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状与问题:人才培养模式

现状与问题:人才培养模式

时间:2023-06-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由于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则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一样,尽管提法众多,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要素构成。

现状与问题:人才培养模式

“模式”一词源自自然科学,现在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是指从生产经验和生活经验中经过抽象和升华提出来的核心知识体系,是解决某一问题的方法论。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就是模式。模式,即规范标准的样式,只要事物具备某些特定条件就一定能够表现出来的规范形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实现培养目标(含培养规格)而采取的教育教学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这些组织样式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形成固定的风格和特征,具有明显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范型性。专业设置模式、课程体系状态、知识发展方式、教学计划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以及非教学或跨教学培养形式等都是培养模式的要素,它们都是培养过程中为实现培养目标而带方向性的管理内容,而且彼此之间存在着内在的逻辑关系。由于建立人才培养模式的准则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也会不一样,尽管提法众多,但是,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过程、培养制度、培养评价等要素构成。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国家层面先后出台一系统的政策、文件与措施,特别是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出台,明确职业教育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服务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能力越来越强,适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但在发展的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例如,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与模式仍在构建之中,具有世界影响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没有形成等,这些问题既影响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不相适应。目前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立德树人的思想教育工作仍有差距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注重单一专业教学,较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而忽视了一些非智力的、非技术性的因素,如价值观念、道德水准、意志品格、心理情感等,由此造成专门人才视野不宽、底蕴不厚、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个性不强、品味不高等缺陷,这种状况很难培养出知识经济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在全国教育大会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之后,高职院校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在努力探索和总结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方法和途径,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效果的现状仍不令人满意,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没有显著提高,日常行为养成没有根本好转,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处于被动状况较多,毕业生不愿到工作最需要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岗位,学而优则仕的思想观念仍根深蒂固,艰苦奋斗精神和创业精神仍很贫乏。所有这些都暗示着我们还要加强和改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效果。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仍不够准确

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技术快速发展与变革的环境下,深入分析行业变革对培养目标的影响和要求,并针对其发展、变化和需求,准确定位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至少应包括两个方面,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样培养这类人才。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该把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职业岗位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作为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社会、企业需要多少人以及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要求去培养。然而,在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上,社会各方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同程度地存在偏差。从学校方面看,在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与较大的不确定性。(www.xing528.com)

3.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吻合度不够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为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只有主动适应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就业的需要,适应社会职业岗位变化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其培养目标也才具有现实依据。经过长期的实践,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取得了共识,大多数院校从专业设置等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注重了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但在与区域经济合作和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过程中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方面仍有较大的差距与不足,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了一个难以解决的矛盾: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难以适应职业结构的频繁变动。专业需要一个成熟期和稳定期是教育的内在规律,由于只是条状的、线性的结构,高职院校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和开办新专业,这必然严重影响专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学校的办学水平,最终影响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4.毕业生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不够

良好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是从业者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源泉。2016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众所周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底线,而质量就是和工匠精神联系在一起的。但归根结底,工匠精神还是从业者在工作中的一种意识与精神体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培育还是得从人开始。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高职院校毕业生的整体职业素养与工匠精神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5.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出的要求是坚持规范和特色的有机统一。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主要还是同行互评以及教育界相关人士的检查评估,没有社会其他行业、部门人员的参与。这样的评价机制往往形成以下弊端:偏重理论教学监控和评价,忽视实践教学;注重教师教学水平监控和评价,忽视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重视学生考试成绩的监控和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和能力素质的培养;重视教学秩序的监控,忽视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教学与社会的紧密联系;监控和评价主体一般是各级教育部门的领导者,忽视吸引行业与社会的参与;监控和评价手段已不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这样的评价机制,一方面,很难突破教育界的一些固有观念和标准,极易扼杀人才培养中个性的东西,强化了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趋同性;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产业界人士的参与,学校很难及时掌握产业对人才质量规格的需求,不能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培养模式的改进迅速地给予反应,从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无法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在高职院校内部,一般由教务部门采用教学检查、督学听课、毕业生跟踪调查等手段进行教学质量检查、监控管理,管与教两大职能未能有效分离,教学质量控制效果全凭办学者自己掌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