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丰富发展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认为,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内容。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强化了创新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丰富发展

马克思主义的扩大再生产理论认为,扩大再生产分为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数量,即增加资本、劳动量、生产资料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是指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即通过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效率来扩大生产规模。习近平总书记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丰富和发展了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内容。

(一)将发展的基点放在创新上,指明了经济发展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道路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指出,随着大工业的发展,现实财富创造较少地取决于劳动时间和已消费的劳动量,较多地取决于在劳动时间内所适用的动因的力量,而这种动因自身,取决于一般的科学平和技术进步,或者说取决于科学在生产上的应用。[15]这就告诉我们,科学技术及其装备在生产中使用越多,或者说生产中创造并使用的科学技术知识越多,生产效率和财富创造效率也就越高。

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本质上强调以创新为动力,以资源集约和节约为前提,以提升产出质量、效率和效益为目标。但过去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更多地走了一条依靠增加要素投入的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路子,随着资源、能源环境、土地等生产要素供给约束加剧,这种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了。

创新走的是前人没有走过的路,做的是前人没有做过的事,难免荆棘丛生、困难重重。有观点认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这种想法和做法必须纠正;很多科研也许是明天的工作,但今天不开始干,需要时就真的成“远水”了。这就是说,创新是破解制约发展“命门”问题的钥匙,创新再困难,也是必须走的路,而且还要提前走。

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就是要求通过创新提高资本的使用效率、劳动生产率、生产资料效率,促进资源要素高效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推动产业链再造和价值链提升,实现发展依靠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的良性循环。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将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强化了创新在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扩大再生产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二)把创新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指明了科学技术提高生产要素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近代工业史的考察,发现科学技术对扩大再生产有重大贡献,但也发现当科学以一般知识形态存在,尚未并入生产过程时,它就是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一般社会生产力;而当科学并入生产,即转化为劳动者的劳动技能,物化为具体的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通过管理在生产结构中发挥作用时,它就直接进入生产过程,成为社会劳动生产力,即直接生产力。换句话说,科学技术与生产可以结合,也可以不结合;不与生产活动相结合,就是间接生产力,不创造生产效益;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就是直接生产力,创造生产效益;结合与不结合,关键得看管理,当然也包括制度、政策等。(www.xing528.com)

早在1708年,清朝政府组织传教士们绘制中国地图,后用十年时间绘制了科学水平空前的《皇舆全览图》,走在了世界前列。但这样一个重要成果长期被作为密件收藏内府,社会上根本看不见,没有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什么作用。反倒是参加测绘的传教士把资料带回整理发表,使西方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对我国地理的了解要超过中国人。这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学得再多,束之高阁,就不可能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

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研发人员居全球之首,研发经费仅次于美国,国际科技论文专利申请等指标全球领先,但科技进步贡献率远远低于许多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单位把论文、专利、奖励等“中间品”当成了追求目标,许多成果被“锁在柜子里”“装在抽屉里”,许多成果在社会生产生活中“英雄无用武之地”。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科研和经济始终是“两张皮”,科技创新效率就很难有一个大的提高。

创新不是发表论文、申请到专利就大功告成了,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创新必须落实到创造新的增长点上,强调了发展是检验创新的标准,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要与生产相结合观点的继承和发展,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促进科学技术与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资料结合、物化,推动生产要素高级化,形成新的生产力。

(三)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指明了经济、科技深度融合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取决于三个方面:劳动的社会性质,社会内部分工,智力劳动特别是自然科学发展。[16]其中,科学技术在生产中运用,可以带来劳动生产率提高和生产成本下降,实现利润率提高、资本积累量增加。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就是要用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两者相辅相成,可以更加有效地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提高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是解决我国产业“大而不强”问题的关键。我国是全球唯一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的国家,钢铁、水泥汽车、计算机、手机电动汽车等22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很多产业的创新链条不完整或水平不高,核心部件材料和技术短板突出,底层工业数据和技术工具匮乏,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完善,导致产业价值链迟迟无法迈向中高端。从这个意义来讲,提升我国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必须补齐创新链这一课,发挥创新的革命性作用。

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壮大新动能、优化生产力布局,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全方位影响全球产业格局,数字经济、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创新成果层出不穷,催生了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据测算,到2035年,人工智能、物联网将分别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10万亿~15万亿美元,平均每年推动GDP增长约1%。同时,创新成果应用速度不断加快,让产业链“自然生长”已经不适应发展要求,必须强化政策引导、主动作为。比如,2019年我国颁发5G牌照,刚刚打响互联网新业态赛道的发令枪,大视频、云游戏、云电脑虚拟现实直播、远程驾驶、远程手术等新业态就跃跃欲试,在众多产业展现出变革潜力,创新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远远超出了科技本身。因此围绕创新成果应用完善产业链,主动加强重大生产力规划布局,积极引导消费升级,才能适应创新发展的新形势。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本质上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更加有效实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