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1984年,我国的粮食消耗量以及粮食生产量都有了显著提升,粮食生产量不断提升主要是由于我国粮食的单位面积产量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粮食价格的上涨速度非常缓慢。到了1984年之后,中国粮食生产不再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粮食生产量和粮食消耗量实现了交替式提升,使得中国食品经济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格局,这种动态平衡格局的特征就是多方面扩大或缩小播种面积,从而引起价格波动,以这样的方式来管理粮食生产,最终致使价格波动成为粮食需求的决定因素。一般循环方式为:需求量增加导致价格上涨,价格上涨导致供应量增加,供应量增加导致价格下降,结果导致消耗量和供应量同时都得到提升,价格波动因此而影响整个循环圈。
动态平衡经济格局与供不应求经济格局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的农产品价格会随着农产品供应和需求的增加而有所提升,然而在动态平衡经济格局中,农产品价格会随着供应与需求的交替式变化而有所波动。自从1984年以来,中国主要的粮食价格周期为1984—1991年、1991—2002年及2002年至今的局部循环,在这三个不同的时间周期内,我国粮食价格最低的时期出现在1984年、1991年及2002年,粮食价格最高的时期出现在1989年、1995年以及2007年。(www.xing528.com)
2004—2007年,中国的粮食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粮食产量保持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007年,中国的粮食价格提高了6.3%,粮食出产量达到了5.015亿吨,几乎是全国粮食消耗总量(5.275亿吨)的95%。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波动比较大,但由于我国政府鼓励并奖励粮食生产,因此,我国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输出量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内有望更进一步扩增,直到出现粮食盈余现象而导致价格下降为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