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世纪60年代创新理论出现以来,随着技术创新扩散的加速发展,国际上的学者(主要是西方学者)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对技术创新扩散的机制、过程、模式和政策等提出了若干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先后发展了不同的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研究流派。但由于这些理论本身是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技术创新扩散问题,尚没有形成系统的完整的理论。作为电子商务是上世纪末才兴起的活动,因此,理论学派和观点虽然很多,但技术创新扩散理论完整体系并没有形成。下面主要是近年来一些主要的技术扩散理论:
1.技术创新扩散的传播论
传播论是技术创新扩散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种理论。法国社会家塔尔德在1904年首次提出了“S型传播理论”,认为模拟是重要的传播手段,而且在传播过程中模拟者比率呈现S型曲线,如图4-1所示。1943年,美国学者罗杰斯和赖安对依阿华州农民传播高产量玉米品种的动力进行了统计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新品种的农民数呈S型曲线增加,与塔尔德的结论一致,证实了“S型传播理论”的正确性。
图4-1 创新扩散的S曲线
1944年,拉查斯、费尔德等提出了“二元性传播学说”。该学说认为,信息的沟通是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和高层权威人物之间的交往,才得以完成的。随后,丹尼尔逊等就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这一消息的传播加以分析研究,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在沟通信息方面的效果,较之核心人物之间的交往更为广泛,而核心人物之间的交往所获取的信息也只有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才能传遍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面。
技术创新扩散传播论的代表人物是罗杰斯(E.M.Rogers),其经典之作是他于1983年出版的Innovation Diffusion一书。他认为:技术创新扩散是创新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某种渠道,在社会系统成员中进行传播的过程。技术创新扩散起始于最初的技术创新供方,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逐渐被潜在采用者采用,新的采用者对他周围的潜在采用者又产生影响,成为新技术的提供者或新技术信息的传播者,从而加速了创新的扩散,这样,潜在采用者中未采用者不断减少,直至为零。至此,该项新技术的扩散过程宣告结束。扩散的最早模型——传染病模型就是以这一理论为前提构造出来的。
后来“S曲线理论”还被广泛运用于增长和扩散模型,成为新技术创新扩散的主要理论。
2.技术创新扩散的学习论
学习论认为,技术创新扩散不像信息传播过程那样简单,它还涉及新技术采用者的采用过程,采用者并不是得到了新技术的信息就立即采用,而是存在一个学习过程。
技术创新扩散的学习论把学习分为个体学习与组织学习。个体学习主要是一种个人性质的学习。组织学习,对组织而言,个人的学习过程只有从组织层次衡量,才具有现实意义。组织层次的学习是组织作为人组成的集团的学习,是集团的知识积累和认识变化的提高。它是个体学习相互作用的产物。组织的学习过程包括两个层次:一是个人层次的学习过程;二是组织层次上知识获得的过程。
在组织中,技术创新扩散的学习过程既是个体学习过程,也是组织学习过程。林达塞(C.W.Lindsey)认为,生产、技术的使用不是一个个体行为,而是社会活动。因此,这种学习曲线不仅存在于个人学习之中,也存在团队的合作中、组织中和产业中。技术知识的难以转移性决定了技术创新扩散要靠技术人员和科学家的主动性,而且隐含类的知识常常体现在个人能力中,因此,转移这种知识主要依靠有经验的个人能动性。但无论个体学习在其中能够多大作用,最终需要将个体学习的知识让组织成员分享,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认识创新,否则,技术创新难以在组织中实现有效扩散。(www.xing528.com)
学习论的核心观点是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组织学习是实现技术创新扩散的必要前提,只有个人和组织学习同时实现才有可能实现技术创新扩散。
技术创新扩散的学习模型主要有模仿学习模型、刺激-反应模型、贝叶斯模型。梅特卡夫和阿瑟的“竞争选择”模型也是一种学习模型。
3.技术创新扩散的替代论
从技术创新的历史来看,真正全新的产品远比换代新产品少,技术创新扩散更多地表现为新技术(新产品)对旧技术(旧产品)的替代。例如,彩电替代黑白电视,586计算机替代486计算机,移动电话的数字通信技术替代模拟技术,等等。因此,用替代的思想来研究技术创新扩散是很有意义的。夏哈尔(Sahal)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实际就是新技术替代老技术的过程。
技术替代是两种产品竞争结果的观点最先由Fisher-Pry提出,并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替代模型。技术替代论更多从技术扩散的现象描述了技术扩散的过程,具有直观性。
4.技术创新扩散的选择论
早期技术创新扩散理论的代表人物曼斯菲尔德从跨国公司的利益出发,提出了对外进行投资与技术扩散的选择理论。他认为,企业在生产要素供给能够得到满足,出口又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条件下,一般倾向于选择直接投资。因为这种选择有利于控制技术专有权,在国际上保持技术优势和垄断。企业直接投资遇到障碍时,才会选择技术转让,如国外市场容量太小,无法实现投资收益的最大化,或者对方缺乏接受直接投资的必要条件等。
美国经济学家邓宁则把对外直接投资、国际贸易、技术扩散三者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建立国际生产选择模型来分析国际技术扩散发生的机制。美国经济学家凯夫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上,总结了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和技术转让之间进行选择的种种因素。
技术创新扩散的选择论主要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了技术创新扩散的选择机制,更多地涉及到企业的社会、经济、政策等因素。
此外,技术创新扩散的生命需求资源关系论、周期论(斋藤优,日本)、均衡论(凯夫、克鲁格等,美国)、技术差距论(波斯纳,N.Posner),哈夫鲍威尔,E.K.Havebowll,美国)和博弈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