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工定制女装大师:吕玉珍的制衣史

手工定制女装大师:吕玉珍的制衣史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吕玉珍时代,流水线来了,扯布做衣成了历史,大家都去买成品衣,磨练手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第一年,她收回成本。岂止儿子一人采购她制作的服装,全国各地的销售商都跑到杭州来拿货。他关闭了广州、北京、杭州等7个城市的实体店,转战线上。此时,吕玉珍已至古稀。一切客户说了算。眼下,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浪潮,让坚守手艺的吕玉珍迎来了她最好的时代,全国各地的顾客,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成为了她手艺的拥趸。

手工定制女装大师:吕玉珍的制衣史

时代变迁,当大多数人都去读书、经商时,师傅和吕玉珍这些手艺人,渐渐被冷落了。

卢宏春时代,百家衣的制作需求,成就了他的手艺。吕玉珍时代,流水线来了,扯布做衣成了历史,大家都去买成品衣,磨练手艺的机会也越来越少。即便如此,吕玉珍依旧坚持手工定制。裁缝手艺是她一生的寄托。

59岁那年,她决定亲手制衣销售

触动她的是卖服装的儿子。当时,在北京、广州等地批发服装销售的儿子面临一个问题:虽然杭州是丝绸之府,但市面上很难找到品质、工艺、设计俱佳的丝绸女装

“你妈妈一辈子做衣服,怎么能被这事难倒。我办厂制衣。”吕玉珍对儿子说。

第一年,她收回成本。岂止儿子一人采购她制作的服装,全国各地的销售商都跑到杭州来拿货。

“这件我要了,那件我也要了。”吕玉珍回忆起来忍不住大笑,“都过来抢,做的赶不上卖的。”属于手艺人的荣光,在她二次创业时终于再次回归

然而,这一切只是个开始。这一次,儿子决定和母亲并肩,用杭州的电商优势,让母亲做的丝绸女装穿在更多人身上。他关闭了广州、北京、杭州等7个城市的实体店,转战线上。

此时,吕玉珍已至古稀。面对线上定制服装,她的接受能力,再次让儿子刮目。(www.xing528.com)

“我对员工讲,谁做的衣服,顾客下单多,就证明好。排名靠后的,就要淘汰。”她召集所有员工开会:“今后比电脑先进的东西还有很多,如果电脑断电了、没有信号了,就不会做衣服了吗?你们要把技术刻进脑子里,把电脑放进大脑里。要记住,钱不是我给你的,是你自己做出来的。”

吕玉珍对技术的严苛没有吓跑员工,他们喊她吕阿姨。老太太常说:“你们给阿姨个面子好不好?只要做到我要求的,即便有一天不在这里做了,到别家,人家一看是从我这里出去的,也会重用你们。”

周围的服装企业都盯着从吕玉珍这里出去的员工:他们技术过硬,做事扎实。但是,出走的员工很少,他们喜欢跟着吕阿姨。一位从19岁就进厂的23岁小伙子说,这是他工作的第三个东家,他喜欢这里,如同一个大家庭,没有什么上下级之分。

温情之下,人品至上、技能为王的管理,是老太太永远不变的原则,提拔的标准只有一条:做人诚信,技术过硬。她也会随时看顾客的留言,看谁的手艺获得客户认可。一切客户说了算。她坚持的用人原则,是老一代裁缝开门立铺的生存法则:有人下单,就有饭吃;没人光顾,就要关门。

在定制路上,老太太的自信是一贯的。手工做衣的时代,成就了师傅,但师傅的招牌也只在方圆十几公里的范围内才够响亮。眼下,个性化需求、“互联网+”的浪潮,让坚守手艺的吕玉珍迎来了她最好的时代,全国各地的顾客,包括不少海外人士,都成为了她手艺的拥趸。

卢宏春的外孙在德国留学、工作9年后选择回归家族,和吕玉珍一起,重振外公的制衣老本行。在他的记忆中,外公制衣,神圣不可侵犯:他的剪刀,只能裁剪布料,要是家人、孩子拿去剪其他物件,都要挨骂、挨打。1999年,90岁的卢宏春离世,他把相伴一生的四把剪刀和其他所有工具作为最重要的遗产,留给了子女。这些工具,是一代手艺人留下的最后痕迹。

手艺,是存在于记忆中,还是活跃在你我手上?老工匠手中的工具,是丢进角落,还是再次赋予其使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