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研究被普遍认为是解决全球、地方或者国家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应当优先考虑的问题之一。尽管中国引进外来物种的历史悠久,但是外来入侵物种的概念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被引入到中国。大多数有关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工作都是是在“八五”“九五”“十五”规划期间进行,其研究水平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该领域的支持力度,目前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及管理已取得飞速进展。
当前的研究重心主要集中在应用研究领域,如发展控制农林业害虫、杂草、病害技术等,缺乏对入侵生物,尤其是已经被入侵的生态系统中外来入侵物种的生物进程、入侵生物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以及外来入侵物种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的联结关系等基础研究。未来研究外来入侵物种与生态扶贫应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气候变化对外来入侵物种的不同入侵阶段(侵入、定居、适应、扩散)所造成直接或间接影响有哪些?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生态系统受外来入侵物种损害程度有多大?外来入侵物种引起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变化如何反作用于气候变化?同时实施长期监管,以便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与外来入侵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
定量研究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以及依赖生态系统维持生计的农村生活造成的社会、经济、生态影响。在当前引进生物燃料植物的热潮下,采用成本—收益研究方法深入评估外来入侵物种对农村贫困人口造成的影响。
基于生物学与生态学理论(如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生物控制、物理防治、生态恢复等)选取对环境无害的外来入侵物种(针对脆弱的生态系统类型和贫困区),对其可持续管理进行个案研究,探索更好的生态系统和扶贫综合管理办法;
为什么外来物种会入侵成功?哪些区域是物种入侵的热点区域?结合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生态学、生物化学、生物数学及地理信息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遥感技术等研究方法综合研究外来入侵物种在不同的入侵阶段的入侵机制。值得注意的是:比较原生地与入侵地这两个不同的地理区域内,外来入侵物种的遗传差异及其生物、生理、生态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生物地理学研究;一旦外来物种入侵成功,会对当地生态系统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外来入侵物种影响本土居民和社区,何时何地有些特定的程序可能会很重要?为了解答这些问题,还需要在传播生态学领域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如外来入侵物种和本土物种的相互作用、被外来物种入侵社区的抵抗力和敏感性,以及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造成的影响(包括时间和空间影响)等。(www.xing528.com)
尽管政府已经完成了很多工作任务,但目前仍然需要对全国(特别是贫困地区)外来入侵物种的基线数据进行更进一步的调查和汇编,包括分类鉴定、分布范围、栖息地、种群规模、生活史、传播路径等。在建立了这样的数据库之后,建立一个信息分享平台,确保研究员、推广官员、政治决策部门及公众都能够简单快速地获取这些信息。
在政策层面上,其研究内容应当包括:系统评估当前与外来入侵物种相关的法律和监管当局,找出在对外来入侵物种执行联合活动过程中的法律及政策障碍,明确相应各部门的职责,规范报告进程,建立透明的外来入侵物种问题合作与执行机制。跨部门及各个利益相关者通过正式讨论,最终制定出全国外来入侵物种战略及行动计划,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服务和减贫的影响,并将其作为政治研究和决策制定的参考因子。
中国有很多机构、行业及个体对外来入侵物种影响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后果都认知不足,有些机构、行业或个体在引进外来物种时甚至会忽略危险的生物入侵行为。在中国社会,从政策制定者、资源管理者、研究者到普通大众,都需要对其加强这方面的公共意识与教育。为了更好地对负有责任的公私部门进行指导,还需要在人类与外来入侵物种的相互作用方面加强研究,尤其需要对有意引进外来物种可能会威胁到的淡水、海洋、陆生及森林生态系统进行危险评估,把外来入侵物种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综合性的、有吸引力的、更易理解的教育材料,广泛应用于教育、拓展、培训计划等。
总而言之,外来入侵物种问题是一项全球性问题,任何一个国家单方面的行动都不足以阻止有害物种的引进,需要国际、地区、跨国界、地方各级力量之间紧密合作,发展多种应对模式,共同解决这一难题。因此,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国际组织、非政府组织的国际合作研究任务迫在眉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