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同理论的基本观点
协同理论亦称“协同学”,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联邦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创立于20世纪70年代,与突变理论和耗散结构理论并称为现代三大系统理论。赫尔曼·哈肯提出的协同理论建立在系统论的基本观点之上,目的是研究一般性规律,其基本观点是:将研究对象看作由多个子系统构成的复杂而开放的系统,各子系统在能量、物质、信息等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协作,推动复杂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呈现由无序到有序的状态,并形成新的结构或产生整体效应。
2.协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1)支配原理
支配原理又称伺服原理,主要是指序参量在整体系统中的支配作用。序参量是协同理论中的重要概念,能够体现出子系统参与协同运动的集中程度,由子系统的协同合作产生,同时又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序参量在系统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媒介的作用,既能够推动系统在发展中形成新的结构,又能够反映出系统的宏观有序程度,进而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不断向有序方向发展。
(2)反馈机制
反馈机制是指在系统的运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反馈。协同理论指出,系统的一切表征与行为都是在其内部动态结构与反馈机制的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宏观结构也是协同演化过程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反馈的结果。反馈机制不断推动系统内部进行调整,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通过序参量使系统达到有序结构,负反馈通过序参量使系统维持当下结构状态。(www.xing528.com)
(3)自组织原理
自组织原理一般是相对于被组织而言的。被组织也称他组织,是指系统发展的规则、命令以及运行能力全部来自系统外部。而自组织则与之相反,指系统在没有外部环境控制的条件下,内部各子系统之间会受到某种规则的影响而自动形成相对稳定的结构或功能。自组织原理主要解释了系统如何在一定条件的驱使下,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从无序状态发展为有序状态,即系统的发展机制问题。
(4)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是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内部驱动力,是系统进行协同运动的最终诉求,指复杂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通过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合作达成有序结构,进而产生的大于各子系统功能简单叠加的整体效应,即“1+1>2”。
3.协同理论的发展
随着相关研究的深入,协同理论早已超出了物理学的应用范畴,在多学科研究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为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兴学科。协同主要表现为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内部各子系统为实现共同的发展目标而形成时间、空间、功能上的协作,推动复杂系统由无序状态进入有序状态,以实现更少的内部摩擦、更好的整合效果和更高的工作效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