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模化发展程度不高,品牌特色优势不突出
首先是缺乏长期、持续升级换代支持“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特色优质品种,目前宁夏蔬菜品牌概念太多,露地蔬菜生产就有如“供港蔬菜”、“冷凉蔬菜”、“越夏番茄”等较含糊提法,品牌特色优势不突出;其次是基于轮作倒茬栽培及消费市场需求的高效茬口技术模式研发滞后,支持连年丰产栽培的技术能力不足,加之小农经济型的分散经营,规模化生产和发展基础薄弱,不能有效支持品牌创建。
2.农村劳动力缺乏,生产者素质下降问题突出
蔬菜产业作为一个技术依存度较高的产业,技术的推广及在生产应用中的普及程度和应用速度直接决定了产业的整体效率和效益。但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生产和管理的人才相对匮乏,从事蔬菜生产的主体仍是农民,文化水平低,掌握的园艺作物栽培知识有限,管理运营水平不高,农村留守家庭的劳动力以“三八六一九九部队”为主,生产经营和投入水平逐年下降。
3.冷链体系不健全,支持外销能力不足
受国家农业设施用地政策影响,全区规模以上蔬菜园区生产配套的冷链设施建设进度缓慢,产地收集和分拣包装、预冷、储藏保鲜等设施配套不足10%,专业化、市场化的冷链运输企业和冷藏贮运车严重不足,外销蔬菜的商品性远低于发达省区水平,远距离运输损耗大、增值低。据有关部门测算,宁夏蔬菜流通腐损率高达20%~30%,远高于发达地区10%的水平。
在财政、物价、保险等部门的积极努力下,宁夏蔬菜价格保险参保面积由2014年的75亩扩大到2016年的5.31万亩,保险范围由平罗县1个试点县扩大到银川市、石嘴山市、吴忠市、中卫市、固原市的12个市(县、区),参保类型由日光温室扩大到露地生产,目前参保的蔬菜种类达到12种,为宁夏蔬菜规避市场风险,减少菜农损失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保险覆盖面积仍然较低,仅占宁夏蔬菜生产总面积的1.7%,保障宁夏蔬菜安全生产能力尚显不足。菜价波动大,产销衔接不畅,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矛盾仍难以调和。(www.xing528.com)
5.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宁夏蔬菜生产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生产单元小,规模效益差,对蔬菜产业高投入和高风险的承受能力弱,无法与销售区建立相对固定的供货渠道、市场份额小,很难与大市场、大流通对接;面对千家万户,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少,加工、营销、信息等服务跟不上,严重制约着蔬菜产业的发展
6.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能力水平不高
宁夏瓜菜技术研发服务部门主要是宁夏农林科学院瓜菜学科团队(种质资源研究所)和宁夏大学农学院蔬菜学科团队,技术推广服务部门主要是农业主管部门农业农村厅的园艺技术推广站和各市县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科研方面,相对发达省区,宁夏只有省级的专业研究院校,没有地市级的院所,研究人员群体量和梯级,以及发展历史、基础条件、成果积淀等差距较大。就目前的山东省寿光市(县级市),就较早建有专业的蔬菜研究所,后来发展出各类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创新中心、检测中心及以农业农村局为主体的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在编市、乡镇一体的专业瓜菜科技人员200多人,正高职称近30名,博士10多名。而宁夏农科院、农学院瓜菜研究人员合计不到30名,正高职称10人,博士5人。虽然在分子实验室、试验示范基地、种质资源圃、工程中心、创新团队等平台建设方面与“十五”时期已不可同日而语,水平不低,但因人员、团队、技术基础等软件尚不能全面匹配于现代科研硬件,多做的是产业发展急需的应用型、应急性研究与示范,基础性、前瞻性及物化技术产品方面的研发差距更为明显,发展基础和潜力明显不足。
技术推广服务方面,宁夏回族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是顶层部门,纵向是各市县区的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目前,自治区园艺技术推广站在编人员不到20名,专业、专干瓜菜技术人员不到10人,配置于主产市县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专业科技人员也就2~5名,其中彭阳县建有全区唯一的县蔬菜产业技术服务中心,贺兰县农技中心建有蔬菜站,各乡镇罕有瓜菜技术人员。全区共计专业、专职瓜菜技术推广服务人员近50名,面对300万亩的产业发展需求,日常的工作更多的是应急、救急,“打基础、保稳定、领发展”型的可持续支撑能力水平亟待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