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升华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升华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强国要务,创新是强国动力,人才是强国之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据统计,1913年德国电气产品占全球的34%,居各国之首,涌现出西门子、奔驰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对国家富强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机遇的敏锐洞察,是对中国当今所处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树立创新发展理念: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升华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我们深刻认识到,发展是强国要务,创新是强国动力,人才是强国之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

(一)深刻总结世界现代化历史规律得出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16世纪以来,人类社会进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跃期,第一次科学革命标志着人类知识增长的重大转折;几百年里,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超过过去几千年的总和;回顾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可以清楚看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从根本上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2]

回顾历史,1662年英国成立皇家学会,1687年牛顿的著作《自然哲学数学原理》首次出版,被誉为第一次科学革命的两个标志性事件。这次科学革命推动力学热力学光学天文学、化学、数学迅猛发展,英国逐步形成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为后来的蒸汽机、纺纱机等新技术发明和产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和人才基础。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揭开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序幕。1785年,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为纺织采矿冶金等工业提供了便利的动力,人类进入蒸汽时代,开启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历程。英国抓住第一次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机遇,发展壮大采矿、冶金、纺织、机械制造、交通运输等产业,大机器生产取代了传统手工生产,迅速崛起为世界头号强国,奠定了“日不落帝国”的世界地位。据统计,1850年英国金属制品、棉纺织品、钢铁、煤炭工业品产量超过了全球一半,造船铁路修筑里程位居世界首位,对外贸易占全球的40%左右。

19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法拉第麦克斯韦发现电磁可以相互转化,并将电、磁、光统一起来,推动了电磁学革命,被认为是19世纪物理学最光辉的科学成果。电磁学革命带来了一系列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西门子制成工业用发电机,贝尔发明电话,爱迪生发明有实用价值的电灯并在纽约建设发电厂,马可尼发明电报等,催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同时,卡尔·本茨等人实现了内燃机创新和应用,成功地制造出由内燃机驱动的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带动了石油和化学产业迅猛发展。德国、法国、美国等国家抓住这次工业革命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据统计,1913年德国电气产品占全球的34%,居各国之首,涌现出西门子、奔驰为代表的一大批创新型企业。同时,德国还抓住化学工业兴起机遇,发展出拜耳、巴斯夫等全球领先企业,法兰克福、勒沃库森等成为世界著名的化学和制药工业 城市。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1916年提出广义相对论,20世纪30年代科学界建立完整的量子力学理论,被誉为第二次科学革命的标志性事件。量子论、相对论的诞生引发化学、生物学、天文学、地学等学科实现革命性突破,原子能、无线电、半导体航天生物工程等新技术纷纷涌现并被广泛应用,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1958年发明第一个集成电路,1971年发明第一个微处理器,1974年发明第一台个人电脑,1985年发明Windows操作系统,1991年第一个网站上线,让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美国抓住信息技术革命机遇,成长出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德州仪器仙童半导体公司、IBM、惠普苹果、微软等引领世界创新潮流的跨国企业,孕育出半导体、计算机、软件、互联网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长期占据世界头号强国位置。美国对创新在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认识,2009年美国白宫在《美国国家创新战略》开篇写道:美国之所以领导20世纪全球经济,是因为美国领导了全球创新。

回顾世界强国崛起的道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先导和源泉,每一次科学革命都会引发众多颠覆性技术创新,产生一大批彪炳史册的重大科技成果,孕育出颠覆产业结构的新兴产业,深刻改变世界发展面貌和格局;抓住科技革命历史机遇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就驶入了快车道,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迅速增强,甚至一跃成为世界强国。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处于实现重大突破的历史关口,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将会带来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重大飞跃,甚至深刻改变世界经济、科技、政治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对国家富强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机遇的敏锐洞察,是对中国当今所处发展阶段的准确判断。

(二)深刻总结五千年中华文明史得出的重大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绵延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科技成果;近代以来,我国逐渐由领先变为落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错失了多次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3]

中华民族是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民族。我国古代在天文历法、数学、农学、医学、地理学等众多科技领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的面貌。16世纪以前世界上最重要

的300项发明和发现中,我国占173项,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英国著名科技史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在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技水平,现代西方世界所应用的许多发明都来自中国,中国是一个发明的国度。英国哲学家培根这样讲道: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3种发明曾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以致没有一个帝国、教派和人物能比这3种发明在人类事业中产生更大的力量和影响。

>>专栏 1-1

马克思评价中国古代发明(www.xing528.com)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级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机械、自然力和科学的运用》

我国历史上的发展和辉煌,同当时我国科技发明和创新密切相关。中国古代科技水平长期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带来了经济繁荣,社会昌盛。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所著《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数据表明,古代中国长期牢牢占据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位置,直到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仍然高达32.9%,当时西欧国家经济总和只占全球的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汉代时,我国人口就超过 6 000万人,垦地超过8亿亩。唐代长安城面积超过8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人,宫殿金碧辉煌,佛寺宝塔高耸,东西两市十分繁荣。诗人岑参就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诗句。北宋时,国家税收峰值达到1.6亿贯,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那个时候,伦敦巴黎威尼斯佛罗伦萨的人口都不足10万人,而我国拥有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近50座。

明代之后,由于封建统治者闭关锁国、夜郎自大,中国同世界科技发展潮流渐行渐远,屡次错失富民强国的历史机遇。15世纪,在手工业生产和技术方面,中国与西欧国家还可以平分秋色、各有千秋,但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迹象已经显现。明朝后期,中国仍然通过传教士“西学东渐”,学习西方数学、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等知识,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都产生了一些影响。16世纪中叶到17世纪末,以牛顿等为代表的科学家,在天文学、物理学等领域带来了第一次科学革命,把中国科技远远甩在了后面。1724年,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前夕,清朝政府彻底切断与西欧的科学交往,中国错过了科技革命、工业革命的历史机遇。16世纪到17世纪初,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果中,一直占54%以上,到19世纪骤降到0.4%。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大门,中国因科技和工业落后,在长达百年时间里积贫积弱、受人欺凌,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是对我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是对近代中国科技、经济落后造成国家民族屈辱原因的深刻反思。

(三)深刻总结新中国发展历史得出的重大成果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科技,从诞生起就大力倡导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早在延安时期,就建立了第一批科研机构和科学团体。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职研发人员只有500人,工业技术整体水平很低,现代科研几乎一片空白。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就把“努力发展自然科学,以服务于工业农业和国防的建设”写入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在政务院之下设科学院写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将发展科技与国家命运、民族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1949年11月1日,党中央成立了中国科学院,以集中力量加快发展新中国科技事业。

1956年1月,毛泽东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 300多名领导干部,在中南海怀仁堂听取中国科学院4位学部主任关于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报告,向全党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要求“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同党外知识分子团结一致,为迅速赶上世界科学先进水平而奋斗”。这一年,成立国家科学规划委员会,组织全国600多位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制定出“十二年科技规划”,拟定57项重大任务。其后10余年,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国建立了学科齐全的科学研究体系、工业技术体系、国防科技体系、地方科技体系,取得了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为原子能、电子学、半导体、自动化、计算技术、航空火箭等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和发展。

1978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全国科学大会,5 586名科学工作者汇聚北京。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作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重要论断,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极大地鼓舞了科技工作者,我国迎来“科学的春天”。[4]这次会议是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总动员令,确立了正确的科学技术工作指导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随后,邓小平同志又作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 论断。

1995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江泽民同志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5] 2006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胡锦涛同志发表重要讲话,部署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动员全党全社会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

2016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这次会议吹响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动员全社会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一些前沿方向开始进入并行、领跑阶段,科技实力正处于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我国如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并朝着“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目标大步前进。

新中国科技发展走过的不平凡道路,反复印证了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这一真理。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就一定要牢固树立创新发展理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