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态价值的评估始于1980年代初,到1990年代以后不同层次的评估结果陆续面世。1984年,马世骏先生发表了名为《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文章,代表生态学家涉足经济学领域。1996年由胡涛等人组织了中国环境经济学研讨班,发表了两册论文集,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损失计量、环境效益评价、自然资源定价、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等。1998年李金昌研究员编著出版的《生态价值论》系统分析了生态价值的有关基础理论,并就其量化方法
进行了深入的研究。1999年,薛达元、包浩生、李文华等采用费用支出法、旅行费用法、条件价值法等当时较少采用的方法对长白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非使用价值、旅游价值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评价。从已检索的文献来看,薛达元等是国内较早开展生态系统价值评估工作的学者之一,但并非基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欧阳志云首先采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并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的6种服务功能进行了初步评估,指出了评价参数的选择可能导致结论的偏差。陈仲新等按中国的自然地理状况分类,把中国植被类型划分为10类陆地生态系统和2类海洋生态系统,并参照Constanza等人的研究方法,首次对我国的生态系统效益价值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评价。潘耀忠、何浩、毕晓丽、葛剑平等也对中国陆地生态系统进行了价值评估,但结论相互差异明显。潘耀忠对比了世界上13个主要国家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赵景柱对世界13个主要国家的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比较。2000年我国著名植物学家陈仲新、张新时等根据Costanza和Villa的研究成果,按照面积比例对我国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2001年,吴刚评价了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认为水源涵养价值是主要价值组成。欧阳志云、王如松、赵同谦等对中国陆地地表水、中国草地、中国森林、海南岛等大尺度区域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了价值评估。谢高地、鲁春霞等分别评价了中国自然草地、青藏高原、青海草地等区域和群落生态系统的经济价值。此外,国内就城市、流域、湿地、河口海岸等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的单项服务功能也开展了一些评价案例,除此之外,还对国内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单一的地区进行案例评估,包括城市、盆地、湿地、河口沿岸等。2012年张颖博士出版的《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对森林生态系统多样性进行了多角度评价分析,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有力地推动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向纵深方向发展。2015年,谢高地在Costanza和Villa等提出的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对国内200多位生态学学者进行了问卷调查,提出了中国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相当于量因子表。最近徐中民等采用直接市场法、条件价值法的各种模式以及环境选择模型方法等各种价值评估方法,对黑河中上游的甘肃张掖地区和黑河下游的内蒙古额济纳旗两个地区的生态恢复项目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评估工作,获得了区域生态恢复的总经济价值并对各种方法进行了比较研究。蓝盛芳、崔丽娟等探讨了能值分析法的理论与应用,为国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引进了一条新思路。欧阳志云等的研究成果在我国现阶段的生态学领域具有较重要地位,他们将国内的生态系统服务及其价值的实证探讨逐步推向快速发展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国外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多为经济学的研究领域,而我国从事环境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的研究人员主要为生态与环境领域专家学者。从国际上的趋势来看,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可能需要经济学学科的更多支持(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赵军)。(www.xing528.com)
总体来说,我国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正处于由学习模仿向逐渐成熟的过渡阶段,并开始了纵向的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