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对优质充足、高品质、多样化的社会服务需求也更为迫切,需要进一步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通过创新民生科技,提供更多“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社会服务。
(一)扩大优质服务资源供给,需要数字化转型解决社会服务资源供给相对短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积累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人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对社会服务特别是优质资源的需求也显著增长,而传统社会服务领域仍普遍依靠劳动力等要素投入,仍存在服务效率不高、受众有限、单客成本高等问题。以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快速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通过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资源倍增、服务提质展现出巨大发展潜力。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等政策举措,推进电子政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组织信息惠民行动,开展群众办事百项堵点疏解行动,深化“让百姓少跑腿、数据多跑路”,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的便捷化水平,为拓展更大范围服务主体加快数字化转型进程提供良好发展基础。
当前,服务资源特别是优质资源还相对短缺,社会服务领域资源供给亟须与快速增长需求相适应。为突破社会服务资源供给瓶颈,需要进一步借助创新手段,以数字化转型扩大资源供给。通过教育、医疗等服务资源的数字化倍增,有效缓解社会服务资源约束难题,进一步扩大资源覆盖和服务范围。同时,进一步加大公共数据的共享开放力度,促进文化、教育、医疗健康、养老等民生领域优质资源的共享复用,更好满足群众快速增长的需求。
>>专栏 4-4
数字化转型解决资源供给瓶颈案例
推进社会服务资源数字化转型,促进优质服务资源共享复用。慕课(MOOC)技术利用互联网将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授课者和学习者联系起来,中国大学慕课(MOOC)平台推动了1 000余所高校建设的1.25万门课程上线,供2亿多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将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提供给更多的受众。
(二)实现社会服务均衡普惠,需要网络化融合解决城乡、区域间优质社会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紧紧围绕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持续加大公共服务力度、提高服务水平、拓展覆盖面,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同时,近年随着“互联网+”行动深入开展,“互联 网+”在民生领域深化应用,不断拓展和延伸公共服务范围,取得显著成效。通过推进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电信普遍服务试点,支持贫困村光纤网络、4G基站建设,加快扩大农村及偏远地区信息基础设施覆盖面,有力支撑网络教育、农村电商等依托互联网的资源共享需求。以在线教育为例,2019年,全国实现中小学(含教学点)网络接入率达98.4%,中小学多媒体教室覆盖率达90.1%,网络教育切实打开了孩子通过网络学习成长、青壮年通过网络就业创业改变命运的通道。(www.xing528.com)
目前,城乡间、区域间社会服务资源布局不平衡问题仍然存在,一体化联网服务、线上社会服务可及性还有较大提升空间,需要进一步通过创新方式,深化网络化协同,利用互联网泛在特性,推进服务远程可及、一体化协同,提供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社会服务。通过持续推进完善欠发达地区、偏远区域网络接入和基础能力,促进各类主体提供泛在性、广覆盖、均等化社会服务,推动优质资源向更广覆盖范围辐射,满足农村及偏远地区群众足不出户享受便捷高效服务的需求,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数字 鸿沟。
>>专栏 4-5
网络化融合解决资源配置不均衡案例
深化区域间社会服务网络化融合,促进享受跨省、异地一体化服务便利。2018年9月,长三角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正式启动异地就医门诊结算工作,截至2019年10月底,长三角地区全部41个城市完成全覆盖,联网医疗机构达到3 800余家,长三角门诊直接结算总量累计超过40万人次,涉及医疗总费用近9 000万元。
(三)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社会服务需求,需要智能化服务激发新消费、培育新动能
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富裕,人民对高品质生活追求越来越强烈,对便捷化、智能化、个性化、时尚化社会服务提出更多需求。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积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推动“智能+”民生应用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发展,智慧旅游、智慧交通、智慧医疗等场景不断丰富。特别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众多领域成为新技术的“试验场”、新模式的“练兵场”、新业态的“培育场”,智能陪护、无人配送、全景旅游等快速涌现和发展,进一步为社会服务转型升级赋能,在满足了群众疫情期间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也不断发展壮大新经济,通过培养消费习惯、增加用户黏性,有效激发新消费市场。
但与此同时,我国社会服务产品智能化水平仍显不足,新技术在满足多功能、个性化需求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新模式新业态的社会经济效益有待进一步发掘。满足高品质社会服务需求,需要以智能化服务升级赋能,不断激发新消费、培育新动能,拓展“智能+”应用场景,带来更多高品质社会服务产品和服务,进一步满足人们多层次、个性化需求。同时,通过消费市场的升级,释放出更多发展新动能,形成可持续社会经济效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