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关气候变化对作物影响的评估报告也不在少数,且在其作物模拟过程中,能够运用到更加精确的气候、土壤以及地形信息。这点尤其适用于中国,因为我国自然气候类型多样,进一步增加了预测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例如,东亚夏季季风的年际变化特征以及厄尔尼诺南方的活动现象每年分别造成14%和16%的玉米损失,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我国玉米产量下降了5%。温度、降水等一些气候参数的变化在过去的50年里可能已经将中国北部地区小麦作物的丰收期提前了三天。
在中国的这些评估报告中,主要是针对如下三种主要作物进行研究:小麦、玉米和稻谷。1997年,张华放等在双倍CO2情景下使用两种水稻模拟模式和三种全球气候模式将中国分成四个农业生态区。在对水稻产量进行预估的过程中,出现了-30%到6%不等的总量波动,取其平均数进行计算,在三种气候模式之下,水稻产量平均减少4.2%;在两种作物模式下,水稻产量平均减少8.4%。通过利用耐温性物种来进行作物模拟发现,如果一些地区的水稻生产已经具备适应性,且每年还适合种植后季稻,那么这将改变对作物的影响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对作物的小规模积极影响即为使得物种具备更好的适应性,大规模的积极影响即为使得第二季节作物种植成为可能。
2015年,刘爱德等还发现水稻产量对气候变化的回应方式存在巨大的区域性差异。在A2排放情景下,到2080年,水稻的平均产量将会增加8%,而在 B2情景下,这一数额会减少 5%,这些变化量的大小取决于是对其进行灌溉耕作还是雨养耕作。然而不管是在A2排放情景之下,还是在B2排放情景下,旱作玉米产量都会有所增加,而灌溉玉米产量都会有所减少。
在A2、B2排放情景下,预计在2071—2080年,中国三地的冬小麦产量将会增加。类似的小麦增产效应也出现在了长武地区,在3种不同的排放情景下,到2080年,小麦将分别增产7%、10%和9%。2006年,在中国东北部黄海平原地区,Thomson使用不同的作物模式对小麦产量进行预估,发现2070—2099年小麦的每公顷产量增加0.8吨,他们认为小麦产量之所以会增加,是因为夜晚温度较高,且降雨量有所增加的缘故。(www.xing528.com)
预计气候变化主要影响全球及区域水循环,很有可能会减少农业可用水资源量。在中国,大约 30%的作物生产属于灌溉耕作,2013年,陶义增等预计到2030年,我国的平均农业用水需求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在中国北部地区,水资源需求量会有所增加,土壤水分亏缺现象还会加剧。2016年,Thomas等人基于历史气候变化推断到2030年,我国东北部地区将面临农业用水短缺问题。然而,降雨量的年际变化对作物生产所造成的影响可能还要大于这些地区可用水资源量不断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很显然,气候变化影响中国的作物生产,且会由于作物种类、水资源可用性及灌溉方式的不同而产生不同层面的影响。有些地区可能受其影响较大,而有些地区受其影响较小,在受其影响较大的地区则急需采取作物适应措施,使得作物尽快适应气候变化。中英气候变化项目已经开始着实研究气候变化对宁夏农业所造成的影响。
气候变化可能是影响中国生态系统的最主要因素。从全国规模来看,预计生物群落将会发生改变;林地及荒漠面积可能会增加,然而草地、永久冻土以及水域面积可能会减少;山区生态系统及其物种相对较脆弱,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较大,且永久冻土面积的减少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生态系统整体调控能力及水资源供给服务;北部地区的水资源极有可能会逐渐减少;生态系统的碳固定量可能会有所增加,但是冻土融化将排放更多的温室气体。气候变化对作物生产的影响多种多样,这取决于作物的品种及其水资源的可利用度,预测作物品种呈增加趋势。气候变化的影响存在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且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这种区域性特征在农业和水资源可用性方面表现得更加突出,其影响程度取决于受影响对象的适应能力。总的来说,目前有关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潜在影响的研究以及文献记载甚少,还有许多知识空白等待填补,不管是从环境学角度,还是从社会经济学角度,都很有必要对适应气候变化非常脆弱的地区进行进一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