技术组织措施。

4)进行生产控制。生产控制是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它的控制范围包括生产组织、生产准备和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它的控制内容包括生产进度、产品质量、机物料消耗、生产费用以及库存和资金占用等方面。

2.营销管理简介

(1)市场和市场营销

1)市场。市场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一开始就出现了。市场营销学中的市场是从卖主的角度来界定的。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市场实际上是一种产品现实的和潜在的购买者的需求总和。市场由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①人口。人口是构成市场最基本的条件,人口越多,现实和潜在的消费需求就越大。

②购买力。购买力是消费者支付货币购买商品或劳务的能力。消费者的购买力是由消费者收入决定的,购买力水平是决定市场容量的重要指标。

③购买欲望。购买欲望是指消费者产生购买行为的动机、愿望和要求,它是消费者将潜在的购买行为变为现实购买行为的重要条件。

对市场来说,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三个要素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只有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构成现实的市场,才能决定市场的规模和容量。

2)市场营销。

①市场营销概念。“市场营销”由英文“Marketing”一词翻译而来,关于市场营销,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其中世界著名营销专家、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的观点较具代表性:市场营销是个人和组织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或组织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之物的一种社会过程。它具有以下三层含义。

市场营销的核心功能是交换。交换活动存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切社会经济生活中。

市场交换活动的基本动因是满足交换双方的需求和欲望,用市场营销的视角观察市场交换活动,顾客购买的是对某种需求和欲望的“满足”,企业产出的是能使顾客的这种需求和欲望“满足”的方式或手段。

市场营销活动是一个社会的管理过程,而不是某个阶段。

②市场营销功能。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消费的多样化,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美国学者麦卡锡把这些矛盾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空间上的矛盾;二是时间上的矛盾;三是信息上的矛盾;四是对产品估价上的矛盾;五是所有权的分离;六是产品数量上的差异;七是花色品种上的矛盾。

市场营销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努力解决上述种种矛盾,企业通过有效营销,使消费者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地点,以适当的价格购买到适合的产品,这也决定了市场营销具有交换、物流和便利三大功能。

交换功能。交换功能主要是通过销售和购买,最终将产品出售给消费者,使消费者获得产品所有权。

物流功能。物流功能也称实体分配功能,包括货物的运输与储存等。运输是为了实现产品在空间位置上的转移;储存是为了保存产品的使用价值,并调节产品的供求矛盾。物流功能的发挥是实现交换功能的必要条件。

便利功能。便利功能是指便利交换和便利物流的功能,包括资金融通、风险承担、信息沟通、产品标准化和分级等。借助资金融通和商业信用,可以控制或改变产品的流向和流量,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给买卖双方带来交易上的方便和利益。

(2)市场营销观念及其发展

市场营销观念是企业领导人在组织和谋划企业的营销管理实践活动时所依据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是其对市场的根本态度和看法,是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依据不同的市场特征,市场营销观念大致有五种形态。

1)生产观念。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生产为中心,集中一切力量去发展生产。这是指导销售者最古老的观念之一,它是在卖方市场条件下产生的。在这种观念指导下,生产和销售的关系是“以产定销”,注重规模、效率及成本,以量取胜。

2)产品观念。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产品的质量、性能、特色等为中心。此观念认为,只要产品质量好,有特色、价格低廉,就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顾客就会自动找上门来,而不愁销路。“酒香不怕巷子深”这句俗语是这种观念的生动反映。

3)推销观念。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推销为中心。质量再好,如果不推销,就卖不好,销量就达不到预期目标。市场开始向买方市场转化。

4)市场营销观念。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企业考虑问题的逻辑顺序是从反映在市场上的消费需求出发,按照目标顾客的需要与欲望,比竞争对手更有成效地去组织生产和销售。因此,“顾客至上”“顾客是上帝”等口号,成为现代企业家的座右铭。

5)社会市场营销观念(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以社会利益为中心。此观念认为,企业不仅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并由此获得利润,而且要符合消费者自身和整个社会的长远利益,要正确处理消费者欲望、企业利润和社会整体利益之间的矛盾,统筹兼顾,求得三者之间的平衡与协调。在社会市场营销观念下,一系列概念如“可持续发展”“绿色无公害产品”等被陆续提出。

(3)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

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市场细分调查研究,选定自己的目标市场,进行科学的市场营销组合策略决策,并组织整合企业有限的资源,有效地实施决策方案(包含动态维护和调整决策方案)。

3.物流管理简介

(1)物流的概念

GB/T 18354—2006标准文件将物流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回收、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从这个概念可以看出,物流不仅仅是指物品在空间上的转移,同时还需要将物品移动过程中所包含的各项要素进行有机的结合。

物流概念主要通过两条途径从国外传入中国:一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随“市场营销”理论的引入从西方国家传入;二是从日本引入。

1960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CLM)对其作了定义:“物流(Logistics)是为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从起始地到消费地有效率与效益的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与控制的过程。该过程包括进向、去向、内部和外部的移动以及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物料回收。”

1981年,日本通商产业省运输综合研究所编著的《物流手册》作了如下定义:“物流是物质资料从供给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性移动,是创造时间性、场所性价值的经济活动。具体是由包装、装卸、运输、保管、库存管理以及信息等活动组成。”我国采用的“物流”一词正是从日文直译而来。

(2)物流活动的管理内容

物流的功能要素是指物流系统所具备的基本功能,这些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物流的总功能。根据国家标准,物流功能分为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物流信息、客户服务八项。相应的,物流活动的管理可分为运输管理、储存管理、装缷搬运管理、包装管理、流通加工管理、配送管理、物流信息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八类。

1)运输管理:运输方式及服务方式的选择;运输路线的选择;车辆调度与组织等。

2)储存管理: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储存策略;储存统计、储存控制、保管和养护等。

3)装卸搬运管理:装卸搬运系统的设计、设备规划与配置和作业组织等。

4)包装管理:包装容器和包装材料的选择与设计;包装技术和方法的改进;包装系统化、标准化、自动化等。

5)流通加工管理:加工场所的选定;加工机械的配置;加工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和改进;加工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6)配送管理:配送中心的选址及优化布局;配送机械的合理配置与调度;配送作业流程的制定与优化。

7)物流信息管理:对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各种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储存和传输。

8)客户服务管理:对物流活动相关服务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

(3)物流的作用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物流对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降低成本的重要手段。长期以来,人们都习惯把关注成本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但随着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这个焦点已经逐步转移到了流通领域。

2)“第三利润源”。从历史发展来看,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两个大量提供利润的领域,分别被称为企业利润的第一源泉和第二源泉。第一源泉是降低原材料消耗,第二源泉是降低劳务费用。有关专家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会计核算方法都不可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人们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几乎是一片空白,显现出来的费用又有很大的虚假性,这种情况被称为“物流冰山”。因此,物流被称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

3)新的经营战略。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消耗,降低成本或增加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企业对顾客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使物流管理的重要性进入企业的战略层面。

4)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大市场概念已成现实,经济全球化对企业的作业方式产生巨大影响,在不同国家建立生产基地,并将这些全球化产品销往国际市场,必将导致物流的全球化。加上电子商务的推动,大力发展物流成为发展国际贸易与确立在国际市场的经济地位的基础,各国政府都把发展物流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4.人力资源管理简介

(1)人力资源的概念

人力资源(Human Resource,HR)是指有劳动能力(包括潜在劳动能力)并愿意为社会工作的法定人口。劳动能力包括体力劳动能力和脑力劳动能力。法定人口主要是指年龄的限定和民事权利条件的限定。

(2)人力资源的特征

1)生物性。人力资源是一种“活的”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

2)能动性。人不同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人具有思想感情及意识,人的这种意识不是低级水平的动物的意识,而是对自身及外界具有清晰看法的、对自身行动作出抉择的、调解自身与外界关系的社会意识。因此,人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活动,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3)时效性。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生命的资源,它的形成、开发和利用都要受到时间的限制。人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体能和智能是不同的,因而这种资源在各个时期可利用的程度也不相同,在开发人力资源时要重视其内在的规律性。(www.xing528.com)

4)智力性。人类在劳动中创造机器和工具,并通过开发智力使自身的功能迅速扩大。人力资源所具有的劳动能力随时间的推移而得以积累、延续和增强。而且,人类的智力具有继承性。

5)再生性。人力资源具有再生性。它的再生性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人力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规律之外,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6)社会性。人类劳动是群体性劳动,不同的劳动者一般都分别处于不同的劳动群体之中。人力资源又总是与一定的社会环境相联系,它的形成、配置、开发和使用都是一种社会活动。因此,人力资源是一种社会资源,应当归整个社会所有,而不应仅仅归属于某一个具体的社会经济单位。

(3)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活动。它是研究并解决组织中人与人关系的调整、人与事的配合,以充分开发人力资源,挖掘人的潜力,调动人的生产劳动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总之,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在适当的时间、把适当的人选(最经济的人力)安排在适当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的目标。

(4)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在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力资源管理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形成的,而它的发展又推动了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重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注意人力资源综合素质的迅速提高,能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

2)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核心。人力资源管理在现代管理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这是由人力资源管理本身的重要性所决定的。生产、供销、财务、物流等其他管理都要依靠人力资源管理,只有做好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其他各项管理才能够正常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竞争成功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3)人力资源管理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保证。现代企业竞争实践证明,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一个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取决于这个企业中的人,特别是高层管理人员能否顺利解决该企业所提出的各项任务与目标。而企业各项任务与目标的解决又取决于完成这个任务的人的素质与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力资源管理关系到现代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决定企业的成败。

(5)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

依据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人力资源管理的职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分析。这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对特定岗位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进而对工作的职责、工作条件、工作环境以及任职者资格作出明确的规定,编写工作描述和工作说明的管理活动。工作分析是进行一切人力资源活动的依据,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2)人力资源规划。人力资源规划的主要内容,是根据企业的发展预测企业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对员工种类、数量和质量的要求,据此编制人力资源供给计划,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招聘的方式来进行人力资源供给,以满足企业的人力资源需求,确保企业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3)人员招聘。这是指组织选择合适的渠道和方法,吸引足够数量的人员加入组织,并选择和录用最适合组织和岗位要求的人员的过程。

4)培训。这是指组织有计划地帮助员工提高与工作有关的综合能力而采取的活动。培训的目的不仅是帮助员工学习完成工作所必需的技能、知识和行为,并把它们合理地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而且更要通过培训将组织的价值观念和文化传递给员工。

5)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这是指组织和员工共同探讨员工的职业成长计划并帮助员工发展职业生涯的一系列活动。它可以满足个人成长的需要,也可以实现个人与组织的协调发展。

6)薪酬管理。这是指针对不同的工作制订合理公平的工资、奖金以及福利计划,以满足员工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认为它是组织对员工贡献的回报。

7)劳动关系管理。这包括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处理员工与公司或员工与员工之间可能出现的纠纷,规范员工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员工投诉制度,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处理员工管理的问题等。

8)绩效评价。这是指衡量和评价员工在确定时期内的工作活动和工作成果的过程。它包括制定评价指标、实施评价、评价后处理等方面的工作。

人力资源管理不是简单的活动的集合,而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如组织设计和岗位研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他的很多职能活动,如薪酬管理、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招聘、选拔和培训等都需要参考岗位信息;绩效考核的结果又是薪酬管理、培训和选拔的依据。因此,必须将人力资源的各项职能活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人力资源管理的功能,提高管理效率。

5.质量管理简介

(1)质量的定义

《ISO9000:201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给质量下的定义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质量可以使用形容词如差、好或优秀来修饰;“固有的”就是指存在于某事或某物中,尤其是那种永久的特性;“要求”分为三种——明示的要求;通常隐含的要求;必须履行的需求或期望。

(2)质量管理的定义

质量管理是指确定质量方针、目标和职责,并在质量体系中通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等手段来实施全部管理职能的所有活动。

(3)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

1)质量检查阶段(20世纪20—40年代)。

2)统计质量管理阶段(20世纪40—60年代)。

3)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C,20世纪60—80年代)。

4)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

(4)质量管理中常用的统计方法

1)调查表法。

2)数据分层法。

3)主次因素排列图。

4)因果分析图(鱼刺图)。

5)直方图。

6)控制图。

7)散布图。

(5)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

“四全一多样、变事后管理为以预防为主”。

1)全面的质量管理。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3)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

4)全社会推动的质量管理。

5)广泛采用并行之有效的多种方法。

6)变事后管理为以预防为主。

7)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PDCA循环。PDCA循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它科学地反映了由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构成的办事逻辑。

(6)ISO9000。ISO9000标准是ISO组织发布的关于质量管理方面的标准,即“管理标准”,是约束一个组织的管理活动的标准。

ISO9000:2015版标准族包括核心标准、其他标准和指南。

1)核心标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ISO9004: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

ISO19011: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指南。

2)其他标准。

ISO10012:测量控制系统。

3)指南。

ISO10005:质量管理——质量计划指南。

ISO10006:质量管理——项目管理质量指南。

ISO10007: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

ISO10013:质量管理——质量手册编制指南。

ISO10015:质量管理——培训指南。

6.财务管理简介

(1)财务管理的概念

财务管理是以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活动为基础产生的,是有关资金的筹集、使用和分配方面的一系列经济工作的总称。财务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部分,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贯穿着财务预测与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和财务检查等职能作用。

(2)企业的资金运动

资金运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现金变为非现金资产,非现金资产又变为现金,这种周而复始的流转过程。资金运动表现为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企业以货币资金购买材料等各种劳动对象,为进行生产储备必要的物质,货币资金就转化为储备资金。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利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这时,企业的资金由原来的储备资金转化为产品形式的生产资金。同时,在生产过程中,一部分货币资金由于支付职工的工资和其他费用而转化为产品,成为生产资金。此外,在生产过程中,厂房、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因使用而磨损,这部分磨损的价值通常称为折旧,把折旧转移到产品的生产中,也构成生产资金的一部分。当产品制造完成时,生产资金又转化为成品资金。

在销售过程中,企业将产品销售出去获得销售收入,并通过银行结算取得货币资金,这一过程实现了成品资金转化为货币资金。企业再将收回的货币资金的一部分重新投入生产,继续进行周转。

企业资金从货币资金开始,经过供应、生产、销售三个阶段,依次转换其形态,又回到货币资金的过程就是资金的循环,重复的资金循环就是资金的周转。

(3)企业财务关系

企业财务关系是指企业在资金运动过程中与有关方面发生的经济利益关系。这种经济利益关系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国家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无偿参与企业收益的分配,企业必须按照税法规定向国家缴纳各种税金,包括所得税、流转税、资源税、财产税和行为税等;二是国家作为投资者,通过授权部门以国有资产向企业投入资本金,依据投资比例参与企业利润的分配。前者体现的是强制和无偿的分配关系,后者则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2)企业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还可以依法向社会其他法人、个人及外商筹集资本金,从而形成企业与其他投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这种财务关系体现了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3)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向债权人借入资金,并按借款合同的规定按时支付利息和本金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的债权人主要有债券持有人、银行信贷机构、商业信用提供者、其他出借资金给企业的单位和个人。企业与债权人的财务关系在性质上属于债务与债权关系。

4)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受资者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以购买股票或直接投资的形式向其他企业投资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与受资者的财务关系也体现所有权性质的投资与受资关系。

5)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债务人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将其资金以购买债券、提供借款或商业信用等形式出借给其他单位所形成的经济关系。企业与债务人的财务关系体现的是债权与债务的关系。

6)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内部各单位在生产经营各环节中相互提供产品或劳务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这种在企业内部形成的资金结算关系体现了企业内部各单位之间的利益关系。

7)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企业与职工之间的财务关系,主要是指企业在向职工支付劳动报酬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这种与职工之间的结算关系体现了按劳分配关系。

(4)财务管理的内容

财务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使企业的财富达到最大。而提高企业财富的主要途径是提高报酬、减少成本和风险,这些都取决于资本结构、投资项目和利润分配政策。所以,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是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三项。

1)筹资管理。筹资是指企业为了满足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从一定的渠道,采用特定的方式,筹措和集中所需资金的过程。

一般来说,企业可以从两个方面筹集资金:一是从所有者处取得资金形成资本金;二是从债权人处取得资金形成负债。企业筹集的资金,可以是货币资金,也可以是实物资产或无形资产。

2)投资管理。投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投资是指企业将筹集的资金投入使用的过程,包括企业内部使用资金以及企业对外投放资金的过程。狭义的投资是指企业以现金、实物或无形资产按一定的方式对外投资。在投资过程中,企业一方面必须确定投资规模,以保证获得最佳的投资效益;另一方面通过投资方向和投资方式的选择,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使投资的收益较高而投资较少。

3)利润分配管理。企业通过资金的投放和使用,必然会取得各种收入。企业的收入首先要用以弥补生产耗费、缴纳流转税,其余部分为企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和对外投资净收益、其他净收入构成企业的利润总额。利润总额首先要按国家规定缴纳所得税,税后利润要提取公积金和公益金。其余利润或分配给投资者,或暂时留存企业,或作为投资者的追加投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