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政策是指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制定的一系列以指导产业活动为目的的政策总和,其本质是国家对产业经济活动的主动干预。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应用经济学学科,出现在经济学体系中的历史并不算长,但是作为该学科重要构成的产业政策研究,则可追溯到很久以前。产业政策理论是为制定产业政策的一种经济理论。通过对产业政策的研究,为产业政策的制定与选择,提供原理、原则和方法。
产业政策理论的核心部分是产业结构政策理论,以产业资源的分配政策作为研究对象。在探讨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其原因的基础上,通过对产业结构的历史、现状及其未来的分析,寻找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制定合理的产业结构政策服务。
重商主义是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时期代表商业资本利益的经济学派。该经济学派的主要特点是注意到了增加国家财富与发展对外贸易和国内相应部门发展的联系,主张通过国家干预促进本国的生产和出口。其主要的政策措施包括:实行高关税,限制外国商品输入;扶植出口工业,如禁止原料和半成品出品,对原料进口免税,奖励制成品出口,禁止优秀技工离开本国;保护本国航运业的发展等。
18世纪后期,当时新独立的美国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受到来自欧洲尤其是英国进口货物的冲击,针对这种情况,汉密尔顿(在1791年的《制造业报告》中提出,需要用关税来保护美国的制造业免受英国货物的冲击。其论述已触及现代产业政策和政府干预的一些基本要素,被认为是有关产业政策问题的开创性论述。19世纪40年代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发表了其名著《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认为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大多数产业都不具备同先进国家竞争的实力。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有必要以关税和扶持政策对国内产业实行保护,待到经济实力增强以后,再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李斯特的新兴工业保护论及其政策主张在工业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德国及北美和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正是据此正确地规划了本国产业发展的战略,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于1890年出台的《谢尔曼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主权保障实施的现代反垄断法。它的制定和实施,大大缓解了美国因长期的完全自由放任政策所导致的经济秩序危机,因而该法被视为西方早期产业组织政策的缩影。(www.xing528.com)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提出和实施产业政策并卓有成效的国家,尤其是近几十年的产业政策更是引人注目。早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就采取了一条强制进行资本积累的发展战略,发展经济的核心就是“殖产兴业”,政府一方面实行对国内重要产业的保护政策,直接参与一些重要产业的发展和经营,等到这些产业成熟后再交给民间经营。二战后的日本经济危机重重,政府面临着恢复经济的艰巨任务,1945—1955年的10年间,通过实施产业复兴政策和产业合理化政策,成功实现了钢铁、煤炭、电力、海运等许多工业部门的产业重建和经济复兴的目的。50年代后期,日本政府通过规划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目标和发展序列,确定战略产业,并通过政府计划、经济立法等措施扶植战略产业的成长,带动整个经济的起飞。由于产业政策的有效作用,使得日本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日本虽然是产业政策概念的发源地,但作为产业政策的大本营——日本通产省也只是在1970年前后才开始使用这一词汇的。
进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普遍面临着经济滞涨和新技术革命的冲击,在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就业等重大问题关系上,传统的凯恩斯的需求管理政策失去了以往的效力,政策的重点转向对供给调节和强调宏观控制微观化,产业经济分析和产业政策制定日益受到关注。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社会主义国家也普遍面临着如何发挥“后发优势”,尽快改变生产发展水平低,市场体系不完善以及二元状态的产业结构问题。迫切需要加强关于产业经济问题的政策协调,推进本国产业高级化,加快经济发展。因此,不管是出于弥补市场失灵的需要,还是后进国家实现赶超的需要,产业政策已成为政府干预经济生活的重要方式和现实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