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问题

研究产业结构理论的相关问题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至此,产业结构理论初具雏形。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丁伯根、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产业结构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组成(即资源在产业间配置状态)、产业发展水平(即各产业所占比重),以及产业间的技术经济联系(即产业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方式)。产业结构概念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产业结构可以从量和质两个角度来分析:“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发生变化的趋势,揭示经济发展过程的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不断替代的规律及其相应的“结构”效益,从而形成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间“投入”与“产出”的量的比例关系,从而形成产业关联理论。广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包括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威廉·配第。重农学派的创始人F.魁奈于1758年和1766年发表了重要论著《经济表》和《经济表分析》,创立了“纯产品”学说,在“纯产品”学说的基础上对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条件进行了分析。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虽未明确提出产业结构(Industrial Structure)概念,但论述了产业部门(Branch of Industry)、产业发展及资本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

现代产业结构理论形成于20世纪30—40年代。这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形成做出突出贡献的有费雪、C.克拉克、赤松要、里昂惕夫和S.库兹涅茨等人。

从配第的朴素的产业思想中,经济学家费雪(Fisher)以统计数字为依据,再次提起配第的论断,并首次提出了关于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至此,产业结构理论初具雏形。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的“雁形形态论”。该理论主张,本国产业发展要与国际市场紧密地结合起来,使产业结构国际化;后起的国家可以通过四个阶段来加快本国工业化进程;产业发展政策是要根据“雁形形态论”的特点制定。赤松要认为,日本的产业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雁行产业发展形态”。

在吸收并继承了配第、费雪等人的观点的基础上,C.克拉克建立起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框架。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条件》一书中,他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比较,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之间存在的规律:劳动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进而从制造业向商业及服务业移动,即所谓克拉克法则(定理)。

库兹涅茨在1941年的著作《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中就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间的重要联系。通过对大量历史经济资料的研究得出重要结论,即库兹涅茨产业结构论: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霍夫曼对工业化问题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提出了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的问题阶段理论。他根据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工业净产值与资本工业净产值的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品工业占主导地位,霍夫曼比例为(5+/-1)。

第二阶段:资本品工业快于消费品工业的增长,消费品工业降到工业总产值的50%左右或以下,霍夫曼比例为(2.5+/-0.5)。

第三阶段:资本品工业继续快速增长,并已达到和消费品工业相平衡状态,霍夫曼比例为(1+/-0.5)。

第四阶段:资本品工业占主导地位,这一阶段被认为实现了工业化,霍夫曼比例为1以下。

在实际应用中,霍夫曼比例往往用轻工业品净产值与重工业品净产值的比例来表示。霍夫曼的工业阶段论阐述的主要是工业过程中重化工业阶段的演变情形。

产业结构理论在20世纪50—60年代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此时期对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做出突出贡献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丁伯根、库兹涅茨、A.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学者等。

里昂惕夫(Wassily·Leontief)投入产出理论。他于1953年和1966年分别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和《投入产出经济学》两书,建立了投入产出分析体系,他利用这一体系分析经济的结构与各部门在生产中的关系,分析国内各地区间的经济关系以及各种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增长》和《各国经济增长》中,他深入研究了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的关系问题。

丁伯根认为,经济结构就是要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手段以达到某种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调整结构的手段。经济政策区分为数量政策、性质政策和改革三种。其中,性质政策就是改变结构(投入产出表)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发展计划理论中所采用的大型联立方程式体系,就是凯恩斯、哈罗德、多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种模型的混合物;所采用的部分投入产出法,就是一种产业关联方法,它直接从投资计划项目开始,把微观计划简单地加总成为宏观计划。

刘易斯、赫希曼、罗斯托、钱纳里和希金斯的产业结构理论则是发展经济学研究的进一步延伸。

刘易斯二元结构理论。刘易斯于1954年发表的《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刘易斯理论(二元经济结构模型)。拉尼斯与费景汉把二元经济结构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认为收入分配变化和相对规模以及储蓄、教育、劳动力市场等有关因素之间存在直接的联系。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结构中先进部门和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的差异。原有部门的生产函数属于可替代型的,而先进部门存在固定投入系数型的生产函数,此部门采取的是资本密集型的技术。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

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所以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致达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有很大的阻力。

不平衡增长理论。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提出了一个不平衡增长模型,突出了早期发展经济学家陷入的对直接生产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发展次序的狭义讨论。其中关联效应理论和最有效次序理论,已经成为发展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即不平衡增长。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造成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

二是“过剩的发展”,即对社会资本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此过程。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

主导产业扩散和经济成长阶段论。罗斯托在《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中,提出了著名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他认为,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经济增长具有重大的影响;在经济发展中重视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

罗斯托首先提出了主导产业及其扩散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他认为,无论在任何时期,甚至在一个已经成熟并继续成长的经济体系中,经济增长之所以能够保持,是因为为数不多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的结果,而且这种扩大又产生了对产业部门的重要作用,即产生了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包括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和前向效应。罗斯托的这些理论被称为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他根据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将经济成长的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传统社会、为“起飞”作前提的阶段、“起飞”阶段、向成熟挺进阶段、高额大众消费阶段。后来他在《政治与成长阶段》一书中又增加了一个“追求生活质量”的阶段。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

1)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

2)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www.xing528.com)

3)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

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

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和城郊建筑等部门。

罗斯托认为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都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罗斯托提出的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的看法,以及主导部门并非固定不变的看法可供借鉴。

钱纳里的产业结构理论。钱纳里认为,经济发展中资本与劳动的替代弹性是不变的,从而发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产函数学说。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会发生变化,对外贸易中初级产品出口将会减少,逐步实现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钱纳里把开放型产业结构理论规范化和数学化,提出了著名的“发展型式”理论。他在一些基本假设的基础上,从大量观察值中选择了10个基本经济过程来描述几乎所有国家发展的基本特征,并用27个变量规定了这10个基本经济过程。然后把收入水平和人口数据作为外生变量对所有这些过程进行一致的统计分析,构造了反映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典型性关系的“发展型式”。为使分析的结果更广泛地适用于各国和各种经济过程,钱纳里进一步使用了几个基本的回归方程,“发展型式”理论符合回归方程,得出一个具有一般意义的“标准结构”。据“发展型式”理论,结构变化的75%~80%发生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00~1000美元的发展区间,其中最重要的积累过程和资源配置都将发生显著的、深刻的变化。钱纳里的标准结构对于揭示人均GNP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具有更大的价值。

钱纳里工业化阶段理论。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即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趋势奠定了基础。他通过深入考察,发现了制造业发展受人均GNP、需求规模和投资率的影响大,而受工业品和初级品输出率的影响小。他进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将制造业也按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的产业,即:

1)初级产业,是指经济发展初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食品、皮革、纺织等部门;

2)中期产业,是指经济发展中期对经济发展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非金属矿产品、橡胶制品、木材加工、石油、化工、煤炭制造等部门;

3)后期产业,指在经济发展后期起主要作用的制造业部门,例如服装和日用品、印刷出版、粗钢、纸制品、金属制品和机械制造等部门。

欧美学者的产业结构研究及提出的理论模型具有一般意义,形成该研究领域的主流。但作为应用经济理论,各国在实践中会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论概括。战后以来,日本学者立足日本国情,逐步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产业结构理论,他们认为产业结构变动与周边国家或世界相关联。在日本,对产业结构理论有比较深入研究的学者有:筱原三代平、马场正雄、宫泽健一、小宫隆太郎、池田胜彦、佐贯利雄、筑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经济周期理论和产业结构问题的著名专家。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动态比较费用论”,其核心思想强调:后起国的幼稚产业经过扶持,其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原来处于劣势的产品有可能转化为优势产品,即形成动态比较优势。由于该理论与国际贸易理论密切相关,因而只能成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理论研究的起点。此外,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产业发展“雁形态论”。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战前研究日本棉纺工业史后提出“雁形态论”最初的基本模型,战后与小岛清(1937)等人进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该理论假说,用三个相联系的模型阐明其完整内容。

关满博(1993)提出产业的“技术群体结构”概念,构建了一个三角形模型,并用该模型分别对日本与东亚各国和地区的产业技术结构做了比较研究。指出日本应放弃从明治维新后经百余年奋斗形成的“齐全型产业结构”,必须促使东亚形成网络型国际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参与东亚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中对其产业进行调整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马克思也对产业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两大部类协同发展的理论。

马克思将社会总生产分成生产资料(Ⅰ)和消费资料(Ⅱ)2大部类,但是,马克思提出的2大部类仅指物质生产部门,不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结构均衡理论:马克思分析说明了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满足:

Ⅰ(v+m)=Ⅱc

并延伸出2个公式,即

Ⅰ(c+v+m)=Ⅰc+Ⅱc

Ⅱ(c+vm)=Ⅰ(v+m)+Ⅱ(v+m)

扩大再生产情况下,两大部类生产的平衡条件为:

Ⅰ(c+v+m)=Ⅰc+Ⅱc+ⅠΔc+ⅡΔc

Ⅱ(c+v+m)=Ⅰ(v+m/x)+Ⅱ(v+m/x)+ⅠΔv+ⅡΔv

Ⅰ为第一生产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部类,Ⅱ为第二生产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部类,c为不变资本、v为可变资本和m为剩余价值。Δc不变资本增加值,Δv可变资本增加值。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

筱原三代平发展了李嘉图的静态比较成本说,提出著名的动态比较成本说。该理论认为:产品的比较成本是可以转化的,从某一时点看,在国际贸易中处于劣势的产业,从发展的眼光看,却有可能转化为处于优势的产业。故对那些潜力巨大且对国民经济有重要意义的产业,不但不应放弃它的发展,且要扶持它的发展,使之成为强有力的出口产业。日本政府依据动态比较成本说制定了扶持若干幼小产业的政策,并在实践中取得巨大成功,最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汽车工业。日本的汽车工业在扶持幼小产业政策的保护下,经过短短二十几年的发展,从1955年年产量6.5万辆提高到1980年的1140万辆,并成为日本第一大出口产业。

在各种产业结构调整理论中,影响较大的是刘易斯理论(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和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与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产业结构演变与经济增长具有内在联系。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会导致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而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应会导致产业结构的高变换率。随着技术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这两者间的内在联系日益明显,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产业部门增多,部门与部门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联系也越来越复杂。这些生产要素在部门之间的流动对经济增长有什么影响,逐渐引起许多专家、学者的注意。他们开始重视研究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之间的这些变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他们注意到,大量的资本积累和劳动投入虽然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因为大量资本和劳动所产生的效益在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部门之间的技术转换水平和结构状态,不同产业部门对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往往有很大不同,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部门之间投入结构、产出结构的不同。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观点认为,经济总量的增长是在竞争均衡的假设条件下资本积累、劳动力增加和技术变化长期作用的结果。需求的变化和资源在产业部门间的流动被看作是相对不重要的,因为所有部门的资本和劳动都能带来同样的边际收益。因此,传统经济增长理论始终把结构因素排斥在经济增长源泉之外。

经济增长的结构主义:生产结构的变化应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资本和劳动从生产率较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能够加速经济增长。结构主义观点没有资源配置最优的假设前提,而认为资本和劳动在不同部门的使用,其收益可能出现系统的差别。结构主义放弃追求最优化的企图,转而追求“次优”。

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四个阶段。在前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的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在内代化的。

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三大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产业结构的演进史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区间具有可塑性。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会加速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后遗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