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故宫博物院的专家苑洪琪,有一次和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沙佩智聊天时提到,在故宫古建的修缮中遇到一个难题,与漆有关,三年半了,没有找到答案。只有一个线索:建造的匠人来自苏州。要在民间找到这些失传的手艺,真像大海里捞针。
沙佩智一听与漆有关,就想到了林怡。苑洪琪在电话里把情况对林怡说了个大概。原来,在复制乾隆花园符望阁时,对于符望阁的紫檀木漆纱窗究竟是用什么材料和工艺制成的,一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200年前的工艺,早已没有档案可查。
林怡看了样本和频谱仪扫描的显微图片后,推测工艺是在纺织品上贴金箔。家具和漆难不倒林怡,只是对织物没有研究,无法确定是哪类纺织品。故宫专家提到,曾试验过云锦,结果一上漆,经线、纬线就塌了。林怡猜测,可能是麻织物。她让女儿陆曦把全国所有做麻的厂商过了一遍,用能找到的最好的手工麻做了试样,发现还是不对:手工织的麻再细也有结,而纱窗原件是没有结的。林怡又找到苏州的织罗专家李海龙,得到的答案是生丝。就在此时,美国的检验报告也出来了,确认是生丝。
从事清代宫廷历史陈列研究已30多年的苑洪琪说,在整个故宫乾隆花园的建筑里,只有符望阁一处使用了这种漆纱,工艺之精在整个故宫内饰中实属罕见。紫檀木隔扇的漆纱,全世界仅此一例,没有其他材料可供借鉴。林怡和李海龙等民间手艺人的出现,最后让集漆器、织罗、贴画三种传统工艺于一身的符望阁漆纱重新复活。
恢复故宫文物过程中衍生的技术问题,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林怡说,这就是外国人花钱帮中国人做修缮工作的原因。故宫符望阁的整体保护修复,由世界建筑文物保护基金会和故宫博物院共同进行。2014年10月,林怡在故宫向基金会的专家团队讲述漆纱复制过程,提到中国汉代的漆纱技术已经成熟了,并详细解释了漆纱的复制过程,国外专家听得入了迷。原来,国外专家不仅仅是要复制的结果,他们更想获得文物背后承载的技术、历史、文化等诸多信息。
复制过程中,国外专家会不断向林怡提问:你能讲一下为什么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他们凡事喜欢用数据来表达和呈现。复制工作结束后,林怡把数据资料交给苑洪琪,她相信,数据是国际通用语言。
数字档案也是林怡一贯坚持的。在她的工作室,堆放着大量的卷宗。每一件作品的创作理念、所用材料、保养方式,都记录在案。这些资料,如果客户需要,她也会酌情提供。林怡说,中国不少手艺人都忽视档案记录,她不能犯同样的错误。况且,档案还关系到相关工艺的传承与作品的知识产权问题。
林怡准备写一部《葆怡堂漆器》,将苏州漆器的制作工艺和数据记录下来,包括工具、制作程序等,最后交给档案馆,流传下去。外行往往只看结果,但手艺人注重的更多的是过程。多数人在欣赏漆艺的精美绝伦外,并没有看到林怡40年的漆艺功力背后,长年累月翻阅了多少古籍,参观了多少展览,钻研了多少工具,走访了多少民间艺人。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www.xing528.com)
拥有4000多年历史的苏州漆器,蜚声海外。清朝时期,苏州与北京成为雕漆工艺中心。虽自清代以来,漆器产业渐渐式微,但民国时期,这里仍聚集了有堂号的500多家漆器作坊。苏杭地区官宦、商贾集聚,民间婚丧嫁娶需要大量漆器。苏州园林古建发达,建筑中也大量使用漆器。苏州的漆器与古建筑的髹漆技术一脉相承。苏州的水土造就了御窑金砖和高超的古建技艺,也造就了苏州漆器特殊的材质和工艺。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漆器产业渐渐恢复生气。1965年,苏州工艺美术局重新组建了苏州桃花坞漆器雕刻厂,1969年年底成立苏州雕刻厂。林怡1973年高中毕业后,被分配到该厂,在设计部门学家具设计。6年家具设计,林怡明白了一件事:中国建筑的结构,就是家具的结构;建筑的髹漆工艺,就是漆器的髹漆工艺。如果不了解中国建筑,也就不能从根本上认识漆器。
当时的设计部门与雕刻、上漆等多个业务部门有交叉,几乎要跟所有工序打交道,这让林怡为今后的独立创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比别人都勤奋的林怡,在工作第三年时,就获得了一个长见识的机会。1976年,雕刻厂选派一部分年轻人去北京参加首届工艺展览。那是林怡第一次去北京看展览,也第一次参观了故宫。看到故宫里的工艺品,她一下子被震撼到了:原来匠人的手工艺可以达到这么高的水平!一方面,她看到了自身很大的不足;另一方面,也找到了学艺目标,立下志向:将来也要做艺术品,到北京参展。
北京一行后,林怡回到苏州如饥似渴地学习。1979年工厂又分家,苏州漆器雕刻厂独立挂牌,林怡被分到漆雕厂,从此与漆器手工艺不离不弃。
1979年进入漆雕厂没过两个月,林怡腿部受伤,在家休养。期间她开始学画画。后来,林怡考上了职业大学的工艺绘画专业,专门学习花卉和走兽的画法。其后,她又跟着上海的老师学习了动物素描基本功。
考虑到想要研究日本的建筑和手工艺,林怡又去学校学日语。每周,林怡只给自己留出周六一天处理家务。两个晚上读日语班,三个晚上在学校上自修,星期天一整天在外面画画。她说,自己是笨鸟,就要刻苦一点。
在漆雕厂待了快30年,42岁的林怡决定开始自己掌握命运。2000年,她和丈夫创建了自己的工作室——葆怡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