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十二行,钳工为王。——曹立熹认识曹大爷是因他在精造微信公众平台留言。他说:“老叟叫曹立熹,大家都喊我曹大爷,80岁了,还在动手做事,有两项乒乓球拍国家发明专利。要了解更多,可以上网搜索我的名字。”几经周折,2016年4月,我找到了成都的80岁老工匠曹立熹。跟踪调研曹大爷一年多时间发现,老人虽年过80,却比谁都忙。
七十二行,钳工为王。
——曹立熹
认识曹大爷是因他在精造微信公众平台留言。他说:“老叟叫曹立熹,大家都喊我曹大爷,80岁了,还在动手做事,有两项乒乓球拍国家发明专利。要了解更多,可以上网搜索我的名字。”
这事有意思。
几经周折,2016年4月,我找到了成都的80岁老工匠曹立熹。(www.xing528.com)
决定写老工匠,是当他捧出一人高的一摞摞日记本,一本本的钳工教案之时。一生都在坚持写日记的人,罕见;把教案写得一笔一画、图文并茂的师傅,稀少;在创新被年轻人挂在嘴边的年代,80岁老工匠实实在在地搞出两项专利,不易。
翻开他的日记,老工匠一板一眼做事的较真劲、执着劲,字里行间清晰可见。他将60多年的钳工经验总结出“锉削三类十二法”,准备出书,让更多钳工受益。
跟踪调研曹大爷一年多时间发现,老人虽年过80,却比谁都忙。当他听闻江西钳工徐庆永搞出制笔的24工位机时(见本书第六章),兴奋地去实地考察,要发挥余热,免费做技术顾问。老工匠的脚步,遍布全国。
他说:“在机器人、数控机床一统天下的时代,人们往往忘了钳工工匠,以及其他技术工匠的作用。钳工是万能工。老话说:‘七十二行,钳工为王。’机器再厉害,还是需要钳工等大量工匠去落地、改进。钳工学徒要三年,端平锉刀难上难。只有培养大量合格钳工,中国制造升级才有后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