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智能制造工匠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智能制造工匠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伴随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不符,而且企业对职业素养也越来越重视。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学校是不够的,社会企业的配合尤为重要。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与课程之中第一,探索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以校企文化融合,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的立体环境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

智能制造工匠职业素养的培养策略

1.职业素养对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

具有良好职业素养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何为职业素养,学界有很多具体的不同说法。职业素养鼻祖San Francisco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在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企业、职业院校都非常重视与关注职业素养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之时,如何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就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内容。

显然,职业素养就是在职业生活中通常要养成、具备的修养,即通过学习和实践,具有从事某种职业所具备的知识、素质和技能的总和。概括地说它包含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四个方面。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以理论性的校内培养为主,学校里教师开设相关的职业素质与道德课程、职场的模拟等,这些职业素养教育与培养的方法和手段已经落伍了,培养效果不是很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应该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素养培养对于高职学生的重要意义在于:职业素养培养是企业对于人才素质的现实要求;职业素养培养是促进高职学生职业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职业素养培养是高职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2.高职学生职业素养不高的原因分析

在当前职业教育中,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中,以技能与知识的传授、培养等各方面的改革居多,对如何进行职业素养、职业习惯的培养与养成教育却重视不够,总感觉职业素养是个软指标,不怎么好量化与评价,通常讲到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就是上几堂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课,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内容空洞、形式单一,而这样的教学效果实在是很有限。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又存在以单纯的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为中心的倾向,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与训练比对职业素养的培养更为重视。

出现以上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一是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素养的重要性;二是将职业素养的培养与职业技能的学习进行了分离,以技能训练取代了职业素养的培养,将职业素养看成可有可无、可学与可不学附属品。然而实际并非如此,纵观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对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提出了比较高的职业素养要求,甚至于对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比对技术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更高。

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伴随与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的。只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与全方位,职业素养的培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才可能培养出真正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技能型人才;也只有将职业素养的培养有效地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与部分,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全的、完整的职业人。

3.校企合作共同培养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探索

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必经之路。当前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与企业对人才需求不符,而且企业对职业素养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的不同特征,实践中人们“重技能,轻素养”的一贯认识,以及对于课程与教学目标定位的认识不同(如专业课教师负责培养技能,公共课、第二课堂、素质拓展活动承担职业素养培养的任务),职业素养与职业技能分裂培养的沟痕愈来愈深。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仅仅通过学校是不够的,社会企业的配合尤为重要。企业界也逐渐认识到,要想获得较好职业素养的人才,企业也应该参与到学生的培养中来,这使得职业素养培养成为校企双方共同的目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校学习理论和在企业生产实践交替进行,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用结合的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共同搭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平台,打造适应社会企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1)将职业素养培养融入专业与课程之中(www.xing528.com)

第一,探索建立突出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和课程体系。学校在课程建设与改革中应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第二,探索建立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通过教学评价,发挥对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导向作用,优化课程教学方案,促进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第三,探索构建以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参照国家职业标准,以学生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素质为中心,通过运用职业功能分析方法,确定课程教学内容和考核评价方式。在建立新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中,高职院校应当突出过程考核,确立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动态监测学生职业素质水平。

以专业课程教学为主要载体培养学生职业素养,一方面,开设专门课程,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企业文化专题教育,另一方面,重视学科教学渗透,任课教师在学科教学时要结合学科教学的内容有意识地融入职业道德、企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在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企业文化教育。课内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行项目教学法,鼓励班组内相互协作,发扬团队精神,共同完成学习项目;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融合渗透到学生课外活动中,学校校园文化活动体现职业文化,实现与企业文化的互动与对接。

(2)融企业管理模式于生产性实训教学模式之中

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相应的实习实训以及顶岗实习来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在职业实践中去操作、去感知、去理解,是学生掌握生产过程的技能的根本方法,也是实践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6S管理是现代企业采用的一种较为成熟管理模式。在遵循学校教育管理规律的基础上,在实训教学场所、车间等地方可以按6S管理标准和要求,努力营造企业氛围,融合企业管理方法于教学过程以及管理之中。按照企业的架构构建班集体,让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体会到企业的存在,感受企业文化气息。

(3)以校企文化融合,营造职业素养培养的立体环境

首先,将企业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比如将与企业相关的竞争、质量、效益、服务等职业意识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职业道德直接与学校的各种社团活动、竞赛、演讲,甚至是标语、标牌制作相结合,辅助企业优秀人才的学术报告、与优秀员工座谈等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态度培养的环境。其次,将企业的管理、制度文化直接嫁接到学校对学生的管理文化里面,引导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要求的习惯。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交汇在一起,通过有效的互动实现优势互补和校企文化优秀因子的融合,让学生在校园内就亲历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自身的职业道德、意识和态度。

(4)以校企共同进行产品研发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以校企共同进行产品研发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一是设置相应研发项目,组成相应学生社团。每个项目的研发中,学校都设置相对应的社团,各社团通过了解本行业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为新产品的研发出谋划策,及时通过校园简报和展览等形式,以点带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二是将产品研发与就业创业教育相结合,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高质量的就业、成功的创业都是和先进的技术水平相联系的。在研发新产品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验创新过程的快乐,体会创新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白创新对他们今后就业、创业的影响,激发他们创新的动力。

校企合作能够为职业素养培养的实施提供一个开放的环境,使学生直接接触企业、社会的时间得到增加,空间得到拓展。而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企业的微观环境,即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人际环境等,相对来说要优于复杂的社会宏观环境,它作为学校和社会间的中介环境,也作为学生全面社会化的一个缓冲过渡环境,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起着独特的作用。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查自己能力的机会,也为他们提供了提高自身适应环境能力的机会。学生亲临现场接受职业指导、经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了知识面,扩大了眼界,增强了职业意识。总之,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不能闭门办学,必须加强与企业、市场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